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建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 作者:王建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8-01 錄入:吳玲香 ]

人居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大發展,農村和城市的二元化結構十分明顯,在城市公眾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環境質量日趨改善的大背景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秭歸作為三峽庫區壩首第一縣,改善人居環境顯得格外重要。

一、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是整體素質不高。幾千年來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意識造就了與之相適應的一代又一代中國農民,在今天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村民的科學素質、思想觀念和行為明顯跟不上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步伐。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不愿接受新事物,存在安貧認命、不求進取,等靠要的依賴心理;人們眼界不寬闊,只與左鄰右舍比高低,不愿放眼外界找差距。農民主體意識不強,主動參與不夠,還沒有認識到自己是鄉村振興發展的主體和直接受益者,總認為是黨委政府和各級領導的事。對政府提倡引導的工作,如危房改造、拆舊復墾不積極,公益事業發展不支持不配合、不按規劃違法違規建設等行為。

二是規劃嚴重滯后。主要表現在規劃理念不新、質量不高、沒有實現全覆蓋。全縣除少數鄉鎮編制有村莊發展規劃外,多數村沒有發展規劃。同時,對于已完成的村莊規劃在編制過程中,沒有建立起一套科學完整的規劃體系,沒有樹立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的理念,不能指導鄉村建設以點帶面、分類指導、分步實施,不適應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有的規劃僅僅是為了爭取項目、迎接檢查需要,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很好的執行,編制好的村莊規劃被束之高閣,建設不按規劃辦,規劃與建設嚴重脫節、“兩張皮”,致使村莊規劃管控無序,農村建房雜亂無章。  

三是環境問題突出。當前,農村人居環境狀況還很不平衡,污水亂排、垃圾亂扔、亂開濫采、毀壞山林、畜禽養殖污染等現象在一些地方還較為嚴重,垃圾污水帶來的環境問題,已成為農村人居環境最突出的矛盾。在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鄉村“臟亂差”的問題,不僅與人民群眾對宜居環境的期盼有較大差距,也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制約因素。

四是生態破壞嚴重。庫區地質條件差、地表形態和地質結構復雜,消落帶土地貧瘠,坍山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發,形成眾多高切坡,水土流失嚴重,庫岸治理、生態恢復難度較大。特別是近年來,由于建筑用砂石料供應緊缺,少數企業不按規定和環保要求,違規從事生產活動,露天礦山開挖不按要求作業,建筑渣土沿途亂傾亂倒,導致山體植被破壞,砂石棄料堆積形成的障礙物,改變河道,加劇了洪水對河床沖刷,生態流域遭到破壞。二是自然因素。

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對策和措施

(一)提高農民素質和意識。

一是突出主體地位。鄉村振興戰略主戰場在農村,農民是主體,是成敗的關鍵。要突出農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為本,實干興村”,既要防止急于求成、草率盲目的做法;又要反對坐等觀望、維持現狀的消極被動傾向;既要防止一陣風兒、冷熱不均的不平衡做法,又要反對只顧當前、不思長遠的短期行為。要充分發揚民主,尊重農民意愿,堅決破除各種思想阻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出村民的內生力量,才能同心同德開創鄉村振興的新局面。

二是提升綜合素質。提高最廣大農民群眾的素質和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而緊迫任務,也是鄉村振興不斷推進的有力舉措。要抓好教育培訓,促使“學政策,做思想上的明白人;學法律,做社會上清醒人;學技術,做事業上的自強人;學道德,做精神上的引路人;學榜樣,做時代的帶頭人”,并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立改樹等活動,全面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更好地適應鄉村振興發展的形勢之需。同時,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狠抓社會風氣治理,為鄉村振興提供文化支撐和思想動力源泉。

三是強化責任意識。鄉村振興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黨的領導、政府的支持、市場的推動、社會的關心和農民的參與缺一不可。要建立有效的參與機制,通過網絡、電視、廣播等多種渠道,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農村居民的認知水平,使他們逐步產生相應的責任意識,進而提高農村居民的參與意識,只有當全體農民意識到自己在鄉村振興中的責任并且勇敢地、自覺地來承擔自己的責任,鄉村振興戰略才能真正激發出活力。

(二)加強村莊規劃和管理。

一是做到規劃全覆蓋。堅持規劃引領,把編制管用的規劃作為基礎和前提,建立和完善政府組織領導、村委會發揮主體作用、技術單位指導的村莊規劃編制機制,形成完善的規劃體系,實現農村“建設有規劃、管理有依據”。編制鄉村規劃要與縣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治規劃、土地利用規劃、農村社區建設規劃等充分銜接,鼓勵推行多規合一。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做到農房建設有規劃管理、行政村有村莊整治安排、生產生活空間合理分區,優化村莊功能布局,實現村莊規劃管理全覆蓋。

二是突出規劃實用性。把規劃編制過程作為統一農民思想、引導農民預期的重要手段,突出務實管用,注重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禁挖山、不拆房,保留鄉情美景,契合農民心愿。要加強安全防范工作,村莊規劃要遠離自然災害多發區,盡量避免和防止各種自然災害對村莊的危害。要合理利用土地,充分考慮保護好河流、山林和原有綠地,不能吃子孫飯。要充分立足現有基礎進行房屋和設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亂拆亂建。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居,充分挖掘生態、人文、產業三大資源,更多地注重自然山水、農耕文化、建筑風貌、特色產業等元素,做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各具風情。

三是嚴格規劃管控。在進行村莊規劃時,各級規劃部門要明確規劃的強制性內容,加強對規劃編制、規劃審批和規劃實施工作的現場指導,切實提高村莊規劃管理實施的嚴肅性。規劃一經批準必須嚴格執行,強制性的規劃內容不得擅自調整和改變。同時,要加大違法建設的查處力度,確保村民“不建無規劃的房子,不在無規劃的地方建房子”。

(三)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一是全面開展農村垃圾治理。農村人居環境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垃圾帶來的環境污染和“臟亂差”問題。各級黨委政府要從組織領導、宣傳教育、基礎設施、運行模式、投入機制、考核獎懲等方面著手,全力推進縣、鄉、村垃圾收集、轉運、處置設施建設,出臺垃圾治理獎補政策及購買服務和市場化方式實現城鄉保潔全覆蓋,確保農村生垃圾治理工作持續發力。

二是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要針對不同地區,如水源地、河庫地區、人口聚集區、旅游景點、高山人少等地區,分區分類施策。積極推廣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技術,鼓勵多采用分戶糞尿資源化利用設備、凈化槽、化糞池、生態濕地等適合農村特點的處理方式,有效解決農戶生活污水隨意排放的問題。

三是大力推進廁所革命。廁所是農村人居環境最后的環節。要用革命的方式倒逼農村人居環境的全面提升。要使用便捷清潔實用的設備,把農村的糞便資源化利用,減少化肥對土壤的污染;要加大水資源循環利用,通過處理后的污水沖洗廁所或灌溉農田;廁所建設標準要適當超前,多用鄉土元素,加強通風,完善配套功能;新建廁所選址要遠近適宜,與周邊環境和諧自然。

(四)推進文明鄉村建設。

一是要加強生態建設。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長江生態復綠工程,加強濕地保護建設,切實守住山頭、管住斧頭、護好源頭。要全力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堅決打贏碧水、藍天、凈土保衛戰。大力開展水污染治理,有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全面啟動土壤污染防治。

二是提升村容村貌。以建設生態宜居村莊為載體,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改造農村危舊房屋、整治村莊臟亂差環境、塑造文明鄉風等一系列舉措,把村莊打造成“顏值高、氣質美、環境優、魅力足”的美麗鄉村,為老百姓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三是塑造鄉村文明。要圍繞立壯志、改陋習、樹新風工作標準,實行“內外兼修”,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本地優秀傳統文化,充分挖掘鄉村文化、屋場文化、家族文化,以文化人,潛移默化,不斷提升群眾的精神文明素養。要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將現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等納入村規民約范疇,大力倡導綠色生態、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大力宣講文明禮儀、傳統美德、生態環保等內容,讓群眾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中,改變思想觀念,傳承傳統美德,提升文明素養。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也是鄉村振興的目標所在。我們深信有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有億萬農民的創造精神,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有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場需求,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作者單位:湖北秭歸縣委黨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精品在线第1页 | 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官方网视频 | 中文字幕三级专区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一线久久 | 最新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