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成就集覽

[ 作者:農視網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9-29 錄入:吳玲香 ]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糧食連年豐收,肉、禽、蛋、奶、水產品供應充足,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更加保障有力,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幅提高,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廣袤的田野上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農業為我國應對來自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發揮了壓艙石和定海神針的重要作用,為決勝全面小康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一單元 農業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穩步提高

綜述: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生產持續豐收,產能站上12000億斤新臺階。農產品總體供應充足,質量安全水平穩中向好。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村扶貧事業取得巨大成就。農業結構進一步調優,已逐步形成產能穩步提高、結構日趨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農產品供給體系。

一、糧食生產能力躍上新臺階

(一)全國糧食產量連年豐收。2012年糧食產量達到11792億斤;2013年達到12039億斤,首次突破12000億斤大關;2014年達到12141億斤,2015年達到12429億斤,2016年達到12325億斤。糧食產量連續4年超過12000億斤,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自給率均超過了98%,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亮點,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2017年全國夏糧總產量2810億斤,同比增長0.9%。2016年全國糧食單產達到364公斤/畝,比2012年增加10公斤/畝,增長2.8%,2016年全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47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7公斤,比2012年提高11公斤。

(二)糧食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1.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國家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建成了一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農田水利設施條件顯著改善。2016年底,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超過10億畝,比2012年增加6844萬畝,增長7.3%。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超過0.53。

2.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國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標準農田已超過5億畝,每畝產能提高15%以上,可增產50-100公斤,基本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連、路相通,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

3.農田地力質量。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推進退化耕地綜合治理、土壤肥力保護提升、污染耕地阻控修復,開展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和湖南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試點。2016年,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應用面積16億畝次,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普遍提升。到2020年,力爭全國耕地質量提升0.5個等級以上。

4.糧食良種。國家大力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加快了新品種選育推廣步伐,以京科968、濟麥22等為代表的玉米和小麥品種,年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畝;培育推廣了Y兩優1號等畝產潛力過1000公斤的水稻和玉米品種。2016年全國新品種保護申請量2523件,位居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成員國第一。種子生產基地逐步向優勢區集中,經國家認定的57個雜交水稻、玉米制種大縣的制種面積比重分別占全國的55%、70%。

5.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穩步提高,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4.15%、79.2%、83.08%,較2012年分別提高1個、10個和8個百分點。機械化植保防治、機械化秸稈處理和機械化烘干處理水平有大幅度提升。薄弱環節機械化繼續提升,水稻機械種植率達到44.45%、玉米機收率達到66.68%,分別比2012年提高13個和24個百分點,成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突出亮點。

6.糧食植保。農業部積極開展防病治蟲奪豐收行動,全力以赴“蟲口奪糧”,每年挽回糧食損失1900多億斤,有力保障了糧食生產安全。截至2016年底,三大糧食作物實施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達到14億畝次,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35.5%,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

二、各類農產品供應充足

(一)全國蔬菜、水果、茶葉產量。蔬菜、水果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不僅總量充足,而且品種豐富。世界上兩個蘋果中就有一個產自中國。茶葉總產量逐年上升,已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蔬菜、水果和茶葉產量分別達到79780萬噸、28351萬噸和240萬噸,比2012年分別增長12.6%、17.9%和34.1%,年均增長3%、4.2%和7.6%。

(二)全國棉花、油料、糖料產量。2016年,棉花產量為530萬噸,生產向新疆優勢產區聚集趨勢增強;全國油料產量達到3630萬噸,比2012年增加193萬噸,增長5.6%,年均增長1.4%;糖料產量為12341萬噸。

(三)全國肉類、禽蛋、牛奶產量。2016年肉類總產量為8538萬噸,比2012年增加151萬噸,增長1.8%,年均增長0.4%。2016年禽蛋產量為3095萬噸,比2012年增加234萬噸,增長8.2%,年均增長2.0%。2017年上半年禽蛋產量達到1400.6萬噸,同比上漲0.6%。2016年牛奶產量為3602萬噸,比2012年減少142萬噸,下降3.9%。2017年上半年牛奶產量達到1623.8萬噸,同比下降1%。

(四)全國水產品產量。2016年全年水產品產量6901萬噸,比上年增長3.0%。其中,養殖水產品產量5142萬噸,同比增長4.1%;捕撈水產品產量1759萬噸,基本持平。2017年上半年,國內水產品總產量2798.10萬噸,同比上漲0.58%,增幅同比回落2.45個百分點。其中,水產養殖產量2302.43萬噸,同比增長4.98%,捕撈產量495.67萬噸,同比下降15.79%。其中海洋捕撈產量同比下降18.05%;淡水捕撈產量88.34萬噸,同比下降3.52%。

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

(一)生產結構進一步調順

1.針對玉米階段性供過于求、大豆產不足需的問題。籽粒玉米面積連續兩年調減,累計調減4000多萬畝,價格逐步回歸市場,產業鏈被重新激活,進口量同比大幅減少。糧改飼政策實施取得積極成效,2017年改種面積超過1100萬畝。大豆面積兩年增加1600多萬畝,國內供給明顯增加。

2.針對生豬生產波動、牛羊肉短缺、畜牧業養殖污染重等問題。2016年全國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6%。乳品企業20強市場占有量超過50%。奶牛平均單產由2012年的5.6噸增至6.4噸,規模化牧場全部實現機械化擠奶,畜牧業生產實現了由分散養殖為主向規模經營為主的重大轉變。

3.針對漁業資源環境利用強度大的問題。啟動洞庭湖區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試點,各地也積極開展水域灘涂養殖環境治理。2017年上半年水產品產量增速明顯下降,國內海洋捕撈產量同比下降15.79%,漁業綠色協調發展步伐明顯加快。2016年水產養殖與捕撈產量之比為74.5:25.5,養殖產量所占比例進一步提高0.8個百分點。

(二)產業結構進一步調優

1.農產品加工業。2016年我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達到20.3萬億元和1.3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3%和4.1%;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2:1,我國已從賣“原字號”農產品進入賣制成品的新階段。

2.都市現代農業。大中城市緊密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都市現代農業異軍突起,催生出一批以先進生產要素集聚為內生動力的新產業、新模式,農業發展動力和業態日益多元。

3.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全國休閑農業蓬勃發展,整個產業呈現出“發展加快、布局優化、質量提升、領域拓展”的良好態勢,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亮點。2016年,全國休閑農業接待游客近21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5700億元,從業人員845萬,帶動672萬戶農民受益。一些地方的農區變成了景區、田園變成了公園、民房變成了客房、勞動變成了運動、產品變成了商品,已經成為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的新業態新模式,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有效途徑,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

4.農村“創業創新”。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人員到農村開展創業創新大量出現,重點發展規模農業、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以及其他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目前各類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人員超過700萬人,其中80%創辦的是農村產業融合項目,54%采用了互聯網技術獲取信息和銷售產品,“引鳳回巢”成為新趨勢,創業創新成為新潮流。同時,創業有效帶動就業,讓當地農民“離土不離鄉、離田不離家”,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增收。

(三)品質結構進一步調高

1.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農業標準制修訂五年行動計劃,深入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熱帶作物標準化生產示范園、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和水產健康養殖場創建,大力發展“三品一標”。截至2016年底,己制定農藥和獸藥殘留限量標準5724項,制定發布農業行業標準5494項;創建園藝作物標準園、熱帶作物標準化生產示范園、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和水產健康養殖場1萬多個,創建標準化示范縣185個;全國有效期內的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產品總數達到10.7萬個。

2.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風險監測)范圍擴大到152個大中城市、5大類產品108個品種、94項指標,基本涵蓋主要城市、產區、品種和參數。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合格率穩步提高,2016年達到97.5%,較2012年提高0.8個百分點。五年來,我國主要農產品總體合格率均保持在96%以上,2016年達到97.5%,全國多年未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建設綠色食品原料基地。農業部深入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強化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命名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107個。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原料基地的認證,2016年底全國已創建696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分布在25個省(區、市),基地種植面積1.7億畝,產品總產量達到1.1億噸。

3.強化動物疫病防控。實施動物疫病凈化行動,全國已經建成動物疫病凈化創建場、示范場93個。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國已經建成無規定動物疫病示范區4個(海南、吉林永吉免疫無口蹄疫區,膠東半島免疫無口蹄疫區和免疫無高致病性禽流感區,廣州從化無規定馬屬動物疫病區);山東民和和福建圣農兩個無疫小區通過國家評估驗收。

4.加強動物源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制定并落實《全國遏制動物源細菌耐藥行動計劃(2017-2020年)》,每年制定并組織實施當年動物源細菌耐藥性監測;制定《全國獸藥質量監督抽檢計劃》,實施質量抽檢,推動獸藥質量安全監管;完善國家獸藥基礎數據信息平臺,實施獸藥電子追溯監管,深入推進“二維碼”系統建設。

(四)布局結構進一步調適

1.種植業。2016年,糧食主產區播種面積比2012年增長4.8%,占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的比重為72.1%,比2012年提高了0.5個百分點;總產量比2012年增長2.4%,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比重為75.9%,比2012年提高了0.2個百分點。棉花生產向新疆產區聚集,2016年產量占全國棉花產量的比重為67.8%,比2012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糖料生產向內蒙古、廣東、廣西、海南和云南等省集中,2016年產量占全國糖料產量的比重達到88.7%。

2.養殖業。大力調整南方水網地區生豬布局,調減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規模2300萬頭,推動生豬養殖向糧食主產區和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大力推進大東北無疫區建設,“南豬北養”“蛋雞南下”已經成為產業發展趨勢。“兩湖”地區水產養殖布局不斷調整優化。

3.一村一品和一鄉一企。2016年全國各類專業村達到6萬個,涌現出了一批以發展特色種養業、民俗產業、休閑農業和農村電商為主導產業的專業村鎮。在此基礎上,農業部創建了2222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打造了一批頗具影響力的專業村鎮和特色農產品知名品牌。

(五)“三區三園一體”建設

1.糧食生產功能區。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擬在全國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9億畝,其中,稻麥口糧6億畝,玉米4.5億畝。

2.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2.38億畝。其中,大豆1億畝,棉花3500萬畝,油菜籽7000萬畝,糖料蔗1500萬畝,天然橡膠1800萬畝。

3.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開展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工作,按照“市場導向、標準引領、品牌號召、主體作為、地方主抓”的原則,突出“特色、質量、品牌、電商、雙創”的關鍵點,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創建一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打造一批“中國第一,世界有名”特色農業品牌。

4.“三園一體”。“三園”指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一體”指田園綜合體。通過“三園一體”建設,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三產深度融合,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四、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比2012年增長47.4%,實際增長36.3%,4年間年均實際增長8.0%,快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2012年的2.88:1降至2016年的2.72:1。

五、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

(一)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2012年的37.5%下降到2016年的32.2%。

(二)農村居民人均肉、蛋、奶消費。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豬肉、蛋及制品、奶及制品消費分別達到18.7公斤、8.5公斤、6.6公斤,比2012年增長29.8%、44.6%、25.4%。

(三)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移動電話擁有量。2016年農村居民每百戶移動電話擁有量241部,比2012年增加43部。

六、農村扶貧事業取得巨大成就

(一)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按現行國家農村貧困標準(2010年價格水平每人每年2300元)測算,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至2016年的4335萬人,累計減少5564萬人,平均每年減少1391萬人。

(二)全國農村貧困發生率。全國農村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6年的4.5%,下降5.7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下降1.4個百分點。

(三)特色產業扶貧。貧困地區圍繞“選準產業、打造龍頭、創新機制、完善體系”的工作思路,引導農民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增收致富,取得了積極成效。據統計,貧困地區農戶通過產業扶貧增收幅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個點左右。

七、農業品牌化建設快速推進

(一)農業品牌省部長推介。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以品牌為要,創新舉辦“省部長推介品牌農產品專場”活動,20位省部長提籃叫賣,傾情推介,社會反響強烈。

(二)重大品牌活動。全國農業品牌創建熱情高漲,一大批特色鮮明、質量過硬、信譽可靠的農業品牌脫穎而出。評選出“中國十大茶葉品牌”“2016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蘋果區域公用品牌”“2016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2016最具影響力30個水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等。

八、農產品流通體系日趨完善

(一)田頭市場。截至目前,已在河北、山東、遼寧等地開展了40個田頭試點示范,補足流通短板,探索解決農產品“最初一公里”流通難題。

(二)定點批發市場。目前,農業部定點批發市場總數771家,有200多家市場每日穩定報送農產品價格數據。2017年1月,農業部發布“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進一步發揮市場信息在指導生產、引導市場和服務決策中的作用。

(三)國家級農產品專業市場。截至目前,啟動了洛川蘋果、舟山水產、定西馬鈴薯、贛南臍橙等13個國家級農產品專業市場,在帶動相關產業健康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影響力等方面作用凸顯。

第二單元 農村各項改革全面深化

綜述:十八大以來,農業部門著力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經營體制、農墾、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等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搭建起了農村改革的“四梁八柱”。

一、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進

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始終是農村改革的主線。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開啟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又一重大制度性創新,有力推動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加快推進,通過“確實權、頒鐵證”,讓農民吃上“定心丸”。目前全國己完成確權面積10.5億畝,占二輪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76%。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加快土地流轉型和服務帶動型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耕地流轉面積達到4.79億畝,建立了近2萬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全國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占比超過30%。

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開展

經黨中央、國務院審議,出臺了《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在全國29個縣市開展試點試驗,為全國面上推開探索經驗。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對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了系統全面部署。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有6.7萬個村和6萬個村民小組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其中北京、上海、浙江完成改革的村占到95%以上。全國完成改革的村組累計向農民股金分紅2840億元,2016年當年分紅434.1億元。

三、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初步構建

(一)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截至2016年底,全國家庭農場達到87.7萬戶,平均經營規模達到200畝左右,其中,納入各級農業部門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達到44.5萬戶,平均經營規模170畝左右,逐漸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的新生力量。農民合作社達到179.4萬家,入社農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44.4%,成為帶動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強力引擎”。全國農業產業化組織超過41萬個,輻射帶動的種植業生產基地約占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的60%,帶動畜禽飼養量占全國的2/3以上。其中各類龍頭企業超過13萬家,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力量。據統計,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數超過1400萬人。

(二)社會化服務組織。從事農業生產性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15.3萬家,生產托管服務總面積近2億畝。

四、農墾改革邁出新步伐

(一)全國農墾改革基本情況。2015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中發〔2015〕33號),這是24年來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對農墾改革發展作出全面部署,在農墾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新一輪全國農墾改革加速推進,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農墾土地確權登記發證、農墾改革專項試點和綜合示范等重點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截至目前,全國農墾1781個農場中,已有1064個剝離了教育、醫療和公檢法職能,其中617個農場全部完成了辦社會職能的移交。農墾國有土地使用權確權頒證工作有序進行,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5.49億畝農墾土地已完成確權頒證2.06億畝,比2015年底增加3300多萬畝;685萬畝土地經評估作價后注入農墾企業,新增資本金360多億元。深入開展農墾改革專項試點,在全國35個墾區、457個單位開展試點,選擇廣東、海南、安徽、寧夏、湖北、河北等6個墾區建立綜合改革示范區。

(二)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快速推進。農墾以“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為主線深化改革,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業企業集團。目前,已形成北大荒集團、廣東農墾集團、北京首農集團、上海光明集團等17個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其中重慶、海南墾區還組建了國有農墾(業)投資集團公司。江西、湖北等國有農場歸屬市縣管理的墾區組建了20多家區域性現代農業企業集團。21個墾區、154個國有農場開展了農場公司化改革試點,30多家農場完成公司制改造。

五、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改革積極推進

(一)“三補合一”。在全國范圍內推進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三補合一”,2016年數額達到1442億元,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二)省級農業信貸發放貸款。組建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掛牌運營,3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組建了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目前已累計為農民發放貸款227.86億元。

(三)大宗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在穩定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基礎上,開展玉米收儲“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啟動了棉花、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2017年將大豆目標價格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日益凸顯,有效激活了市場、激活了主體。

六、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進入新階段

截至目前,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達到58個,試驗內容涵蓋6個重大領域、20余項試驗任務。農村改革試驗區積極探索、銳意創新,形成了一批制度成果和60個典型案例,為農村改革全局提供了豐富的借鑒和參考,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漸入佳境。

第三單元 農業綠色發展穩步推進

綜述: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近年來,農業部門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動力,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啟動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堅持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一、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全面啟動

啟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農膜回收行動和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行動。

二、農業資源利用強度明顯下降

(一)水土資源保護制度基本建立。農業用水量穩定在3800億立方米左右。十八大以來,國家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建成了一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農田水利設施條件顯著改善,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實現14年零增長,節水農業技術應用面積超過4億畝。2016年6月,國家推出了《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啟動實施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試點面積由2016年的616萬畝擴大到目前1200萬畝,用養結合的耕地保護制度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二)草原生態功能明顯增強。建立健全草原保護制度,落實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退牧還草、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西南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大草原生態治理工程。2016年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4.6%,較2012年提高0.8個百分點。2012—2016年,重點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載率累計下降了10.6個百分點。天然草原鮮草產量穩定在10億噸以上。

(三)漁業資源保護邁出新步伐。全國水生生物保護區總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每年增值流放各類水生生物苗種超過300億尾。全國投入增殖放流資金9.5億元,放流重要水生生物苗種和珍貴瀕危物種389.5億尾(粒、只),組織開展第三個全國放魚日。截止2017年6月,沿海各地累計取締2.4萬艘涉漁“三無”船舶,全國共清理違規漁具近90萬張(頂)。實施史上最嚴、歷時最長的伏季休漁制度,開展“亮劍2017”系列漁政專項執法行動。

(四)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加快推進。稻漁綜合種養達到2274萬畝,產量達到163.2萬噸,同比增長4.8%,帶動農民增收300多億元,起到了穩糧、節水、生態和增收作用。

(五)農業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加強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護,建立種質資源(基因)庫、保護區和保護地(保種場)相結合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有效保護農作物種質資源48多萬份,位居世界前列。發布159個國家級畜禽保護品種,建立國家級畜禽種質資源基因庫7個、保護區22個、保種場154個,居世界首位。

三、面源污染治理成效顯著

(一)化肥農藥使用量雙雙實現零增長。我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25.2%,農藥使用量連續幾年下降。目前主要糧食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為35.2%、36.6%,分別比2013年提高了2.2個、1.6個百分點。

(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2014—2015年,示范推廣“廢物處理+清潔能源+有機肥料”的三位一體技術模式。2016年,開展以社會化服務形式推進農業農村廢棄物綜合利用。2017年,以全國600個生豬、奶牛、肉牛養殖大縣為重點,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目前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

(三)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顯著提高。2016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2%。啟動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或在上年基礎上提高5個百分點,基本杜絕露天焚燒,農村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秸稈直接還田和過腹還田水平大幅提升,耕地質量明顯提高。

(四)農用殘膜回收率近80%。在229個縣實施地膜綜合利用示范工程,部分地方建立了全程監管模式和體系。新疆甘肅等地膜使用重點地區廢舊地膜當季回收率近80%。

第四單元 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綜述: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逐年上升,農業發展從過去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進入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新時期;農業生產用種全部實現更新換代;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的廣泛運用;農業機械化水平快速提高,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局面顯著改變。

一、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推廣

(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持續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56.65%,標志著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土地、資本及其他所有要素的總和,我國農業發展已從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進入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新時期。

(二)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在農作物遺傳發育與抗性機理、動物免疫調控、重要種質資源收集評價、土壤質量演替規律等方面創新了一批基礎前沿成果,數字農業、精準作業、智能裝備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積極的進步。

(三)科技成果推廣應用能力顯著提升。中央財政投入專項資金改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工作條件,健全了2500多個農業縣農技推廣體系。2016年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16億田,比2012年增加18.5%,主要糧食作物基本實現全覆蓋。

二、農作物良種建設和新品種繁育

(一)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標志著我國農業生產用種已全部實現了更新換代,糧食作物等重要產品基本上都是優良品種。2012—2016年新品種申請量9098件,授權量4482件。

(二)奶牛良種覆蓋率。荷斯坦奶牛良種覆蓋率基本達到100%。年平均單產情況如下:荷斯坦奶牛8噸、娟姍牛5噸、奶水牛2噸、牦牛0.5噸。

(三)種子生產基地建設。扎實推進海南、甘肅、四川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建設,財政獎補支持國家級雜交水稻和玉米制種大縣(市)建設,啟動實施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供種保障能力得到顯著增強。

(四)種子企業競爭力增強。種子企業數量減少,結構優化,新三板掛牌步伐加快,企業競爭力明顯增強。截至2016年底,全國持證種子企業4316家,比2012年減少了近1700家,企業“多小散”的狀況明顯改善。國內外上市種子企業10家,新三板掛牌企業43家,總市值達到1000多億元,企業資本實力快速提升。

(五)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取得顯著成績。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作物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不斷深化,產學研緊密結合,成效明顯;澤玉8911、吉單66等8個機收籽粒玉米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優質高產大豆新品種中黃301推廣步伐加快;抗赤霉病、節水抗旱小麥品種取得新進展;種業基礎研究與重大育種技術創新取得新突破。2014年,兩系雜交稻“Y兩優900”百畝示范田畝產達1026.7公斤,首次實現畝產過千公斤的超級雜交水稻第四期攻關目標,再創世界雜交水稻較大面積單產的最高紀錄。

三、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

(一)農機購置補貼。2012-2016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145.2億元,扶持1691萬農戶購置農機具約2257萬臺(套),帶動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投入資金達2574億元。我國已成為全球農機制造第一大國。

(二)全程機械化加快推進。2012年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農業農村發展新要求,不斷創新調控引導和扶持方式,各方面工作穩步推進。截至2016年底,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5.19%,較2012年提高8個百分點,年均提高2個百分點。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由千百年來以人力畜力為主轉到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廣大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已成為歷史。深入實施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以耕整地、播種、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為重點環節,積極開展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創建,公布了首批28個示范縣。

(三)農機服務規模化、全程化、品牌化水平持續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由耕種收環節為主向產前、產中、產后全環節加快拓展,各類新型服務主體不斷涌現,農機合作社超過6.3萬個,跨區作業、訂單作業、全托管作業服務模式不斷創新。“機收+秸稈還田離田+機種”等“一條龍”作業模式廣泛推行,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贏得寶貴農時。

四、農業信息化水平

(一)生產信息化邁出堅實步伐。先后在9個省份實施國家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智能農業項目和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總結推廣了426項節本增效農業物聯網軟硬件產品、技術和模式。物聯網、大數據、空間信息、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大田種植、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的在線監測、精準作業、數字化管理等方面應用越來越廣泛。

(二)經營信息化快速發展。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經營信息化蓬勃發展,2013年以來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年均增速達到60%以上,在線交易種類尤其是鮮活農產品品種日益豐富,農產品進城與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開展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探索農業電子商務新模式,為農產品銷售、農業生產資料購買、鄉村旅游開辟了新路徑,幫助地方政府建立特色產業長效扶貧機制。

(三)管理信息化深入推進。金農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并通過驗收,信息系統已覆蓋農業行業統計監測、監管評估、信息管理、預警防控、指揮調度、行政執法、行政辦公等七類重要業務,農業部行政審批事項基本實現網上辦理。農業各行業信息采集、分析、發布、服務制度機制不斷完善,在21個省份開展8種重要農產品大數據試點,市場監測預警的全面性、及時性、準確性明顯提高。

(四)服務信息化全面提升。全面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并在10省市開展整省推進示范。已建成運營近7萬個益農信息社,通過益農信息社就近為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便捷高效的農業公益服務和農村社會化服務,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和培訓體驗開始進到村、落到戶。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舉辦培訓周活動,切實提高農民查詢信息、網絡營銷、獲取服務和便捷生活的能力。

第五單元 農業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

綜述: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國際農產品貿易大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對外開放的總框架下,農業對外合作水平邁上新臺階,我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發展加快融合。對外合作機制日益完善,農產品國際貿易快速增長、結構不斷優化,農業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高。

一、農產品貿易加快發展

(一)農產品進出口總額。隨著農業對外開放及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2012年—2016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756億美元增至1849億美元,升至世界第二。其中,出口額從631.9億美元增至733.1億美元,增幅16%,成為世界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進口額保持在1100億美元以上,成為世界第二大農產品進口國。

(二)出口市場發展格局。從中國農產品出口的洲際結構特征來看,目前農產品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其中亞洲國家和地區是中國傳統的農產品貿易伙伴,2016年中國對亞洲農產品出口477.6億美元,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65%。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出口額不斷擴大,2016年出口額227.8億美元,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1.1%。

(三)優勢農產品出口。中國傳統優勢農產品出口形勢向好,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蔬菜、水產品出口國,蘋果汁、羅非魚和大蒜出口連年穩居世界首位。

二、農業對外合作機制不斷完善

(一)全球糧農治理體系話語權切實提升。中國更加熟練運用國際規則,引領全球糧農治理體系新發展;中國率先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抗擊饑餓目標并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頒發的成就獎;成功舉辦二十國集團農業部長會議,為全球農業創新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深度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亞太經合組織、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等國際組織活動和規則制定,維護了我產業安全和國際話語權。

(二)對外合作取得積極進展

1.上海合作組織農業合作。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積極和有效的多雙邊農業交流與合作,與上合組織各成員國的農業合作日益密切,先后與吉爾吉斯共和國、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簽署了5份雙邊合作文件。

2.中國—中東歐國家農業經貿合作。至2016年,已成功舉辦了11屆中國—中東歐國家農業經貿合作論壇,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論壇已發展成為重要的合作機制,內容不斷豐富、層次不斷提高。2012年,農業領域合作機制納入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大框架;2013年和2015年,先后納入《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綱要》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貝爾格萊德綱要》;2016年在云南昆明舉辦的第十一屆論壇進一步促進了中國—中東歐國家間的農業投資合作、農產品貿易發展和農產品品牌建設。

3.中國—中東歐國家農業合作促進聯合會。中國—中東歐國家“16+1”農業合作正面臨快速發展的重要機遇,推動建立的“16+1”合作創新機制符合各國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2015年,中國—中東歐國家在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市成立了農業合作促進聯合會,搭建了17國公司之間合作交流的平臺,為各國農業務實合作提供堅實的機制保障。

(三)漁業對外合作。中國遠洋漁業自1985年起步以來,經過30多年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效。截至2016年底,我國遠洋漁船數量達到2571艘,作業海域分布在40個國家的專屬經濟區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公海及南極海域,實現產量約200萬噸、直接產值約200億元。先后加入了8個多邊區域性漁業政府間國際組織,建立了與世界先進漁業管理相銜接的遠洋漁業管理政策。

(四)農墾走出去。截至2016年,全國農墾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設了106個對外合作企業(項目),累計投資330億元人民幣。2016年,農墾境外投資實現產值460億元,凈利潤15億元,境外種植面積242萬畝,其中糧食151萬畝,產量7.2億斤;天然橡膠面積58萬畝,加工能力134.7萬噸。同時,農墾現有各類出口企業共150家,2016年出口產品總額190億元。

(五)多邊獸醫合作不斷深化

1.參與國際獸醫標準制修訂的能力顯著增強。擔任世界動物衛生組織亞太區委員會主席,2名專家先后入選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專門委員會,13家實驗室被認定為國際參考實驗室,3家單位被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認定為國際協作中心。積極參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技術議題和標準制修訂,修改意見平均采納率達50%。

2.雙多邊獸醫合作不斷深化。與俄羅斯等33個國家簽署了政府間動物衛生與檢疫合作協定;與匈牙利等1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動物衛生合作諒解備忘錄。建立和完善與周邊國家合作機制,深化中蒙俄、中老緬、中越防控協作,大幅提升了跨境動物疫病區域防控能力。

三、農業對外投資步伐更加堅實

(一)境外投資項目數量、對外投資存量。2012-2016年,農業對外投資金額從14.6億美元增至29.7億美元,年均增長19.4%。農業對外投資占全部對外投資的比重由持續多年的1%左右提升至1.7%,漲幅明顯。截至2016年底,我國在全球開展農業對外投資的國別數量達100多個,投資額500萬元以上的重點投資項目500多個,累計投資存量1800億元人民幣。

(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科技交流,推進農業重點領域合作;建立“一帶一路”農業產業國際合作示范區,打造國際農業合作平臺,實現農業人才的國際化;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豐富的農業資源,推動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的雙邊或多邊現代農業產業化合作機制形成;以龍頭企業走出去帶動資金、技術、人才和市場的合作共贏,造福“一帶一路”國家和人民,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前,農業對外投資項目正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聚集,共建立重點投資項目258個,累計對外投資金額654.7億元人民幣,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糧食安全、農民就業和增收、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技推廣和農民培訓等產生積極影響。

四、農業國際科技合作蓬勃發展

(一)派出和請進人員數量。截至2016年底,我國己累計向世界各國派出訪問學者、留學生和各類短期培訓人員1萬多人次,請進專家3萬多人次。

(二)引進農業技術和動植物種質資源數量。引進國際先進農業技術數千項,引進糧食、棉花、油料、水果、蔬菜、花卉、微生物和畜禽等動植物種質資源10萬多份,挖挖掘出高產、優質、抗病蟲、抗逆育種材料近50萬份。

五、農業對外援助獲得國際高度贊揚

(一)南南合作。中國利用多邊平臺重塑國際發展援助體系,并作為聯合國糧農組織最大合作伙伴,先后向其捐贈8000萬美元用于在全球開展農業南南合作項目,使28個國家的約100萬小農受益,為提高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水平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農業技術援助。十八大以來,我國對非援建27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向非洲35個國家派遣了567人次農業專家和332人次農業職教教師,幫助受援國在當地培養了約5萬名農業人才,在華舉辦約200個培訓班,培訓約3000名發展中國家農業官員和技術人員,并提供大量農業機械、良種、化肥等農用物資,顯著提升了受援國農業發展水平。

(三)中非合作論壇。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我與非洲國家雙邊農業合作機制不斷建立、深化與完善,通過簽訂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農業合作行動計劃等文件、建立農業產業園區等方式加強與非洲國家間的農業務實合作。

第六單元 農村各項事業協同發展

綜述:把廣大農村建設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農村建設持續推進,農村的生活環境、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農民在發展中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一、農民社會保障水平提升

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險制度基本建立,新農合、合作醫療、養老制度實現全覆蓋,而且全面實現了農村義務教育。

二、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整治

(一)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農村地區“四通”覆蓋面不斷擴大。2016年,農村地區有99.7%的戶所在自然村均已通公路、通電、通電話,分別比2013年提高1.4、0.5和1.1個百分點;有97.1%的戶所在自然村已通有線電視,比2013年提高7.9個百分點。第二次農業普查顯示,飲用水經過凈化處理的村占24.5%。

(二)農村人居環境日益宜居。農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2016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45.8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23.3%,年均增長5.4%。第二次農業普查顯示,實現垃圾集中處理的村占15.8%。

(三)農村社會管理扎實推進。保障農村居民實行自治,由村民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全國農村有55.9萬個村委會,基層農村黨組織56萬多個,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也是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

三、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

(一)總體情況。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決策部署,農業部率先將美麗鄉村創建由地方的一項工作推向全國,開展了一系列創建活動。一是整合政策,開展試點創建。共發布推出1100個美麗鄉村試點創建單位和390個美麗休閑鄉村。二是制定標準,引導具體創建。出臺了《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目標體系》,與國家標準委共同起草、發布國家標準《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幫助地方出臺了一些地方標準。發布了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十大模式。三是聚合資源,合力開展創建。與有關部委、各社會組織、地方黨委政府聯合組織開展了中國美麗鄉村論壇、中國美麗鄉村萬峰林峰會、中國美麗鄉村快樂行、美麗鄉村博覽會等有影響的活動,推動全國美麗鄉村建設。

(二)美麗田園

吉林省和龍市平崗綠洲稻田。吉林省和龍市依托優良的氣候條件和獨特的海蘭江畔萬畝稻田景觀,打造中國美麗田園。貴州省黔西南州萬峰林油菜花。每年二月,貴州萬峰林油菜花爭相開放,近萬畝金黃色油菜花與周圍的山峰組成一副美麗的畫卷,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帶動了當地農戶就業增收,促進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

(三)美麗休閑鄉村

北京市密云區司馬臺村。司馬臺村位于北京密云東北部司馬臺長城腳下,擁有較為優越的旅游資源。近年來,該村借助古北水鎮國際休閑旅游綜合度假區項目入駐的機遇,進行舊村改造和新村建設,打造“鄉村酒店”,通過統一化管理、規范化經營,實現了民俗旅游的跨越式發展。貴州省盤縣巖腳村。近年來貴州省盤縣巖腳村采取“村寨整治、群眾參與、綠化點綴、旅游帶動、產業支撐”的模式,著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農業,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不斷發展。

四、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加強

(一)全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扭轉傳統農業生產系統面臨被遺忘、被破壞的窘境,按照“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思路,2012年,農業部正式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工作,制定了相關管理辦法和認定標準,組建了由農業、生態、文化、社會等領域27位專家組成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開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認定工作。截至目前,分4批共認定了91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同時,注重加強動態保護,對已認定遺產進行第三方評估并開展遺產普查,摸清基本情況,挖掘有潛力的農業文化遺產系統與要素。通過發掘保護工作,有效填補了國家遺產保護在農業領域的空白,帶動了遺產地農民就業增收,推動了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了農耕文化弘揚。例如:分布于云南紅河南岸的元陽、紅河、金平、綠春4縣的崇山峻嶺中的紅河哈尼梯田,面積約18萬公頃,已有1300多年耕種歷史。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水系貫穿其中的特性,使其獨具山地農耕景觀,具有極高的經濟、科學、生態和文學藝術價值。

(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走在世界前列。中國作為主導者,推動和引領世界農耕文化保護與發展,推動我國11項傳統農業系統成為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總量位居世界第一。頒布全球首部《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領導全球遺產科技合作與管理實踐。

前景展望

展望未來,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新發展理念,協調推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實現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視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中文 |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免费视频 | 在线观看非常黄的永久网站 | 日本精品一二区性爱区 | 中文字幕亚洲日本韩无线码 |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