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玉米產業鏈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是市場失靈,價格支持政策捆綁了農民增收的目的,使價格徹底脫離市場。要完全理順玉米產業鏈條,市場化是唯一出路,通過價格手段逐步促使比較優勢不明顯的地區退出玉米種植。以目前的庫存量看,價格完全市場化迫在眉睫,而且要堅定徹底地走下去,不可回頭。
2016年是我國取消玉米臨儲收購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生產者補貼”的第一年,市場購銷形勢異常復雜,前景不明,各方謹慎觀望。在此背景下,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誠邀專家學者、業內人士、企業代表,于10月24日召開 “新糧上市后玉米供需形勢內部分析會”,共話市場,碰撞思想。
國家糧食經濟學會副會長尚強民表示,由于糧食消費是相對剛性的,隨著產量不斷提升,糧價的歷史趨勢本質上是下降的,目前國際市場玉米價格也跌回10年前水平。要參與國際化進程,就要秉持開放心態,高自給率、高開放度和高價格是不可能同時實現的,這就是糧食市場的三元悖論。
與會專家預計,臨儲收購取消導致新季玉米上市后價格走低,將一定程度上刺激國內需求增加和進口下降,今年新季玉米供應過剩量將降至約4000萬噸。
專家表示,經過連續8年的臨儲收購,我國玉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僅2015-16年度國家臨儲玉米收購量就達1.2543億噸,除去臨儲拍賣加上臨儲轉國儲等消化的庫存,尚剩余約8300萬噸。加上上年度結余的1.5億噸,玉米臨儲量應仍在2.3億噸以上,而且相當一部分面臨品質安全隱患。巨量庫存不僅使國家背負沉重的財政壓力,也使加工企業慘淡經營,國貨入庫、洋貨入市使國產玉米面臨產業鏈運行不暢的難題。
2015-16年度由于臨儲收購價大大高于市場價,玉米產業鏈各環節存儲量都壓到了最低,因此臨儲剩余的8300萬噸基本就是2015-16年度玉米供應過剩量。那么2016-17年度會剩余這么多嗎?與會專家、企業代表的一致意見是,如果不考慮中儲糧對國家儲備玉米的輪換收購,新季玉米供應剩余量會減至約4000萬噸。
首先,綜合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各省和大連商品交易所、中國玉米網等機構的調研數據,普遍預計2016-17年度玉米產量下降1000萬-1100萬噸。其次,由于玉米價格下降,玉米及其替代品進口量將下降1500萬-1600萬噸。第三,在玉米價格下降和國家恢復玉米深加工產品出口退稅等利好刺激下,玉米深加工原料需求和玉米飼料消耗量增加預計使玉米消費需求增加約700萬噸。第四,玉米價格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產業鏈各環節存留量會大于上年度。
此次“新糧上市后玉米供需形勢內部分析會”由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農業信息部主任申清主持,國家玉米產業技術支持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世煌、農發行總行糧棉油部副總經理李楠、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副會長尚強民,以及玉米生產、收購、貿易、加工、飼料、物流各環節等企業代表參會,對現行玉米綜合政策進行了綜合的、全方位的評價分析,對玉米供需及市場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討。(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社2016年10月2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