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精準脫貧工作是全黨上下一心的國策,經過已經三年的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在成效,但是離小康生活水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要從根本上脫貧致富,除了在公共資源共享上的扶貧之外,更應該注重實際上的收入途徑扶貧,沒有穩定的收入,精準脫貧仍然是一句空話。因此,產業上的精準扶貧是解決脫貧奔康的關鍵,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絕不能搞成形式上的脫貧,完成基本工作任務式的的脫貧。
回頭再看過去三年已經脫貧摘冒的農民,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真正改善了嗎?文明新風樹立起來了嗎?那么不是精準脫貧對象的農民真正意義上離開了窮鄉僻壤了嗎?他們同樣是山河依舊。表面上的易地拆遷雖然改變了居住條件,但是靠什么來維持這一家的生活呢?沒有穩定的收入就只會繼續貧困啊。
如何解決貧困群眾的穩定收入呢?這是個難題。但是只要投入到位,選擇農民容易接受的產業實施,讓農民由產糧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這樣既可以填飽肚子,也可鼓滿袋子。如何讓農民由產糧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筆者認為只有發展規模型的產業,充分利用山林、土地、河流等自然資源優勢,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定位,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建成集休閑、觀光、旅游一體化的產業,從根本上把農民從傳統生產方式解放出來,變成的技術、感興趣、有固定收益的產業工人,讓外出務工的農民回鄉就業。
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差,生產環境惡劣,農民沒有專業技術特長,加之前期投入不足等因素,要發展規模產業還相當困難。因此充分利用脫貧之良機,改善投資環境是前提,確定產業是關鍵,脫貧致富才會達到目的。有這樣一個報道:日本三家企業共同出資在山東萊陽租用了1500畝土地,租期20年。前五年耕地都荒廢著,仍由野草瘋長。日本人的種地方式讓當地農民心疼,甚至有人還懷疑日本人的動機,甚至村民還認為地下的寶藏。原來,日本企業跑遍了中國,認為這個地方遠離工業,土地肥沃,水質無污染,適合種植出健康食用的農作物。而這就是日本人認為的合格土地,竟然沒有村民愿意耕種,七層以上的村民寧愿外出打工,舍不得地荒的也只是老人。土地被閑置五年后,終于看到日本人的運作跡象了。先是養牛改善土質,產出無公害農作物,農作物喂養奶牛,再產出高品質牛奶。按日本古訓:“種植之前先做土,做土之前先育人”。在中國農民看來,日本真夠“笨”,不撒化肥全用牛糞;去草不用除草劑而是手撥;農藥極少打,偶爾用點也要專家指導;土壤定時檢測,確保養分均衡。更讓中國人不明白的是奶牛“吃得比人好”,奶牛吃的每一口飼料都要先檢測,生產出來的牛奶不合格還要倒掉。種植玉米、小麥、草莓等堅持“順天收”、果蔬不重產量、種植養殖循環,使得企業過去持續虧本,成了當地農民笑話。然而五年后,這些昂貴的農產品公有10%供應上海和北京,價格高昂卻供不應求,90%供應日本。這個故事讓人深思,中國人為什么不能這樣做?假設有這樣的企業何愁一個村不能脫貧,何愁農民沒有穩定收入?
作者地址:四川省萬源市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