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如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則表示,讓城市充滿人文主義精神,是以人為本的城市化的重要特征。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不能僅僅把人當作消費者和生產者來看待,而要注意滿足人們在吃飽穿暖的需要之外,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國家籌劃加速發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擔全國性功能、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布局經濟發展新增長節點的一年。歲末之際,中國城市發展呈現怎樣的態勢、特點與問題?中國未來的城鎮化道路應該怎么走?
近日,由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創新中心與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聯合主辦的 “中國城市政策與管理暨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年論壇(2017)”在北京大學召開。來自業界的專家、學者圍繞中國城市發展、城市管理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方向展開研討和給出預判。
全國流動人口總量首次出現下降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指出,從當前人口城鎮化發展的現狀來看呈現出三種特征:一是人口總量基本穩定,但老齡化速度加快。2015年,60歲以上人口比例占總人口13.7億的10.5%;二是城鎮化發展由過去的高速轉向中高速,地區差距逐漸縮小。陜西、四川、重慶、貴州、云南等中西部地區發展速度加快,同時人口吸引力進一步加強,東部地區隨著經濟增速的趨緩其吸引外來勞動力的增速也在放緩;三是人口流動趨于平衡,人地均衡關系處在動態平衡狀態。全國流動人口總量首次出現下降,這意味著城鎮化速度放緩,同時多項數據表明外出人口回流狀況開始顯現,比如廣東、浙江、江蘇等省的凈流入人口已呈下降態勢。但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仍面臨人口疏解壓力。
楊保軍認為,基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約束,應對城鎮化給予分省政策指引。比如,針對人居環境不適宜的地區,需要注意積極改善它的人居條件,重點在穩定人口規模,引導人口優化布局和適當的集聚。對于適宜居住但資源環境承載力過重的地區,應根據其承載能力來調節城市規模,引導這類地區人口疏解和轉移,像北京便處在這種狀態,應合理引導人口做適當的疏解和轉移。
在人口城鎮化的發展動力方面,楊保軍指出,從各個省市的農業人口現狀可以看到其城鎮化發展的潛力,河北、山東、安徽、四川、廣東等省其農業人口仍占較大比例,仍具城鎮化發展潛力。最后,他提醒應注意“南北問題”的凸顯。伴隨全國經濟增速的普遍趨穩,北方地區經濟增速持續下滑,2014年全國GDP平均增速7.3%,其中東北、華北地區增速僅為4.7%和4.8%。2015年北方六省如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河北、山西的GDP增速居全國末尾,其中遼寧3%、山西3.1%、黑龍江5.7%。這種南北的差異問題值得各方重點關注。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實現城市間協同發展
如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指出,在城鎮化推行過程中應注意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要切實推進農民市民化轉移,當前市民化和城鎮化分離,大量農民工進入城鎮后就業,卻不能享受市民同等的待遇,據測算目前進城農民的市民化程度只有40%多,不少地方在推進農業人口轉市民化過程中面臨困難或意愿不強;二是應根據人的需求推進城鎮化,即一定考慮人的需求和意愿;三是村鎮建設應更加人性化,滿足廣大居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四是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城市病”要跟 “農村病”統籌治理,城市的繁榮與發展不能建立在農村衰落、農村衰敗基礎上,應通過城鄉統一治理實現發展。
因此,在城市建設規劃的設計中,必須要考慮營造城市的文化氛圍,要考慮怎么為居民的交往互動、思想交流創造便利的條件。在之前的快速化、城市化進程中,大部分城市往往只考慮建造居住類、工作類的設施,而忽略了設計一些有助于人們交往互動、能進行交流和精神溝通的公共文化場所。而這些空間和場所往往是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所必須的,應重點建設。
北京大學秘書長、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創新中心主任楊開忠教授指出,京津冀的國土面積只相當于長江經濟帶的六分之一,但在三大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中卻位列第一,其發展意義重大。對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路徑,楊開忠指出,打造一個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和新型首都圈,是補齊京津冀協同發展短板的品質需要。
一是打造京津冀大旅游格局,發展地區旅游戰略,建設國家城市群全域旅游的示范區,打造一周品質生活圈,如五天在北京,兩天在北京周邊旅游;二是實現社會事業均衡發展,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打造一流的公共服務區域,如健康服務區,當前區域間醫療衛生差別較大,公共服務不均等問題突出;三是修復生態、改善環境,以創造歷史、追求藝術的精神,建設好京津冀地區;四是打造智慧的京津冀或者京津冀城市群,實現城市間的協同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2016-12-3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