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村小學教師培養補充機制改革的政策建議
編者按:為深入開展湖湘智庫行動,宣傳推介湖湘智庫研究優秀成果,為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獻計獻策,省委宣傳部主辦了推選湖湘智庫研究“十大金策”活動。經專家小組初審,篩選出35項研究成果作為“十大金策”參選項,并由專家小組進行“智庫點睛”。紅網現集中刊發這些研究成果,歡迎廣大網友分享、評議、投票。(點擊進專題及投票地址)
一、對策依據、現狀及問題分析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教。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人”是關鍵因素。在貧困地區,造成貧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育發展滯后、受教育程度偏低,導致人力資源素質不高是老少邊窮地區貧困的主要癥結之一,貧困地區要徹底脫貧致富,必須通過大力實施精準的“教育扶貧”,發展教育事業,賦予貧困地區人民創造財富的能力。因此,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技之長,是拔掉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要讓貧困地區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就必須要有一支素質優良、甘于奉獻、扎根鄉村的教師隊伍。
當前湖南省農村小學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年齡老化、結構失衡、素質不高、流失嚴重”的現狀,以及小學教師培養過程中存在的“生源質量不高、專業情意不牢、教學技能不強、學科知識不寬、就業機制不暢”等問題,農村基礎教育狀況堪憂。因此,通過拓展農村教師補充渠道,提高農村教師綜合素質,全面提升農村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是我省脫貧攻堅并確保長期穩定脫貧的關鍵戰略點。
二、解決問題的思路
為解決上述問題,從2006年起,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初中起點五年制農村小學教師免費定向培養計劃”;為適應小學教師學歷逐步本科化的發展趨勢,2008年,又啟動了“高中起點四年制本科小學教師免費定向培養計劃”;針對初中起點五年制專科免費師范生生源質量不夠理想,理論基礎不扎實,學科水平不夠高,以及高中起點四年制本科免費師范生可塑性不夠強,教師職業技能不突出的問題,我校于2010年在全國創新性地實施了“初中起點六年制本科層次農村小學教師公費定向培養計劃”。2010年,我校的農村小學教師公費定向培養改革被列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2014年,我校入選教育部卓越小學教師培養計劃。2015年,我校又針對免費師范生男女生比例嚴重失衡等公費師范生招生、培養、就業諸方面問題提出了改進對策,這些政策建議已經被省政府、省教育廳采納,落實到我省的免費師范教育改革中,有效解決了農村小學教師“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問題,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三、建議并已實施的對策措施
(一)改革創新免費師范教育的基本制度
1. 采用不同學制,培養不同學歷層次的優秀小學教師
(1)五年制農村小學教師培養的招生對象為應屆初中畢業生,學制五年,學歷層次為專科,采用五年一貫制。
(2)四年制的招生對象為高中畢業生,學制四年,學歷層次為本科。
(3)六年制的招生對象為應屆初中畢業生,學制六年,學歷層次為本科,采用學籍管理“二·四分段”、培養過程“六年一貫”的方式進行培養。學生入學后前兩年注冊為中職學籍,兩年期滿參加當年普通高校招生對口升學考試,考試成績達到省當年劃定錄取控制分數線的,升入本科層次學習四年,招生計劃納入當年全省普通高校對口升學招生計劃。本科修業期滿,成績合格者由培養學校頒發初中起點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未通過對口升學考試的學生,轉入相應專業跟班學習三年后,成績合格者由培養學校頒發專科畢業證書。
2. 改革錄取招生程序,確保招收優質生源
(1)免費師范生招生要求如下:考生熱愛祖國,熱愛教育事業,品行良好,遵紀守法,志愿從事農村教育事業;四年制的高考成績不低于二本線,五年制與六年制的中考成績不低于當年當地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計劃內招生錄取控制分數線。
(2)招生過程按照“學生自愿報名→學校初審推薦→縣市區教育局初選→市州教育局和培養學校綜合測試→縣市區教育局組織考生體檢→市州教育局預錄→縣市區人民政府與考生簽訂培養協議書→培養學校錄取→省教育廳審核”的程序進行。
(3)為確保六年制生源質量,還專設了綜合測試,在學生初中畢業會考基礎上,進一步考察選拔,將筆試與面試相結合,筆試主要考察學生的文化基礎,面試主要考察學生的教師職業發展潛質和專業發展潛質。
上述改革措施確保了選拔錄取樂教適學的優秀學生,從源頭上把好了生源質量關。
3.在培養經費和就業方面實施政策傾斜
(1)按需培養。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本地區現有教師的補充和課程建設需要,提出年度小學教師培養招生需求建議計劃,省教育廳據此編制全省六年制農村小學教師培養項目預分計劃,根據預分計劃確定縣市區每年的免費師范生招生計劃,實現按需招生。
(2)公費培養。錄取入學的免費師范生,由省財政提供培養經費,免除學費、住宿費、軍訓費和教材費,在助學金、獎學金方面與其他在校生享受同等待遇。
(3)定向就業。一是制定招生計劃前就確定就業崗位與事業編制。公費定向培養計劃由各市區縣教育局根據本地未來小學教師崗位需求,商同級財政、編辦等部門并報縣人民政府研究決定后,向省教育廳申報。二是將畢業生的畢業證、學位證、就業報到證交由畢業生所在的縣教育局管理,由縣教育局根據三方協議將畢業生安排到鄉鎮以下農村小學就業。
(4)定期服務。免費師范生回到生源地所在市縣區以下農村學校從事一定期限的教育教學工作(其中五年制不少于5年,四年制和六年制不少于8年)。
(5)退出機制。對定向培養期間學業成績不合格者,予以留級或退學;非正當原因退學者、畢業后不定向就業或定向就業時間不足者必須按協議繳納違約金。
(二)改革創新免費師范教育的培養模式
1.準確定位培養目標,服務農村基礎教育
我校對免費師范生的定位是:具有高尚的人格風范、先進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學技藝、強烈的反思意識的優秀教師。在人才培養改革中,凝練出“辦學歷史和現實需求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自主訓練相結合,專業能力強化和整體素質提升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四結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2.樹立協同育人理念,構建協同培養機制
為充分發揮政府、社會等外在環境要素在人才培養中的資源配置、協調決策、科研服務等功能,通過責任共擔、利益共享,與地方政府和基層教育單位建立長期鞏固的伙伴合作關系,探索出“共享培養資源、共擬培養規劃、共商培養內容、共建實訓基地、共育教學團隊、共管實踐運行”的協同培養機制,形成了“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高校-地方政府-小學”三地一體協同培養優秀農村小學教師的長效機制。
3.不斷完善課程體系,突顯綜合素質養成
以綜合素質養成為核心,不斷完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積極融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構建“平臺+模塊”的課程結構體系,打造了三大課程平臺——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專業教育課程平臺;依托三大課程平臺,構建了五大課程模塊——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程、教師教育課程、實踐教學課程。精心設置專業核心課程,靈活建構專業方向課程,為學生夯實基礎、強化能力、發展個性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4.創新教學方式手段,增強人才培養實效
以“問題意識、方法意識、學理意識、創新意識”的“四種意識”培養為抓手,加大探索創新性、實踐應用性的教學內容比重,靈活運用啟發式、探究式、情景式、訓練式、案例式、模擬式、答辯式等方式組織教學,打造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教學課堂,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研究意識和反思能力。
5.實施全程實踐教學,涵養學生教育智慧
按照“全實踐、分階段、有層級”的思路實施全程實踐教學,建立四年一貫制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該模式一是由“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創新實踐”四個模塊組成;二是強調多途徑立體化實踐育人,通過高校——地方政府——小學協同,突顯“實踐性理念”“實踐性知識”“實踐性能力”三位一體的“實踐性人才”的培養。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以課程教學為引領,以課外訓練來強化,以競賽活動來推動,以達標考核為杠桿,激發學生自主訓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6.營造濃郁育人氛圍,促進專業情意生發
為引導學生深植“服務農村,扎根基層,獻身教育”的職業理想,我校特別注重學生的專業情意教育:一是專業素質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確立德育為先的“現實落腳點”;二是專業情意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找準文化育人的“最佳切入點”;三是專業知識學習與實踐能力提升相結合,抓住情意培養的“知行結合點”。
(作者系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校黨委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網綜合 2016-09-2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