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錫文回答記者提問。他認為,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應對兩大挑戰并進行技術創新。以玉米為例,東三省和內蒙古地區進行了收儲制度改革,取得了較好效果,但依然要繼續創造新需求去庫存。
談如何推進改革
推進農業科技和經營體系的創新
陳錫文說,很多人都在問,農業供給側改革和我們原來講的結構性改革有什么區別?對農產品的需求變化有什么聯系?首先,相較于需求側改革,農業供給側改革是因為需求水平提高了,對農產品的質量、品種、安全性要求更高了,供給要適應這種新需求。同時,農村供給側改革本身也帶有一般意義上的結構調整,就是農產品的生產要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一些品種數量方面的調整。
陳錫文表示,最重要的是兩方面的創新。第一,推進農業科技的創新。比如,從良種的培育到栽培養殖技術的創新,一直到后續的加工儲運等等,都要采取一些新科技,讓它產生更高的效益。第二,要推進農業經營體系方面的創新。
以玉米為例,陳錫文介紹,2016年中國玉米的總產量是2.2億噸,現在庫存還有2.3億噸,供過于求,這是需要去庫存的。早在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強調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時改革的重點主要是在東北三省加上內蒙古自治區,主要是針對那里的玉米生產。去年對四省區的玉米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改革措施以后,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談改革成果
須創造新需求消化現有玉米
陳錫文介紹,2015年之后,四省區開始實施玉米收儲,經過一年多推進,采取相應措施適當調減玉米產量,玉米改革效果比預想的好。
具體來說,第一,由于玉米供過于求,因此通過市場定價之后,農民根據價格的指揮棒就調減了玉米的播種面積,去年整個四省區調減了2300萬的玉米播種面積,使供給和需求進一步靠近;第二,實行市場定價之后,價格合理回歸,明顯下降,基本降到和國際市場進口玉米到岸完稅的價格大體相當;第三,由于價格下跌,農民會受損,但是政策中明確了,把價格和補貼分開,原來實行零出價的時候,這個價格里是含有政府對農民的補貼,現在把這部分補貼從價格里分離出來,由政府通過其他途徑再補貼給農民,這樣雖然價格下降了,但是農民的利益還受到一定的補償。
對于現有玉米,陳錫文表示,須創造新需求才能消化掉,比如改成燃料酒精、淀粉薄膜等。通常來說,目前玉米產量真正供人食用只占15%到20%,剩余部分都用作工業原料和飼料。在石油價格不斷上升的情況下,給了燃料酒精發展機會。
★新聞內存
東北2.5億噸玉米面臨陳化風險
此前,東北三省、內蒙古地區因高達2.5億噸的臨儲玉米庫存帶來陳化糧風險,于2016年開始進行“供給側改革”。2016年起,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將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以改革過去臨儲制度帶來的高庫存和陳化風險。經過一年多的推進,陳錫文認為“取得了好的效果”。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陳錫文認為,要繼續創新和去庫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京報(記者/金彧)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