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特別強調“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總書記的講話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從戰略的高度和歷史的角度深刻闡明了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的重要意義和科學方法,我們要深刻領會、努力踐行。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最好的清醒劑”,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善于從歷史源頭看問題,運用大歷史觀解決問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做好新階段“三農”工作的必然遵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以大歷史觀的視角對做好農業農村工作作出戰略指引。當前,我們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百年夢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牢牢樹立“三農”工作的大歷史觀,把握歷史規律、辨析歷史方位、運用歷史思維、判斷歷史大勢,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科學謀劃、扎實推進新階段“三農”改革發展。
要敬畏歷史的檢驗,深刻認識“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歷史地位。務農重本,國之大綱。我國自古以農立國,縱覽歷朝歷代,興衰榮辱、時局變遷都始終與“三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農業興旺、農民安定,則國家統一、社會安定;農業凋敝、農民不穩,則國家分裂、社會動蕩。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施政歷程也反復證明,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之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極端重要性。凡是“三農”發展向好,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全局發展就欣欣向榮,反之則各項工作都會比較被動,經濟社會發展就停滯不前。正是因為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認真對待、著力解決“三農”問題,才能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不斷從一個勝利邁向另一個勝利。
要順應歷史的選擇,準確識別“三農”改革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十四五”是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開局起步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期,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關鍵跨越期。“三農”發展總體態勢向好,但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環境。從國際形勢看,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不確定性日益增加;從國內發展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加迫切,統籌發展和安全的任務更加艱巨。做好“三農”工作,夯實“三農”基礎,必須要在大歷史的進程中,找準坐標、選準方位、瞄準靶心,既要認清變局中的新挑戰,更要看到危機中的新機遇,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不斷開創“三農”發展的新局面。
要保持歷史的耐心,全面把握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的歷史邏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要有充分的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不可操之過急、盲目冒進。“三農”在國家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更是決定了推動農村改革發展在方向上不能出現偏差,不能犯顛覆性的錯誤。既要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也要做到蹄疾步穩、審慎穩妥,始終保持戰略清醒和政治堅定。很多問題要放在歷史大進程中審視,凡是涉及農民基本權益、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必須看準了再改,一時看不清的就不要急著去動。要尊重基層和農民群眾的創造,用好改革試點試驗這個法寶,推動“三農”改革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
要堅定歷史的自信,切實承擔起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歷史使命。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深度、廣度、難度絲毫不亞于脫貧攻堅。必須看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從現在到2035年,也就三個五年規劃期,任務艱巨、時不我待。我們要緊緊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總目標,抓緊行動起來,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到2035年、本世紀中葉的目標任務,科學分析、深化研究,既要抓鐵有痕努力辦好當下的事,更要一棒接著一棒奮力跑下去。
歷史終究是靠人民去書寫的,有幸躬逢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無比自信自豪。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努力拼搏、穩中求進,就能在歷史的長卷中書寫下“三農”發展的新篇章,創造出無愧歷史、不負時代的新業績。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21年1月6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