大巴山腹地的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61萬農業人口中22萬人常年在外務工。近年來,通江縣著力吸引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帶動鄉親們發展,帶活縣域經濟,以此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大抓手,成效喜人。(4月8日 人民日報)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偉大戰略,是在脫貧攻堅基礎上的深層推進。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實施作了具體部署。鄉村振興,要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要有一個向著幸福奮斗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何使用好人才資源,是舉足輕重的大事。而通江縣的“人才回流”,是鄉村振興路上的大膽探索,是就近、綜合使用人才資源的有效方法。
如何選拔、使用人才?早在曹操頒布“唯才是舉令”之前的戰國、秦漢時期,儒家學者們就托名孔子答問,認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一定能形成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其中的“選賢舉能”實際就是“唯才是舉”的意思。因為所舉之“才”,不是用來供奉擺設的,而是用來“持家立業”的,在專業方面沒有“兩把刷子”,無論你“來自何方”,都不能勝任,更不要說取得多大的成就。因此,在人才的選拔、使用上,“能”是基本因素,而從本土“走出去”的“能人”,更具振興地方之“才”。
近年來,“招商引資”是發展項目的熱詞。如何“招”,怎樣“引”?在一些具體的用人單位似乎形成了定勢,寧可“一擲千金”從外地聘請人才,卻不去關注“本土能人”。究其原因,從表面上看是認為外地人才素質高,有能力,利于工作開展。但從骨子里說,有的領導就是不愿使用“本土能人”,因為當地人群眾基礎好,對單位、部門“知根知底”,在工作過程中領導干部的“一言堂”作風可能吃不開。再說,“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弄不好稍有不慎就會“引火上身”。在這種與其自找麻煩,不如避而遠之的理念下,“本土人才”往往就被忽略了。
其實,這樣的思路完全錯了,錯就錯在總是從領導干部的單方面出發,只考慮到“好管理”,沒有從大局出發,更沒有深入思考過工作的效率、事業的興衰。對于“本土能人”來說,只要是真正的“能人”,工作起來有諸多的優勢。特別是“群眾基礎好”的人,很多基層難題都會迎刃而解。因此,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改變以前人才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局面,讓更多“城歸族”回到農村投資興業就顯得舉足重輕了。那么,作為基層領導干部們,就當在如何“筑巢引鳳”上下足功夫,打造地方發展的“磁石”,吸引“本土人才”有效回流。
古人云:“遠親不如近鄰”,說的是鄰里關系的重要,而對于人才使用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人才的使用上,眼光不能只盯著遙遠的天際,要善于從腳下的土地上去發現人才。因此,讓曾經“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來”,實現“人才回流”,把在城市里積累的經驗、技術以及資金帶回本土,造福鄉梓,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有效戰術,能從根本上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值得全面推廣。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