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鄭老虎躺在紹興文理學院附屬醫院昌安院區的病床上,有些神志不清,嘴里仍喃喃自語。他在等誰?侄子鄭國祥說,“他做了一輩子好事,臨老了覺得孤單,還是希望有人來看看他。”2016年1月最新一期的“浙江好人榜”上,鄭老虎和杭州的韋思浩老人一起入圍。1985年,鄭老虎從原紹興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退休后,義務修路護路二十載,熱心于助殘、助困,平時省吃儉用下來的7萬多元退休工資,幾乎都拿去做了善事。“他的錢平時都用光了,現在要搶救,費用有些緊張。”鄭國祥說(1月14日浙江省文明網)。看到這則新聞,筆者不禁呼吁:讓“好人有好報”的制度保障亟須建立和完善!
志愿者做好事不圖回報,是志愿者的品格。讓志愿者“好人有好報”,則是黨委、政府和全社會的責任。志愿者在參加公益活動時并不奢求回報,但是我們理應尊重他們的付出,并用公共的資源去保障和鼓勵他們。據了解,志愿者大部分是生活在城鄉基層的普通百姓,他們中有的生活艱難、有的身患疾病。為此,各級文明委和工青婦等有關部門應建立和完善志愿者關愛幫扶機制,發動全社會在向志愿者學習的同時,積極倡導和樹立“好人有好報”的社會風尚,讓志愿者感受到他們有困難也會有人幫,讓他們也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如對在生產、生活、生病治療方面有困難的志愿者,通過扶貧解困、扶貧助學、扶貧助業等方式,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春節臨近,對優秀志愿者開展走訪慰問;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志愿者的先進事跡;健全志愿評級和志愿服務激勵回饋機制;為志愿者建立志愿服務意外保險,等等。
“好人有好報”是由來已久的道德觀念,與我們的優良傳統一脈相承。“好人有好報”是價值導向,有助于正能量的傳遞、良好社會生態的培育。旗幟鮮明地讓好人不吃虧,好人將會越來越多,而所謂的“道德冷漠”、“道德寒流”將成為歷史名詞。有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如果我們人人都來做義工,個個都來當好人,那么“愛國家、愛社會、愛他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良好的社會生態就會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老齡委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