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農村發展既離不開干事創業的“知識精英”、“財富精英”,也需要維系文化傳承和維護社會和諧的“道德精英”。“鄉賢”能夠以其道德權威來影響和教化民眾,是對基層治理的一種有益補充。這幾年,在“鄉賢”的引領帶動下,水阜鎮催生了一大批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日益成為“新鄉賢”的主體,弘揚正確的價值觀,引領社會新風尚。(詳見6月3日《蘭州日報》1版)
“鄉賢”是中國數千年的傳統農業社會特有的社會文化產物,是中華傳統文化在鄉村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見賢思齊、崇德向善、誠信友善等特點。在傳統的鄉村自理自治過程中,“鄉賢”的作用集中體現在建設家鄉、改善民生、教化鄉里、謀利桑梓等方面的群體追求和故鄉情懷,為社會的穩定、文明文化的傳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現在我們重提和重建“新鄉賢”文化,則是借助傳統的“鄉賢”文化形式,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以鄉情為紐帶,以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嘉言懿行為示范引領,推進鄉村治理和文化建設,這既有利于延續傳統文明、涵育文明鄉風、促進共同富裕,也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不斷融入現代文明,助力鄉村振興。
當前中國農村發展存在不少問題,很多貧困地區都普遍存在著“文化落后、無勞動力、思想意識淡化、交通閉塞”等現狀。很大程度上這是由于“能人”的流失造成的。尤其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很多能人、文化人、勞動力都紛紛轉移到了城鎮,導致農村缺乏“帶頭人”、“明白人”和勞動力。現在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戰略,靠誰來帶頭和實施?除了各級政府、部門、單位的推動和駐村干部的助力,更需要發揮當地群眾發自內心的主動性、積極性。而發掘這種內生動力,新“鄉賢”們能起到切實的帶頭作用。
在水阜鎮普通村民的眼里,“鄉賢”都是品行端正、素有威望的“頭面人物”。他們干事興村,德化育人,引領風尚,用自己的善行義舉為鄉民樹立了榜樣,成為道德教化的楷模、農村經濟發展的砥柱、社會穩定的主要力量,成為促進家鄉發展、推動社會多元共治的力量源泉,也讓鄉親們感受他們濃郁而熱烈的鄉土情懷。這就是新時代的“新鄉賢”。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的總要求,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全面部署鄉村振興戰略。從這個意義上說,“新鄉賢”正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的踐行者和引領者。雖然今天中國的社會結構已不同于傳統社會,那種帶有宗族色彩的傳統“鄉賢”已消失于歷史洪流之中,但造福桑梓、急公好義、敦化風俗的鄉賢文化并未過時,“新鄉賢”的嘉言懿行仍然能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發揮垂范鄉里、涵育文明的引領作用,產生“見賢思齊”的示范效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蘭州新聞網 2018-06-0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