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余航:以馬克思主義視角審視中國農村

[ 作者:余航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7-16 錄入:王惠敏 ]

——馮和法《農村社會學大綱》述評

《農村社會學大綱》副標題為“中國農村社會研究”,是馮和法于1931年在黎明書局出版的著作,截止1934年共更迭四版,成為中國討論農村發展的重要著作,在當時引起了廣泛反響。作者有關中國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論述,較早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確定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基本性質,對未來的中國農村社會的研究和實踐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一、作品年代和作者簡介

本書成書于民國軍閥混戰期間,日益崛起的城市工商業和凋敝破敗的農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農村發展和農民生存問題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各學派紛紛提出自己對農村問題的看法。但是在各派觀點中,多有空談少有扎實分析,本書序言尖銳地指出,“農村社會問題,內容復雜,是屬多元性的問題。憑著主觀和情感的偏見去討論,是不行的呢”,只有扎根于農村實際情況的分析,才能知道中國農村到底怎樣,改造農村的方針與計劃又應該怎樣,以及中國農村應該弄成怎樣的體制。為此,作者系統歸納了中國農村的情況,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著為本書。

馮和法出生于1910年,浙江寧波人,是民國時期具有學術代表地位的農村社會學家。年輕時代,馮和法便立志從事中國農村經濟與社會的歷史材料整理和研究工作。1931年,馮和法出版《農村社會學大綱》,在全國范圍內引起轟動,在農村社會學領域確立了奠基性地位。1931年馮和法從國立上海勞動大學畢業后,曾擔任上海商品檢驗局《國際貿易導報》主編,黎明書局副總編。1933年,馮和法所編的《中國農村經濟資料》由上海黎明書局出版,兩年后出版續編,深刻反映了中國農村現狀。

1933年,在農村社會調查的基礎上,馮和法同陳翰笙、吳覺農、薛暮橋、孫冶方等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1934年,陳翰笙和馮和法等人創辦了《中國農村》月刊,公開宣傳馬克思主義,并對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農村研究進行了廣泛批評,由此形成了“中國農村派”。這一時期,馮和法在《中國農村》上接連發表《中國農產物的原始市場》等重要論文,對20-30年代中國農民生活的悲慘遭遇給予了學理上的揭示?!爸袊r村派”所確立的基本觀點,為毛澤東后來提出的新民主主義論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馮和法擔任國民政府貿易委員會專員,從事戰時茶葉的運銷工作。此后,馮和法相繼在多個院校擔任教授,并在復旦大學開設了我國高等院校中的第一個茶葉專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馮和法歷任全國工商聯常委、全國政協委員等職,為中國農村問題研究和茶葉行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1978年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由陳瀚笙、薛暮橋、馮和法等老一輩經濟學家為首,成立了《解放前的中國農村》編纂組。馮和法花費巨大心血,將20世紀20-30年代的大量經濟調查報告選目整理出來,系統加以編選,于1985年出版了三巨冊約一百萬字的《解放前的中國農村》(中國展望出版社)資料文集,為農村社會學和經濟史研究再次積累了厚重的基礎。此外,他和薛暮橋將早年創辦的《中國農村》論文匯編成選集出版,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1993年2月24日,馮和法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3歲。

二、《農村社會學大綱》主要內容

《農村社會學大綱》,原題為“中國農村社會研究”。全書二十余萬字,分為12章。本書開篇便從農村社會學的性質及中國農村社會研究的基本要務出發,概述了一般農村社會學及農村社會的性質、概況、城鄉差異等基本問題。

第一章導論涉及了農村社會學這一新興學科的性質,包含社會現象與社會學、農村社會學的性質和中國農村社會研究三個主要部分。第二章農村社會的性質定義了農村社會的性質、特征、種類和問題。第三章從職業、環境、人口流動等方面分析了農村與都市的差異,討論了中國農村和城市的分化。前三章以中國農村社會現象為主線,描述和闡述了中國農村人口的構成與現象、土地關系及雇傭勞動、農村金融、農產物貿易等農村社會研究的幾個基本領域,特別突出了中國傳統農村社會在遭遇中國現代化轉變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疑難。

第四、五兩章觸及了中國農村的人口基礎這一核心問題,對市面上的材料去偽存真,討論了農民生活的艱苦處境和農村人口相對過剩的趨勢。從第六、七章開始,作者討論了中國農村的經濟機構。作者分析了資本化背景下農村土地資本和商業資本的境況,以及租佃關系的變遷情況。

隨后作者開始從農村的生產關系及其社會關系的視角出發,試圖摸索出農村社會之所以具有上述特質的基本邏輯。第八章用馬克思的思想分析了中國農村中的剝削關系,討論了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地主階級三座大山對中國農村的影響,討論了剝削關系的一般性質。馮和法從論述中國農村的剝削關系入手,指出中國的農業恐慌及農村破產的現象皆源于中國社會生產關系中的階級性質。

從第九章起,作者開始討論中國農村的趨勢和政策。農村興盛離不開農產品生產,也離不開適當的土地分配,第九章介紹了中國農村經濟凋敝的現狀、農產品種植、耕地情況,描述了農村勞動力過剩,災荒遍地,盜匪橫行的境況。第十章土地政策與農村改進中,作者從土地私有制批判出發,討論了土地平權、土地國有等當時熱點思潮,并討論了國民黨的土地政策。第十一章涉及教育與農村改進之間的關系。

第十二章陳述了作者的結論,從中國農村社會的構造、中國農村社會的變化、中國社會組織的趨勢三個角度分析了中國農村的局勢。

三、《農村社會學大綱》的論證立場

《農村社會學大綱》的目標是為建立農村社會學這一新興學科做出一定努力。作者認為:“社會是一個整體,研究其中某一部分的問題,須從整體著手,才能有正確的解答。而且,技術不能脫離社會關系而存在,更不能脫離社會關系而求改進。把中國今日的農村社會問題、或農村經濟問題,只限于個別的技術問題,那無非是避免現實與蒙蔽現實,不僅是錯誤、簡直是罪惡。發揮正確的理論,暴露真實的狀況,對他們的批判,實是我們今日急不容緩的唯一的任務”。在這一思想的主導下,作者致力于在現實素材的基礎上從生產關系的角度來探討中國農村經濟崩潰的主要矛盾和內在邏輯,而不僅僅就事論事,從戰亂課稅等角度批判之。通過對農村生產關系和剝削程度的分析,作者發現了農村凋敝的必然趨勢,并判定世界范圍內工業興起必然伴隨農業衰落,而中國羸弱的工商業不能支撐起中國國力。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路解構了中國經濟,展現了卓越的大局觀,超脫了對一事一地分析農村境況的窠臼。

作者站在客觀的角度上,指出了導致農村凋敝的主要原因。馮和法的上述分析,可以說已對毛澤東有關“三座大山”的革命敘述以學理的方式進行了鋪墊。他既不認為農村地主在壓迫農民中獲得了暴利,也不認為民族資產階級能夠取得勝利,他認識到兩者背后都是帝國主義力量。中國農村局勢被世界浪潮所主導著,中國農民并不能幸免于難。這一分析思路跳出了對農民和農村的簡單同情,分析既建立在扎實的基礎上,又有完整的邏輯鏈條,表現出了極高的學理價值。

四、革命的干柴:中國農村的高度崩潰

中國農村的崩潰引發了世界的關注,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作者再版自序指出:“中國農村經濟的高度崩潰,促使各階級的人們,都為之驚慌失措。帝國主義者與國內工商業者的商品市場之衰落,統治者的稅捐來源之枯竭,地主豪紳的地租與高利貸之低落,以及下層小農的顛沛流連,各階級的人們,沒有不受到最嚴重的直接的打擊。由之而引起的連年的災荒,不斷的戰爭,普遍的盜賊,不但將使中國社會全部破壞,而且已成為重要的世界問題”。農村的崩潰帶來了大量不滿現狀的勞動者,而羸弱的民族工業不能提供足夠多的就業機會,這部門勞動者宛如干柴烈火,隨時可能被革命的火焰所點燃,威脅整個社會的穩定。隨后的中國革命證明,誰能取得農民作為革命的同盟軍,誰就能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

中國農村生活狀況極不穩定。從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看,作者用150元作為貧困線,則大部分家庭處于貧困線一下,只能通過外出做工、出賣家當等維持日常。農村日常的熱量攝入不斷惡化,造成了普遍的營養不良和壽命縮短。農村崩潰的重要原因是農民生活的困苦和家庭手工業的破產。除了苛捐雜稅和戰爭之外,農村的生產關系和資本主義入侵給農村帶來了天然的不穩定性,這一點不可能隨戰爭的停滯而消除。農村土地多集于地主,其中不在鄉地主多為大地主,在鄉地主多為小地主,后者對租稅要求更重,也通過高利貸等形式牟利。對南方的肥沃土地而言,一年產出的大半要交作地租,以致出現自耕農寧愿租出土地給他人耕作的悖論。而小農日益淪為佃農,生活沒有保障,稍有風波就陷入高利貸的漩渦不能自拔。每家田地愈少,而維持生產的資本不得不上升,產出口糧不能糊口,只能靠家庭手工業貼補。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入侵打破了農村生產僅有的平衡。大工業下,廉價產品日漸侵入內地,擠壓了家庭手工業的空間,手工紡織業漸次破產,使得小農斷掉了出賣自身勞動的最后途經。中國各地普遍出現了大規模人口危機,這不僅是清后期以來人口爆炸的結果,也是農業生產凋敝、地貴人賤的必然表現。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沖擊下,少部分農民得以進入城市獲得糊口機會,大部分農民只得漂浮在鄉土之上,甚至背井離鄉成為流民。作者描繪道:“中國農村經濟崩潰的趨勢,另一表現便是中國農村勞力的過剩。因為農村組織起了動搖,農民雖有勞力,也無處可用。勞力的過剩一方面直接促進農民的普遍貧乏,他方面即供給兵匪盜賊的來源。兩者又互為因果,更迅速地促成中國農村的崩潰?!边@標志著中國農村進入到馬爾薩斯循環當中難以自拔,中國革命的大勢不可避免。

五、中國農村崩潰的原因歸納

這一崩潰的背景是中國社會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馮和法引用考茨基的主張,認為帝國主義實有征服一切農業國家的欲望,而為資本主義極端發展的一種產物。這也是列強爭相打開中國市場獲取原材料和傾銷地的原因。中國農村問題必須放在世界大潮下來研究。

馮和法認為:“中國農村中的剝削關系,雖由多種形態表現出來,其中最主要的,且為決定一切剝削關系的中心勢力,當然是在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在帝國主義利用商品經濟的勢力侵入中國農村后,農村社會組織發生解體,農村生產模式無法繼續。封建勢力的殘余“因交通的阻礙與各地生產方法的地方性濃厚,封建勢力仍占統治地位,形成各省區封建軍閥以剝削農民?!绷硗?,軍閥勢力,都帶有帝國主義“買辦化”的性質,不斷舉外債、發公債,并在貨幣流通領域令紙幣和輔幣泛濫,再在農民頭上暴斂各種苛捐雜稅,導致廣大農村地區入不敷出,瀕臨破產。而地主剝削方式主要是田租加上高利貸,導致農村自耕農大面積破產,面臨生存危機。

六、評述

《農村社會學大綱》的一個杰出的貢獻,是強調社會生產關系對于農村社會結構所發揮的實質作用。作者提到:“人類所有的活動,幾乎都是農業生產關系的歷史?!弊髡卟煌獍艳r村面臨的問題作為農村崩潰原因,而把農村遇到的十余個主要問題歸結于一個更為根本的原因:生產制度,并追溯到生產制度所依托的所有制結構。

本書另一個杰出的貢獻是對魚龍混雜的原始素材去偽存真,給了中國農村一個相對完整的描述,刻畫了中國農村凋敝狀態和內在原因。在民國的戰亂中,人口、土地、生產等調查質量低下,各類統計之間差異巨大,結論多有互相矛盾之處,本書不但引用了相對準確的數據,還依次指出了現有數據可能的缺漏,對讀者了解農村情形有著很大幫助。

馮和法認為,今日中國農村社會的問題,并不是自然的、靜態的技術問題,而是人為的、動的社會關系。作者由此推斷出,諸如兵禍、窮困、人口過剩、資本傾銷等背后都是生產關系在驅使,內在驅動來自于中國農村畸形的人地關系和生產關系,私有制需要遭到無情批判,外在驅動力是世界經濟浪潮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入中國,推動了中國傳統生產方式發生根本變化。于是作者說“中國農村社會數千年來仍保持著相對自給的經濟組織;根本的構造很少變化。但自國際資本主義侵入后,中國農村社會的根本構造也發生了動搖。”

需要肯定的是,作者這一分析范式在當時時代背景下是超前的,透過諸多表面現象看到了背后的驅動力量??傮w而言,該書是研究中國農村經濟不可不讀的重要著作,也是了解中國革命歷史不可不讀的學術文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本》第六輯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五月天在线播放综合网 | 亚洲国产国语高清在线网址 | 五月天在线视频国产在线二 | 日韩精品秘在线观看 | 在线三级网站上 | 特黄特色三级在线看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