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有為就有位”。意思很簡單,就是人必須要有所作為,才能取得較理想的待遇與地位。“位”者,地位也;“為”者,身體力行也。“有為有位”,既具哲理亦是學問。孔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意思是不必擔心沒有自己的位置,而應考慮怎樣才能實現人生價值而獲得立足之地。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英國著名思想家培根曾經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但是知識本身實際上并不具有任何力量,只有當知識轉化為具體行動時,用以指揮生產活動、社會實踐,才能真正發揮出人才的作用,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所以,作為剛剛走出校門,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干部,首先要認識自己,要知道學歷不等于能力。學歷高,只能說明你讀的書多,但是并不代表你知識淵博,因為知識是多方面的。學歷只能代表過去,不能證明你的現在或將來。因此,要從橫向識己、縱向識己,從行內看己、行外看己,通過對比,找準坐標點。
其次,要否定自己。情隨事遷,人經事成。作為青年干部,要想有地位,先要有作為。先有“為”,后有“位”。在新位上,若原地踏步,尸位素餐,停滯不前,必將失位。在新位上,若矢志不渝,篤定前行,取得佳績,獲得新位,如此循環,步步高升。因此,只有不斷否定自己,不斷超越自我,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最終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最后,要不斷追求。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如你為人子、夫、父,沒有作為,就難以盡到養家糊口的責任,可能就會妻離子散。如你為人女、婦、母,未盡責任,就會讓家人看不起。如你是人民公仆,未盡到公仆的職責,可能你的“飯碗”就會被“丟”。如你是帶“長”字號的領導,沒有什么作為,可能“長”字就會被取消。“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你說我就不想當領導,就當平頭百姓,但是如今就連普通百姓也要永遠向前,以免被這快速發展的時代所拋棄,你卻停滯不前,也會讓人嗤之以鼻。
所以,在今天這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學習型社會里,我們除了要向書本學,還要向群眾學、向內行學、向前輩學、向社會學、向實踐學,才能在具體工作中做到博采眾長、厚積薄發,從而讓黨和人民賞識你、重視你。身為青年干部,無論你處在什么位置、什么時代,都要立足于有“為”,實現一個個奮斗目標,才能真正得到“位”。懶惰要挨餓,落后要挨打。一個人只有自己有所作為,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事業有貢獻,黨和人民才會給你發展的空間和展示的機會,最終得到理想的職位與薪水。
所以,有為就有位,有位要有為。青年干部對此需謹記于心,付諸于行,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作者單位:四川省三臺縣觀橋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