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基層幫扶干部崩緊了迎接考核驗收的神經。如何交上合格答卷,引起了基層干部的思考。但唯有防疫與脫貧攻堅齊抓,方能打贏脫貧攻堅戰。
紓解困難送溫暖。致富增收是鞏固脫貧成效的保障,然而今年受疫情影響,雖然大部分務工群眾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返回了各自的務工崗位,但是還有個別脫貧戶因自身的困難,還未邁出家門,當地黨員干部及時送去了黨的溫暖,臨時性地解決了生產生活中的困難,讓其增強了致富增收的信心。但因自身技能和信心不足,至今還未邁出鞏固脫貧成效的腳步。
鞏固脫貧成效需要有“硬核”的辦法。面對脫貧大考,幫扶干部急得不得了,個別受疫情影響或自身存在懶惰思想的脫貧戶并不著急,給他介紹務工因怕苦怕累不想去,因為“我脫不了貧,幫扶干部脫不了干系。”作為幫扶干部要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時,因戶而異地制訂幫扶措施,對有外出務工意向的,根據當地用工信息和本人意愿,引導其就地就近就業;對無務工意愿的,要引導其參與種養殖業,發展短平快的項目或參與當地合作社發展致富產業增收。對這也難,那也苦的群眾,需要量開展說法明理和感恩教育,動真碰硬地從思想上解決問題,讓其觸發出思想的火花,懂得“幸福生活是奮斗出來的。”尤其是要解決脫貧是幫扶干部的任務,但構建長遠增收的路徑,還需要脫貧群眾自身的努力,從而讓其保持奮進的熱情。
交上扶貧合格答卷,幫扶干部要創新思維。絕大多數脫貧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已解決,關鍵問題是如何鞏固脫貧成效的問題。幫扶干部要保持思想不松、責任不減,始終把解決群眾致富增收與解決生產生活中臨時性的困難結合起來,在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上做文章,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始終在解決問題中增強群眾的致富合力。既要把技能培訓與對接勞務市場相結合,拓寬就業渠道;又要把產業基地的發展與龍頭企業發展相對接,在延伸產業鏈條中做大品牌;更要圍繞產業基地與發展鄉村旅游相結合,在優化鄉村發展環境中,增強脫貧地區的發展后勁,以增收的成效帶動群眾主動就業,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
一年之季在于春。時間越來越緊迫,幫扶干部一定要增強緊迫感,破除思想上的僥幸和“臨門一腳”的思維,從眼下干起,從脫貧群眾關心的問題抓起,始終盯住“致富增收”做文章,以愛的情懷、幫的責任、干的擔當,激活脫貧群眾致富的動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共產黨的人承諾。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