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準確把握“新時代新型城鄉關系朝哪里去?鄉村未來是什么樣?鄉村振興之路如何走?”三大關鍵問題。緊扣“人的流動引致城鄉發展時空格局重構”邏輯主線,基于江西尋烏實地調研信息,對于鄉村產業發展、公共服務、鄉風建設、社會治理、生態保護等情況進行判斷,系統闡釋了新型城鄉關系的本質、發展趨勢與短板,從功能分區合理科學、產業銜接無縫平等、治理體系健全完善、公共服務全面優質、文化休憩需要提高等方面探討了鄉村未來。提出鄉村振興的七項舉措:科學功能分區,系統頂層設計;持續推進脫貧攻堅,補齊城鄉發展短板;激活發展要素,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升主體素質,完善鄉村治理;發展鄉村文化,強化公共服務供給;優化發展激勵機制,注重多維評價體系健全;實施發展空間重構,動態優化功能分區。
關鍵詞:新型城鄉關系;鄉村振興;功能分區;要素配置;治理優化
基于對我國新時期發展階段轉變與攻關期的時代特征的科學研判,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準確把握“新時代新型城鄉關系朝哪里去?鄉村未來是什么樣?鄉村振興之路如何走?”三大關鍵問題。
作為毛澤東調查研究理論的重要組成,尋烏調查是毛澤東在1930年5月在江西尋烏縣所作的一次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材料最翔實的社會調查,首次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科學論斷,從而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基礎,對于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課題組以“尋烏調查”深入、唯實精神為引領,緊扣“人的流動引致城鄉發展時空格局重構”邏輯主線,再次走進尋烏,依循毛澤東同志尋烏調查問題指向意識和階層分析法等方法論指導,合理設定樣本區域并深度訪談不同身份人員,聽其言、觀其行、思其想,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作出基本情勢分析,在此基礎上針對新時代新型城鄉關系、鄉村未來與振興之路等作出邏輯分析與策略探討。
一、鄉村發展基本情勢判斷:基于尋烏調查信息
課題組根據城鄉空間分布位置、產業發展、是否新農村建設示范點(貧困村)等標準,科學選點,共選擇吉潭鎮、晨光鎮、水源鄉3個鄉鎮9個行政村進行調研,并對54戶普通農戶、15名干部、5個合作社理事長、7名務工人員等不同身份人員進行問卷調查、會議座談與深度訪談,對照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總方針要求,對于樣本區域產業發展、公共服務、鄉風建設、社會治理、生態保護等情況深入了解,整理、思考并得出以下五項判斷。
一是系統思維鄉村振興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各項振興舉措。鄉村振興必須是在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背景下開展的鄉村振興,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也是在城鄉融合的空間范圍的發展整合,決不能將鄉村振興工作片面認識或與其他工作孤立開來。同時,由于長期的城市偏向政策取向,鄉村整體發展缺乏系統、科學的功能區發展規劃,導致當前農村村莊整治、發展建設混亂。據調查,78%的行政村沒有開展過鄉村發展整體規劃,如何提前、高位謀劃成為鄉村振興的首要問題。
二是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至為關鍵。調研顯示,越是產業經營水平高的鄉村,青壯年留在鄉村的比例越高,部分高達90%;越是產業虛無或經營水平低的鄉村,青壯年留在鄉村的比例越低,留守人口呈現“386199”特征。人氣聚則產業旺,產業旺則鄉村興,“空殼化、空心化”鄉村改變的基礎在于鄉村產業發展,產業發展的前提是要激活鄉村現有發展要素,同時發掘新資源和挖掘新動能,進行傳統鄉村產業轉型升級與發展戰略重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瓶頸約束,關鍵在于缺乏人才,根本在于農村資源(土地、房屋等)的資產性收益不足,增收受限的另一約束因素是農村由單一向多元的產業轉型困難,農村土地、宅基地管理出現向注重土地管理權的“四權分置”、“資產可抵押”方向發展趨向。以尋烏典型產業——柑橘等果業為例,雖然近幾年遭受黃龍病影響損失慘重,但仍有77%的果農選擇等待,在時機成熟時回歸熟悉的產業。
三是城鎮擴張態勢明顯,公共服務科學配置成為城鄉協同發展的主要議題。歷史考察樣本鄉鎮區域行政區劃變遷,主要誘因為行政主導(如撤鄉并鎮、移民搬遷等)、重大交通樞紐等工程建設、新型產業集聚或傳統產業衰落(人氣中心轉移等),自發形成、科學規劃基礎上的功能區劃分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新型城鄉空間布局。調研也發現,當前鄉村青壯年人口有向城鎮快速聚集的趨勢,兩棲人口比例呈快速增長趨勢,且向縣城聚集速度明顯快于鄉鎮,樣本村在城鎮購房的家庭在全村家庭中占比為15%—30%。95%的被訪對象認同城鎮主要的人口遷移引力來自于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根本在于城鎮就業基礎上的生計水平提高。調研過程中有關公共服務科學配置與配置效率提升的問題受到被訪對象關注,堅持“因需定供”原則或許是對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補充。70%左右的被訪干部提出對于鄉村公共服務提供過程中的公共服務資源錯配引發的“公共資源空置現象”應予以重視,如鄉村教學點“生少質劣”、文化工程設施“內容陳舊且成為擺設”等公共服務資源利用效率低現象。
四是社會治理困境明顯,鄉風文明引領力度亟待加強。農村治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組織化水平不高,村干部年齡偏大,樣本村村干部平均年齡48歲;受教育水平不高,88%的村干部為初中學歷,7%的村干部為高中學歷,綜合素質偏低;合作社等經濟組織產業經營能力有限,70%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僅為承接政策資源存在,致富帶動作用受限;黨員干部年輕化程度不高,多數鄉村30歲以下黨員為高校學生組織檔案遷回安放,但本人外出工作,示范帶動作用不明顯。鄉風文明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引領,在新時代遭遇“格調華麗、內容空虛”障礙,很多群眾反映,“鄉風、家風建設離我們很近,但好像又不知道該怎么具體去實現”。結合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現實特征,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將“文明鄉風”內容具體化、表征化并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無疑將大力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五是生態宜居應強調可持續生計支撐,土地制度創新或為制度紅利基點。鄉村生態宜居,關鍵是要考慮“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協同發展,鄉村的生態宜居是生態產業基礎上的宜居,更是滿足民眾生計水平提高基礎上的生態宜居。發展鄉村產業要考慮生態農業、生態工業與生態服務業的協同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型居住社區。另外,農村土地的生計功能下降,身份功能彰顯。當前從事農業的從業主體與10—15年前從事農業的從業主體并未發生太多改變,年輕一代多未從事農業,未來農業規模經營、機械化作業、智慧農業發展勢不可擋,但不能忽視散戶生產傳統影響。綜合被訪對象訪談信息,對于土地等資源的本質功能發揮的尊重以及“土地流轉難”問題的破解是為關鍵。
綜合被訪信息和鄉村發展情勢判斷,依據“人的流動引致城鄉發展時空格局重構”邏輯主線,并結合2017年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有關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部署,課題組對于“新時代新型城鄉關系朝哪里去?鄉村未來是什么樣?鄉村振興之路如何走?”三大關鍵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與理論剖析。
二、新型城鄉關系朝哪里去?
新型城鄉關系發展,概而論之,即不丟城、不誤鄉、利城富鄉,要在區域協調發展與城鄉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對鄉村社會經濟發展進行系統的功能定位和發展路徑的深入思考與科學謀劃。
(一)新型城鄉關系的本質是對傳統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的勞動力、土地、科技、資本等要素配置扭曲糾偏與配置效率提升
城市和鄉村地域相連,血脈相融,是相互支撐、相互協調的有機整體,城鄉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形成可以自由、平等及良性循環的要素交流機制與要素增益機制。準確把握城鄉各階層主體人員的雙向流動特征,明晰城鄉人口流動障礙及破解關鍵制約,將是未來新型城鄉關系創建的工作重心。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意味著農村不能再延續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的狀況。改造農村、發展現代農業,不能僅靠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兒童,必須引進先進生產要素。
(二)新型城鄉關系的發展趨勢是城鄉區域功能分區的合理化
強調城鄉融合,意味著農村不僅僅是服務于城市、服務于工業,而是與城市共融共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絕不是以城鎮的衰落為前提的,鄉村振興與城鎮發展協同并進,尤其是在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前提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更需要借力于城鎮發展成果的反哺與支持。另一方面,城鄉發展規律決定了新型城鄉關系是滿足人們發展需要的功能分區結果,亦即新型城鄉關系是對當前單維經濟向度功能分區標準進行的,涵蓋社會、文化、生態、經濟等多維突破與合理化。
(三)新型城鄉關系發展的短板在于鄉村發展失序
審視鄉村變遷與發展脈絡,農村發展過程中遭遇了發展失序的“惡性三角”因素影響:鄉村人力資本向城市單向流動且回流乏力,發展資源尤其是土地、林地資源的分散使得集體經濟虛無,農村經營行為效率低下引致產業微笑曲線負面效應長期滯留;加之農村優良傳統習俗傳承的缺失、民眾鄉村發展責任意識的弱化、鄉村農業功能分區的鎖定以及資源市場配置與政府規控的城市偏向,使得農村發展秩序失衡,鄉村振興戰略任重道遠。
三、鄉村未來是什么樣?
人的全面發展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指針;為人民服務,增進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是群眾工作的宗旨。黨的十九大對于此前的新農村建設要求進行全面升級,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此進行了七個方面的重大部署,明晰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綱領和路線圖,為新時期“三農”工作尤其是“農業農村如何優先發展”提供了根本依循。鄉村振興將由“沒人玩,無事做,取舍兩難”的發展困境,變為實現農村美、農業強和農民富的發展目標。
(一)功能分區合理科學
堅持城鄉區域發展規律,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遵循。隨著網絡技術、人工智能等時代變革,“城”、“鄉”將逐步由社會經濟特征突出的管理概念轉變為單純的地理標志。發展要素的平等、自由交流使得城鄉區域聚集人群更多強調物質滿足基礎上的發展訴求滿足、價值實現,區域空間自然生態環境稟賦的影響作用凸顯,區域在不平衡發展中實現平衡的能力增強,城鄉不同區域間單一指標的趨同評價管理弱化,空間發展格局的自組織、自適應水平提高。
(二)產業銜接無縫平等
隨著一二三產業融合基礎上的現代農業體系的形成,農業產業與工業、服務業等其他產業間的比較劣勢將大為縮小,政府與市場有效調節下的產業間融通和產業內環節整合水平提高使得整個社會大生產進程中隔閡壁壘消減,社會人員產業間就業選擇的靈活性和可能性大為增強。產業效率提升基礎上的鄉村產業認知、鄉村民眾身份認知以及鄉村區域發展概念的傳統認知將逐步消弭。在鄉村農業主功能區劃分的基礎上,鄉村農業產業的多功能性和產業的多元特征使之更加具有包容性、系統性和社會性,城鄉產業分布的嚴格經濟劃分將不復存在。
(三)治理體系健全完善
在應然的村民自治模式下,鑒于鄉村問題的復雜性和治理機制形成的過程性,鄉村治理中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基層黨組織“元治理”不可或缺。具有明確的去行政化特征的鄉村治理現代化體系尤其是會聚普通村民、各類鄉賢等參與主體的鄉村發展治理平臺趨于完善。有效整合各階層利益,推動各階層之間達成共識,并且逐步形成以召集人制度為核心的、健全的多元精英共同互動的合作秩序,有助于彌合社會分歧,推進鄉村善治。
(四)公共服務全面優質
推拉理論視角下的城鄉關系分析尤其是城鄉人口分布狀態形成,重要誘因是城鎮相對優越的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提供。鄉村振興要解決發展主體“引得來、留得下、能發展”的目標,對于當前城鄉發展空間格局重構基礎上的公共服務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區域公共服務提供水平和供給質量的全面提升,運營經濟且能夠滿足聚集人群的便利生活需要,將是未來鄉村發展的關鍵特征。
(五)文化休憩需要提高
能聰明地充實閑暇時間是人類文明的最新成果,民眾閑暇時間的長短及閑暇時間的活動內容是人群物質與精神發展水平的綜合體現。發展的核心是人的發展,未來社會的根本目標就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就要求人類必須具備鮮明的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未來的鄉村將在考慮區域資源稟賦、夯實經濟基礎的同時關注精神文明建設,無論是關注田園文化、鄉村靜謐、農業情懷,還是傳統習俗、文化鑒賞,聚集于鄉村區域的民眾都能在愉快的融入環境的同時,擁有足夠的時間、足夠的精神以及足夠的心靈空間,成為精神解放、意志自由的主體。
四、鄉村振興之路如何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涉及城鄉協調、區際交互、產業關聯、文化沖突、秩序重構等多重內涵,是涵蓋社會治理、產業發展和鄉村文明等多維領域的全面進步和全面振興,需要各利益相關者在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政策頂層設計、轉變發展理念、高效配置生產要素、優化經濟結構以及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等方面開展符合鄉村發展規律的理論闡釋與實踐探索。
(一)科學功能分區,系統頂層設計
實施鄉村全面振興,需要系統思維,科學規劃。鄉村振興戰略重點在于轉變傳統城鄉發展政策的城市偏向為鄉村偏向,全面系統進行城鄉協同發展政策梳理及流程再造:利用功能分區理念更新傳統城鄉分工認知,明確鄉村現代農業發展基礎上的多功能拓展與產業關聯,使得鄉村成為“既珍惜土地資源,又滿足人類發展需求”的新型宜居區;轉變當前的單一經濟或環境指標評價體系,完善功能分區基礎上功能多維指標評價體系,促進城鄉功能協同耦合;鄉村振興不是指現有鄉村同時振興,應依照“空間重構—產業比較優勢形成—人氣集中—區域(鄉村)形態既定—發展秩序完善”分階段、分步驟、分領域開展,不能一刀切、攤大餅;鄉村振興的要義在于區域民眾安居樂業,長遠生計得以保障,進而教育、社保政策銜接點逐步由區域劃分設計思路轉變為服務對象瞄準,增進民眾權益公平,真正實現以人為本。
(二)持續推進脫貧攻堅,補齊城鄉發展短板
城鄉貧困是鄉村振興與區域協調發展的短板,推進城鄉扶貧開發協同治理是未來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進一步加大幫扶主體市場競爭意識及感恩教育,提高幫扶主體自我管理、協作參與的積極性和可行能力;分類施策,確保在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的基礎上兼顧政策精準,防范政策疊加引致幫扶資源配置失衡;辯證分析貧困退出主體“脫貧不脫政策”的要求,提高扶貧資源減貧效應和配置效率;通過改變貧困人口發展環境與生計策略,強化深度貧困地區與極貧人口的發展幫扶,依托農村扶貧開發體系,從公共服務、社會管理、要素交流、產業聯動四個方面理順城鄉貧困關聯,建立健全城鄉多維貧困識別、測度與退出評價指標體系,完善扶貧開發管理體制與工作機制,推進城鄉貧困開發向城鄉扶貧開發協同治理轉變。
(三)激活發展要素,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加快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合理配置,讓城鄉融合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破解鄉村發展“內部資源增值乏力,外部資源承接困難”的難題:關注城鄉發展的“人—地—錢”的發展要素循環,在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前提下,破解城鄉要素流動與要素增益的利益扭結點在于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以《物權法》要義統領整合有關鄉村資產權益關聯政策、條例等法規,增進農村承包土地、宅基地的流動性,融通各級土地市場,提高和保障鄉村民眾土地、房屋資產性收益及財產安全感;優化城鄉功能分區過程中,在保護農地的前提下,加強農村宅基地整治,推進房地產市場尤其是鄉村房地產管理和市場交易水平,推進農村土地、房屋的“可抵押貸款”等資產性收益提高試點,逐步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關注農地本質功能,“土地是用來種的,不是用來租(炒)的”,強化土地資源的功用敬畏與神圣感,在土地管理“三權分置”的基礎上要更加重視集體對于土地使用的規范和管理,將土地管理權從所有權中顯現和獨立出來,形成“四權分置”,健全完善“土地承包退出機制”,防止當前農地拋荒、低效率使用等資源浪費行為發生;逐步創新資源開發促增收、盤活資產促增收、整合資金促增收、拓展服務促增收等鄉村集體經濟模式;通過土地、資產要素入股以及規模經營等方式,健全“志愿精神導向、財政支持”的社會支農體系與農業產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注:該條建議源于作者對調研地干部訪談信息),挖掘村級集體經濟新增長點,健全權益人利益保障機制,輔之以全職村干部與兼職村干部分類管理,完善村干部干事創業激勵機制。
(四)提升主體素質,完善鄉村治理
優先發展農村農業,前提和保障是培養和擁有一批“一懂二愛”的鄉村建設主體,解決鄉村振興戰略中“誰來振興”的難題:更新理念,轉變“鄉村振興主體現代即農民,農民即種地”的狹隘認識,去除農民身份意識,加大農村、農業和農民教育力度,團結社會力量切實推進“三農”發展;鄉村從更高層次、更廣領域凝聚鄉村原住居民、返鄉創業人員、鄉賢以及擁有鄉村情懷的城鎮居民等,因需定供,完善針對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執業資格認證制度,切實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鄉村振興責任意識,并結合區域發展中的基礎設施等水平提高實施農業經營主體與管理干部更新換代工程;完善以“鄉鎮引導、村兩委為主體、村民理事會為支柱及合作社等專業經濟組織為補充”的鄉村治理平臺與運作制度,健全鄉村內外治理精英吸納機制,強化多元主體社會參與機制[5],按照《村民自治法》相關規定,完善鄉村治理平臺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涉及經營收益活動時附加服務收費,確保鄉村治理平臺在自我管理的基礎上良性運行。
(五)發展鄉村文化,強化公共服務供給
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是鄉村建設的靈魂所在;公共服務供給是鄉村振興題中應有之義,是鄉村發展人氣之源:結合新時代攻關期和轉型發展期特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基因,闡釋、總結符合當代人價值追求的村風、家風內容,并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宣傳,夯實鄉村治理的道德基礎;實施鄉村文化振興工程,完善基礎設施,注重高端文化引領與藝術鑒賞知識普及,促進人才聚集創新,堅持三產融合發展,促進生態文化旅游優勢疊加;按照人口聚集規模,考慮服務機構運營成本,規劃教育、醫療等服務資源時空配置,逐步形成“服務提供者追隨服務對象,服務對象依托所屬區域產業發展,政府宏觀調控”的良性循環機制;同時創新公共服務提供形式,通過PPP模式等整合社會資源,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水平與客戶滿意度。
(六)優化發展激勵機制,健全多維評價體系
推進鄉村振興,迫切需要農村發展新動能的支撐;多措并舉,對參與鄉村建設和鄉村發展的新產業、新業態、新主體進行有效的全方位激勵:推進制度完善和機制創新,發展共享經濟,著力培育新增長點,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創新公共財政投入補償機制,加大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程中的財稅政策支持力度,發揮財政資金的市場資源“杠桿撬動”效應;健全完善區域金融、信貸政策,支持村鎮銀行發展,創新服務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尤其是善于發現和積極培育有助于農村新動能開發與區域資源整合利用的項目;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注重一二三產業發展融合,更加注重支持結構調整、資源環境保護和科技研發等,從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強化農業科技推廣、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改進科技創新管理體制等入手,創造和釋放科技創新的新動能;完善基于城鄉功能分區的績效評價體系,防范鄉村振興中一刀切、千村一面、棄城去鄉等政策異化風險。
(七)實施發展空間重構,動態優化功能分區
鄉村現代化發展最根本的問題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環境友好和諧基礎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從根本上改變囿于行政區劃選擇優勢產業的發展慣性,充分認識到“人氣聚、產業興、區域發展,人氣散、產業敗、區域塌陷”的發展規律,考慮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發展影響,通過行政區劃、項目開發、交通規劃等方式并結合鄉村內在運行規律推進發展空間重構,因地制宜,注重鄉村功能分區的動態優化:健全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調控功能;依據國情,強化中小城鎮服務大中城市、輻射農村和農產品加工集散的功能定位,健全配套體系,促進生產要素按市場規律向中小城鎮流轉。通過城鄉主功能區的動態優化,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進而實現城鄉區域協同發展基礎上的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發展目標。
作者簡介:鄭瑞強,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朱述斌,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寧夏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