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記者返鄉陪父母過年。記者的老家位于陜西省商洛市山陽縣天竺山鎮,這是秦嶺群山中的一個偏僻小鎮,陜西省連片扶貧的重要覆蓋區域之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連片扶貧、精準扶貧的大力推動下,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的家鄉也是如此。
原來泥濘的鄉間小道已經變成了寬敞的水泥硬化馬路,村村通公路基本上已修到家門口,兩三層的樓房也逐漸多了起來。小鎮街道進行了重新規劃建設,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樓房拔地而起,有序而整潔。據了解,農村合作醫療在當地已實現全覆蓋,60歲以上農民開始享受養老金制度。在各項政策的幫扶下,農民的收入較以前有大幅提高。
中國農村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也是巨大的。老百姓也普遍感恩于黨的政策好。
然而,與此同時,農村的快速變化也帶來了一系列發展中的問題。例如,和全國農村一樣,春節過后,大量青壯年農民工將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了留守老人和兒童;糧食種植大量減少,造成農田閑置,而這在農村非常普遍。據在街道經營商店的商戶向記者反映,由于大量具有購買力的消費群體外出謀生,現在的生意大不如前。而在走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對于農村城鎮化,村民表現出擔憂,在主觀上他們愿意走向城市、走向城鎮,成為市民,但客觀上他們存在生計上的憂慮。
對于這種情況,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黎荔表示,農民的思想顧慮是從現實出發的,這也是他們最根本的訴求,推動農村城鎮化首先需要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生計問題,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讓他們自主融入到城鎮中,即通過產業扶持讓農民成為產業工人,走產業化和城鎮化相結合的路子才能更好地推動城鎮化建設的步伐。
“過去守著綠水青山,卻看不見金山銀山。如今,要守望相助,既要青山綠水,更要金山銀山。”西北師范大學教授張兵認為,資金扶持、政策優惠的同時,還要堅持產業扶貧和精準扶貧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挖掘當地富饒的資源,引進農副產品深加工,把農村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不斷壯大農村經濟基礎。中國農村的發展要主動發力,不能僅僅依靠上一級政府的政策和財力支持,當地政府和黨組織以及市場主體要積極謀劃,按照市場經濟的基礎性調節作用,組建農業合作社等合作組織和經濟實體,大力培育農村新型龍頭經濟力量。
“將農村農副產品與互聯網對接,啟動農村發展引擎,網線一牽,山外的市場也是農村發展的主場。”甘肅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進軍說,在“互聯網+”崛起的時刻,農村不能缺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2月19日第908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