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賢是本鄉本土精英,特別具有人情味、親和力、親緣性——
今天的中國鄉村社會,已經不可能存在像古代那樣退居鄉里的士大夫了。一代之事必有一代之人為之。新的時代必將有契合它的各種秀異分子。因此,不同的鄉村區域,應結合本土實際,著力培育和凝聚新鄉賢。
情感認同。一方面,以故土情來激發本地民眾或者吸引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同鄉對家鄉的熱愛、眷戀,使他們積極參與、支持乃至組織建設美麗鄉村的各種事業;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當下在鄉村推行的各種政策制度,是否契合民眾的“喜、怒、哀、懼、愛、惡、欲”(即孔子說的人之七情),是否是以普通人的具體情況為出發點、落腳點,制定、調整各項政策制度。孔子講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務必要引起政策制度制定者、修訂者的高度重視。只有這樣,在鄉村社會推行的各項舉措,才可能引起民眾包括新鄉賢的情感上的共鳴與認同。明顯違逆人情、人欲、民俗的措施,是難以被民眾所認可并廣泛實施起來的。
價值引領。中國古代的鄉賢,一方面“他們在地方上熱心公益,保家衛國,造福一方”,另一方面積極“推行以儒家為主的社會價值觀,維護鄉村社會秩序的穩定”。那么,今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可以扎根鄉村?依靠什么樣的力量和載體來扎根鄉村?首先要弄清楚鄉村社會民眾的價值追求是什么,這種價值追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什么關系。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社會的農民賦予現實生活意義的一套價值系統是“傳宗接代”,“通過傳宗接代,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到子子孫孫向下傳遞的無限事業中,產生永恒意義”。但如今農民的“這種傳統價值與現代社會中個人奮斗、自我實現的價值并不相容,正被作為愚昧落后觀念被遺棄”。因此,可以說在中國廣大的鄉村社會,民眾面臨著安身立命的價值如何構建的重大問題。到底構建什么樣的價值觀來促進鄉村治理呢?大體應從人本性、鄉土性、親善性和現實性四個要素來綜合思量、培育和傳播鄉村社會的發展目標,使之成為本土的文化共識,使之成為“與基層治理相適應的價值文化與社會認同”。一般而言,友善、誠信、互助、和睦、公道、安康,是鄉村社會民眾樂于接受、愿意遵守和易于傳承的價值信條。新鄉賢正是熔鑄和傳播這些價值的積極力量和重要支柱。
榮譽認可。鄉賢在中國古代社會本身就是對有德行、有貢獻的社會賢達去世后予以表彰的榮譽稱號,是對他們人生價值的肯定,是一種榮譽認可。地方上還建有鄉賢祠,以便世人銘記他們的嘉言懿行、學習他們的獻身精神、懷念他們的恩德善行。這更是一種令家人、族人和鄉黨倍感榮光的無上榮譽。當下,對新鄉賢的激勵可以通過多樣化的形式:頒發牌匾,讓世人矚目;匯編成曲,令世人傳唱;繪像于墻,使世人觀瞻;列入館藏,供世人感念;載入方志,俟來者效仿。
教育涵養。古鄉賢及其事跡已經不可復原和再現,但他們的道德精神與力量通過文獻和文物在代代相傳,這就形成了鄉賢文化之傳統。為此,就要形成新時代的新鄉賢文化。這樣古鄉賢的道德精神和力量才可以傳承下去,才可以成為涵育鄉風、敦化民風、醇厚人心的持久力量。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要總結出每一地域新鄉賢的道德精神,然后再通過兩種常態化的途徑加以傳播、頌揚與承繼:一是融入蒙學內容,使孩子自小就對鄉賢有向慕之心,以其為榜樣,激勵他們端正德行,立志貢獻地方和國家。二是載入族譜,形成家訓,以便垂范后人,供他們傳習和效法,使家族永沐榮光。
作者為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京日報 2016年4月1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