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行動綱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是領導一切的。”鄉村振興尤其離不開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如何抓好農村黨建夯實鄉村振興基層基礎?湘陰縣在三塘鎮把支部建在協會上、讓黨員站在群眾中“黨建+協會”黨員管理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激發黨員履職活力重在搭建平臺。農村無職黨員履職不到位、作用難發揮、考核難落實,一直是基層黨建工作面臨的重大課題。建立“黨建+協會”黨建工作模式,為無職黨員搭建履職的平臺載體,有效把“隱身”“潛水”無職黨員身份亮了出來。三塘鎮黨委在充分征求各村黨員、村民意見的基礎上,以無職黨員為主導,以基層群眾為主體,因村制宜組建勞務輸出協會、種養協會等,然后在協會上建立支部,對黨員設崗定責。通過擔任協會負責人、黨員聯戶幫扶,使500多名農村黨員變無職為有職。同時,鎮黨委采取周調度、月督查、季講評的方式予以考核考評,對表現好的黨員,定期表彰,對少數表現不好的黨員進行通報批評,還按程序除名了4名黨員。這樣,站在平臺上的黨員在服務群眾中有職責、有壓力,煥發出干事創業的斗志。
調動群眾無窮力量重在示范引領。人民群眾是鄉村建設發展的主體和動力源泉。“黨建+協會”工作模式,堅持支部主導、黨員主領、群眾主體。尤其通過制定黨員聯戶、會員聯戶帶動機制,使群眾切實感受到了黨員榜樣的力量。黨員的示范引領,也有效激發了群眾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群眾亂丟、亂扔垃圾的現象越來越少,主動加入黨員義務勞動的人數越來越多,支持、理解、幫助干部推進工作的越來越多。在全鎮開展的空心房整治工作中,群眾在沒有領到半分錢補償的情況下,充分理解、主動配合完成了547間空心房的整治工作任務。
破解農村治理難題重在創新思路。隨著農村綜合改革的縱深推進,農村面臨許多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著眼于實現黨委領導、政府倡導、協會督導和群眾主導的良性互動的“黨建+協會”模式的探索,實現了抓黨建與破解難題的有機結合,辦成了單家獨戶“辦”不了,基層組織“統”不了,政府部門“包”不了的事情,為破解農村發展創新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比如美麗鄉村建設協會為徹底解決垃圾分類、收集、運輸等難題,自主創建了“垃圾消化不出戶”模式,即硬件上完善“四個一”和軟件上落實“四個到位”。“四個一”即每家每戶一套桶(用于垃圾分類)、一套池(用于污水處理及垃圾無害化處理)、一個氹(用于生活垃圾漚制)、一棵樹(每人每年栽一棵樹,保障庭院綠化到位);軟件上的“四個到位”即協會成立到位、資金籌措到位、定期評比到位、示范帶動到位。新處理模式的創建,實現了家家戶戶垃圾不出戶和綠化不留死角。
(作者系湘陰縣三塘鎮黨委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 2017-12-0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