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莊晉財:鄉村振興戰略的邏輯起點在哪里

[ 作者:莊晉財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0-27 錄入:王惠敏 ]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明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對于我這個生于農村,長于農村,研究農村的人來說,有著說不完的興奮!回想我國的城鄉發展關系,建國初期是“城市優先”并通過制度將城鄉隔離,直到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城鄉隔離的藩籬才切開一個口子,允許農村勞動力進城,以此推動“工業化與城市化”,但這個過程基本是生產要素從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只不過借用的方法不是強制性流動,而是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這種城鄉要素的單向流動延續了幾十年,直到我國工業化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才感覺到農村發展滯后帶來的不良后果,于是在21世紀初提出“新型城鎮化”,強調城鄉統籌發展,但城鄉統籌的主體是政府,統籌的方向是城市化,基本的思維仍然是如何通過城鎮化來實現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從而擺脫農村的落后,走出傳統農民的生活。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不再是強調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來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而是通過“城市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的統籌城鄉)來把農村打造成理想之地,讓農民在農村而不是邁入城市就可以享受到現代文明。從“城市偏斜到鄉村振興”的戰略轉型,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新思維:

一是指明了改變中國農業弱質性的新的有效方式,使農業有望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報告強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有效克服傳統農業的弱質性。比如,鼓勵以農業為基礎的鄉村創業活動,在農業中注入互聯網、文化、創意等新內涵,使傳統農業借力向二三產業拓展,把農業做成具有立體性的產業,就會克服以往以制造業為主的鄉村工業造成的污染環境問題,從而使農業呈現出報酬遞增的性質。

二是指明了奠定鄉村產業結構轉型的新基礎,使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為了適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需要,讓農村能人,包括返鄉農民工和一些城市人群,聚集農村從事農業相關的創業項目,報告指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可以預見,把這些有豐富閱歷、專業技術知識和較好經濟積累的人輸送到農村、扎根在農村,開創農村新業態,來幫助農民走出傳統單一農業的困境,找到致富門路,學會現代技術與管理方法、樹立現代經營理念,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就會使農業不再是落后產業,農民不再是低素質職業。

三是指明了中國農村走出"城市幻想"的發展新路徑,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報告要求城鄉融合發展,城市要素通過市場機制作用流向農村,通過農業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實現城鄉要素互惠共生,既產權明晰,又形成要素聚合,達到擴大經營規模,完善管理制度,實施科學管理,提高管理能力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的目標。隨著農村“互聯網+”作用的發揮,農村發展的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在不斷完善的物流網絡和電子支付手段支持下,將極大延伸農村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使農產品實現從使用價值到價值的跳躍不再驚險,從而開創農村就業致富的新途徑。這樣一來,農村就不再是貧窮的代名詞,而有望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幸福窩。

由此我們看見,十九大報告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按照這幅藍圖的設想,農業應該報酬遞增,農民應該體面受尊重,農村應該山清水秀,這就是報告中給我們呈現的一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那么,走進這幅美麗鄉村圖景的“鄉村振興戰略”,其邏輯起點在哪里呢?我們可以循著以下線索去尋找:

首先,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最重要的基礎。從現實來看,目前農村存在的種種問題,都源起于產業的缺失:因為沒有興旺的產業,農民就業困難,收入增長困難,人口聚集困難,鄉村治理困難,生態維護困難。農村與城市差異,首先在于產業水平的差異。我們知道,產業是由許許多多的經濟組織細胞組成的,許許多多的企業聚集在相關的領域就形成了產業。以往的農村產業組織只有承包土地進行農業耕耘的農戶,分工水平低,農戶之間的經濟聯系少,家家戶戶只會種地,由此導致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報酬低。要想讓農村產業興旺起來,就要改變傳統農業的低水平分工狀態,要延伸產業鏈,衍生新業態,增加產業組織之間的經濟聯系,這就是報告中說的要在農村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也就是說要讓農業通過分工拓展,向二三產業延伸,如果能做到這樣,農村產業就會改變目前的單一結構,就不會出現鄉村凋敝的狀況。

其次,要素聚集是鄉村產業興旺最基本的要求。鄉村振興需要發展鄉村產業,產業發展需要眾多經濟主體聚集,這些經濟主體如何到農村去聚集呢?當然是去創業了,所以十九大報告強調“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不過話說回來,僅靠農民創業怕也不行。創業需要許多要素,比如資本、土地、技術、勞動力等等。現在的鄉村創業非常缺乏這些要素: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使農村居民缺乏積累的同時集體經濟又被瓦解,難以聚起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鄉村土地分至各家各戶,造成土地碎片化,難以滿足二三產業創業對土地規模利用的需求;傳統農業社會的單一產業結構,使農村很少有二三產業的衍生,一些新技術、新工藝、新理念難以到達村莊;城市偏斜的工業化城鎮化政策使大量農村青壯年離開農村流向城市,造成農村勞動力剩下所謂386160部隊,有知識有膽識的勞動力嚴重缺失,創業家精英團隊難以組建。所有這一切表明,基于創業興旺的鄉村振興面臨著一個極大的挑戰,即如何實現要素在鄉村的聚集。因此,改變原有的要素從農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是我們未來需要做的重要工作。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就是希望通過城鄉融合互動,市場機制能夠將城市產業發展要素引向農村,解決鄉村振興面臨的要素緊缺難題。

再次,要素共生是實現鄉村產業要素聚集的根本前提。從城鄉統籌發展到城鄉融合發展,是城鄉關系的新階段。這個階段將促使經過幾十年積累的城市產業要素向農村流動,以解決鄉村產業振興面臨的要素難題。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素進入農村是要追求回報的,以前農村要素主體很單一,只有農戶及他們自己的組織——村集體,利益關系相對比較簡單,利益糾紛較少,簡單的要素在農戶及村集體的協調下,能夠圍著鄉村自己的發展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只不過要素少,難以成就大產業!現在城鄉閘門打開了,城市的要素可以進入農村,但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城市要素到達農村,與農村存量要素相結合才能生出金蛋,因為“土地是財富之母”!這樣一來,資金、土地、技術、勞動力來到農村,卻由于各自的所有者不同,又都作為私有者相對立,聚集在一起的要素如何才能發揮作用就成了一個難題。最近有不少所謂“工商資本下鄉”就遇到與土地、勞動力的沖突問題,解決不好會導致農村要素與城市要素雙輸的結局。因此,要素在鄉村聚集進而形成產業的一個前提,就是要素在農村形成一種共生關系,這種共生關系還不能是偏利的共生,而應該是互利共生,才能保證要素形成的產業其發展具有可持續性。

由此看來,鄉村振興的基本邏輯就是:城鄉要素互動形成要素在鄉村聚集共生,要素互利共生引發鄉村創業,鄉村創業聚集催生鄉村新業態,延伸新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改變農村單一產業結構,進而使鄉村產業興旺,經濟繁榮。在鄉村經濟振興的基礎上,進而實現鄉村生態文明,社會和諧,最終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產業要素共生,應該是鄉村振興的邏輯基礎!顯然,各種產業要素能否在鄉村長期共生,取決于制度安排,尤其是利益分配制度的安排。正因如此,為了實現城鄉要素互動中形成要素共生關系,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延長土地承包期、承包地“三權分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鄉村治理體系建立等等。在這些完善的制度安排下,各種要素如果能夠在鄉村實現互利共生,創業才能活躍,產業才能形成,鄉村振興才有希望!

作者系江蘇大學教授 博導;民建鎮江市委副主委;廣西特聘專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莊園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2020 | 最新国产一级特黄Av |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阿v免费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人网站77777| 亚洲国产第一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