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楊果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問題

[ 作者:楊果?于法穩?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1-17 錄入:王惠敏 ]

改革開放近40年來, 我國農業生產得到了長足發展, 廣大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農村各項事業也取得了全面發展。但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巨大成就所付出的生態代價, 耕地、淡水資源基礎不但受到工業企業的污染, 而且也受到來自農業生產內部日益嚴重的面源污染, 農業生產面臨的資源環境呈現明顯的“立體化污染”態勢, 不但損害了耕地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 而且嚴重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進而威脅到國人的健康。農產品質量安全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問題。

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農產品質量安全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 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著眾多機遇。

(一) 綠色發展理念指明了方向。

綠色發展作為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發展理念之一, 不僅僅是推動生產方式轉變的指導原則, 也是生活方式轉變的指導原則, 更是全面指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既是對發展理念認識的新高度、新焦點、新飛躍, 又是發展理論的再創新、路徑的新選擇、方式的新跨越。在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 應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 緊緊抓住水土資源保護這個根本, 通過實施農業生產的綠色轉型, 實現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目標。

(二) 國家政策提供了保障。

《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不僅強調了耕地、草原、森林、濕地等主要生態系統的補貼政策, 而且還包括了對耕地污染治理以及水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最終實現政策目標的轉變, 即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向數量質量生態并重。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對此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以上這些內容都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實現農業綠色轉型發展, 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關注的重點。

(三) 生態需求提供了市場。

近些年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 使廣大消費者更加關注農產品質量, 優質安全農產品的需求市場日益強勁。同時, 由于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所帶來的直接影響國人健康的霧霾、水資源污染等問題, 國人開始關注周邊生態環境的質量, 產生生態需求的愿望。從農業生產的視角來看,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其核心, 通過農業生產的綠色轉型, 提高農產品供應市場的品質, 可以實現與日益增長優質農場需求市場的有效對接, 必將迎來其發展的黃金時期。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優質的水土資源

(一) 優質水土資源的重要性。

要想確保農產品的質量, 首先要保證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水土資源質量優質。目前, 農業生產所面臨的污染除了來自工業企業之外, 還有來自于自身的面源污染, 二者疊加的直接后果是水土資源質量的日益下降;再加上長期以來過度關注農業生產的產量與效益的目標導向, 而忽視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提升, 加劇了對農業生態資源的破壞與污染。因此, 要實現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就必須從農業的生產環節入手, 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化學投入品的過量使用, 從而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所導致的水土資源質量的下降, 為生產安全優質農產品提供生態基礎。

(二) 水土資源環境的嚴峻形勢。

一是水土資源數量上的不足。眾所周知, 中國人均水資源量較低, 僅為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1/4;而且水資源在空間、時間維度上的分布不均, 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水資源與耕地資源不匹配。另外, 還普遍存在著水資源的低效利用, 以及水資源的污染。在快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 優質的水資源、耕地資源配置到非農部門的數量在加大, 由此導致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優質水資源供給愈來愈受到限制。對耕地資源而言, 優質耕地的剛性遞減在短期內不會扭轉, 有關統計數據表明, 2015年耕地面積凈減少5.95萬公頃。二是水土資源質量上的低劣及污染。對水資源而言, 水污染已經呈現出地表、地下立體化態勢。2016年, 國土資源部門對全國31個省 (區、市) 225個地市級行政區的6124個監測點地下水水質監測結果表明:水質級別為優良的監測點比例僅為10.1%, 良好水質監測點比例為25.4%, 較好水質監測點比例為4.4%, 較差、極差水質監測點比例為45.4%、14.7%。對耕地資源而言, 其生態基底較差。如果按照《耕地質量等級》 (GB/T33469-2016) 的標準, 將耕地質量劃分為十個等級, 一等地耕地質量最好, 十等地耕地質量最差。一等至三等、四等至六等、七等至十等分別劃分為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2015年全國耕地平均質量等級為5.11等, 其中1—3等耕地面積占27.1%, 4—6等耕地面積占45.1%, 7—10等耕地面積占27.8%。盡管國家實施了最嚴格的耕地資源保護制度, 但從耕地 (特別是土地生產率較高的優質耕地) 占用情況來看, 耕地減少的趨勢短期內不會停滯, 反而會呈現剛性增加的趨勢, 從而進一步降低中國耕地構成中優質耕地資源的比例。在數量減少的同時, 耕地還面臨著來自工業企業、農業面源污染的風險, 特別是部分地區重金屬導致的耕地污染日益凸顯。有關土壤污染調查數據表明, 我國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達到了19.1%。

(三) 農業面源污染形勢嚴峻。

近些年來, 農業生產對化肥、除草劑、殺蟲劑等化學投入品的依賴性越來越大, 這些投入品進入土壤及地下水體之后, 對其造成一定的污染, 從而直接影響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統計數據表明, 2015年中國化肥施肥強度為361.99公斤/公頃, 是國際公認的化肥施用強度安全上限 (225公斤/公頃) 的1.61倍。農業生產中大量除草劑、殺蟲劑的使用及其包裝物造成的污染, 農用薄膜的大量使用導致的白色污染, 以及規模化養殖造成的污染, 所有這些都有可能對水土資源質量造成威脅。

三、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對策建議

我國農業生產已經解決了農產品供應的短缺問題, 現階段中國農業發展的根本出發點應根據綠色發展理念進行調整, 把為13億中國人提供健康安全優質農產品作為最根本的出發點與目標, 其核心就是在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 必須圍繞著農產品質量安全, 切實把水土資源保護作為第一要務, 以破解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所需優質水土資源不足的桎梏。為此, 需要在保證水土資源一定數量的同時, 更重視水土資源的質量保護。

(一) 保護耕地資源數量的同時, 提升耕地土壤質量。

一是采取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確保耕地紅線。為保護耕地資源, 國家已經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 國土資源部門又實施了“占補平衡”“占優補優”, 劃定永久性基本農田等一系列具體措施, 目的在于實現耕地的總量平衡。可以說, 在耕地資源保護方面, 過去一直只強調數量, 對耕地資源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 而后者是實現以糧食為主的農產品安全的根本所在。同時, 針對當前廣大農村耕地資源違規占用現象, 應盡快開展中央耕地保護督察, 切實扭轉耕地資源被違規占用現象, 死守耕地生態紅線, 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二是采取多種有效措施, 提升耕地土壤質量。改善與提高耕地質量, 有多種途徑與措施, 需要根據耕地土壤的實際情況, 來選擇具體的工程、生物、生態等各種技術與措施。

(二) 節約用水的同時, 防止水資源污染。

一是推廣適宜性較好的農業節水技術。在優質水資源日益短缺的背景下, 通過農業節水技術的推廣利用, 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是一種有效的途徑。二是加強水資源管理。采取綜合管理措施, 嚴格執行水資源管理的“三條紅線”, 確保農業生產對優質灌溉用水的需求。三是加強環保執法, 嚴防工業企業對水資源的污染。一方面對工業企業廢水達標排放制度進行調整, 改為總量控制, 以減少廢水中一些主要污染物的富集效應;另一方面嚴格執法, 一旦工業企業對水資源造成污染, 必須追究工業企業主體的刑事責任, 切不可“以罰代法”。同時, 對當地業務監管部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追究責任, 以至于終身追責。

(三) 提高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一是構建種植業與養殖業相協調的循環型農業發展模式, 從而實現養殖業污染減少, 以及種植業對化肥依賴性的降低等雙重目標, 提升耕地土壤質量。二是建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市場體系。通過對不同的市場參與主體進行激勵機制分析, 進一步了解目前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市場體系建設中存在的核心問題, 為政府發揮引導市場體系建設的作用提供政策建議。

(四)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促進水土資源保護。

根據《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以及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 盡快出臺農業生態補償實施方案或者細則, 將補償范圍涵蓋資源要素、產業發展、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有利于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各個層面, 從而推動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完善, 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水土資源的保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7年1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本久久伊人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 激情伊人五月天久久综合 | 日本少妇精品亚洲第一区 | 中文字幕Av在线综合网 | 亚洲日韩欧美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