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蘭辛珍:從包干到戶到鄉村振興

[ 作者:蘭辛珍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5-16 錄入:王惠敏 ]

——中國農村改革的升華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的。因此要想了解并梳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從中找到繼續深化改革的動力和啟迪,農村改革歷程以及得與失,是必須要認真研究的。

新中國剛成立先期的近三十年里,中國實施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工農業生產按上級計劃進行,也就是說,農民種地,什么時候種,種什么,不是農民說了算,是上級領導說了算。農業生產工具村集體統一購置管理,農民勞動實行工分制,秋收后按工分累計多少分配糧食。

這種生產資料以及生活資料都由集體決定的計劃經濟,限制了農民的積極性,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農民辛苦干一年,連溫飽都不能解決。

為激發農業生產活力,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上世紀70年代末,中共中央決定改革農村計劃經濟生產方式。1978年12月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原則通過《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之后,將村集體土地、生產工具等分給農戶,實行“包干到戶”,成為當時農村改革的重點。

中央農村改革實行“包干到戶”,實際上是從農民自反行為總結而來。在計劃經濟時期,安徽有個小小崗村的農村,18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狀,將村集體的土地承包,約定在完成糧食上繳任務后,剩余的糧食歸承包者所有。這一做法激發了承包者的積極性,糧食產量比土地承包前有很大增加。這一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并被推廣。

農民成了相對獨立的經營主體,不必再實行集體統一核算和統一分配,這樣解放了生產力,搞活了農村經濟,糧食生產連年大豐收,農產品提供越來越豐富,到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就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

現在回過頭來看,中國農村改革所做出的貢獻,既有解決溫飽問題、提供豐富的農產品等物質方面的,更有理論和制度方面的?!鞍傻綉簟贝蚱屏宿r村集體所有制經濟,形成了事實上的集體和農民共同所有的混合所有制經濟,農村改革在思想、理論、制度上的創新,對中國改革開放可謂貢獻巨大。中國城市改革就是在農村改革基礎上進行的。

上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城市實行改革開放,搞活商品經濟,鼓勵民營企業發展,改革國有企業,推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城市的發展很快就超過了農村。而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以后,種地不再需要那么多人了,農村出現大量富余勞動力,于是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工廠打工,形成了“農民工”這一中國獨有的稱謂。

隨著城鄉收入差距、生活水平、生活要素等等不斷擴大,在城市的繁華面前,農村出現衰落的景象。

但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民是中國的主體,“三農”(農業、農村、農民)是中國的基礎。中國政府十分重視“三農”發展,為促進“三農”發展,歷屆中央政府想了很多辦法,出臺了很多政策,比如取消農業稅,提供種糧補貼等等。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當前中央政府提出的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辦法,也是中國改革40年后,中國農村改革的升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7年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以及2018年中央發出的一號文件,都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闡釋。

實施鄉村振興,就是為了達到“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的。具體舉措包括促進三農發展機制體制方面的,包括農業供給側改革完善自身發展方面的,包括發展農村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支撐方面的等等。與40年前“包干到戶”解放生產力的改革相比,“鄉村振興”就是中國現代化農村發展的藍圖。

全面深化改革是當前中國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以農村改革為起點的改革開放已經40年,中國改革開放也已經進入了深水區,“鄉村振興”其實就是涉及中國“三農”發展深水區的一場改革。

從“包干到戶”到“鄉村振興”,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性和堅韌性。我們能夠從中看出: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一旦打開,就不會關上,只會向更深處、更難處、更廣處推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京周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看黄A∨免费观看 | 久久婷婷人人喊人人澡人人爽 | 亚洲乱码精品不卡 | 亚洲欧美国产另类 | 中文字幕一级视频网站 | 亚洲香蕉看一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