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氣氛意猶未盡,上班族已經開始工作。然而,一些大城市出現的“用工荒”使許多人真切感受到了外來務工人員的不可或缺。由于許多外來人口返鄉過年,一些大城市幾乎上演了“空城計”。
從以養家糊口為己任的“打工仔”發展到已日益融入大城市建設的“農民工”群體,外來務工者與現代都市律動愈來愈呈現出密不可分的魚水關聯。風雨無阻的快遞員、建筑工地的工人、蹬人力三輪的車夫、擺攤設點的小販、走門串戶的修理工、車間里的工人、飯店服務員、搬家公司的搬運工……農民工干了許多城市人不愿干、不屑干的臟、重、險、累的體力活。“想起他們”就需尊重他們的人格、感激他們的付出、實現他們的希冀。
套用當下的流行說法,就是要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留住人才需要未雨綢繆、從長計議,具體當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以平等、和諧、共享的人文關懷彰顯城市親和力。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城里人而言,工資待遇低廉且缺失話語權的農民工顯然身處弱勢,只有一視同仁地尊重他們的勞動,將心比心地理解他們的苦衷,設身處地地解決他們的困難,才能讓農民工擁有自信心、洋溢成就欲、激發認同感。
二是實施制度改革,破除城鄉藩籬,提升農民工歸屬感。事實上,導致農民工對打工城市不具“第二故鄉”親近感的根本癥結,還在于由戶籍、住房、就學及醫療、社保等制度性藩籬造成的城鄉二元結構。讓農民工對大城市產生“不想走”和“愿意來”的留戀情結,就需要降低其融入都市、入城隨俗和保障權益的制度門檻,與當地人共享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勞有所保、難有所幫及子女入學等社會福利待遇。
返鄉過年,既是舉家團聚、孝親敬老的傳統民俗,也是親情溝通、信息交流的集散平臺,更有可能成為農民工理性權衡得失、重新思謀擇業的新的起點。返鄉者是否原意擁抱曾經的都市、回歸原有的崗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對這所城市有回憶、有留戀和有盼頭的向往與考量。期待由“用工荒”激發起的“單相思”,能夠成為有益于城市管理及企業用人創新思路、完善制度、補齊短板、重啟新局的動力與機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商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