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占武的鄉村振興方法論》序
當我讀到張棟平發給我的書稿時,就我已經接觸到的關于袁家村、關于中國鄉村治理的解讀和探討文獻來看,從袁家村支部書記郭占武的個人角度,給讀者系統了解袁家村的發展特征、成功的影響因素和新產業的構成分析,其所提供的視角、解讀的深度、可資借鑒的可能性,可謂是獨樹一幟,值得推薦。
——吳必虎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逐步進入成熟狀態,大多數中國人口已經進入了城市化生活方式,不管他們是居住在特大城市、大城市,或者中小城市,甚至只是鄉鎮、古鎮這樣的聚落形式。與此相對應的是,鄉村人口比例的下滑,傳統鄉村社會結構的逐步瓦解,以及物質形態方面越來越多的鄉村建筑的凋敝甚至搬空、拆除,也已成為一種趨勢。
面對這樣一種社會經濟發展變化,人們不難發現,城市化水平并非越高就越美好,鄉村的聚落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特別是鄉村景觀和鄉村生態的價值反而越來越得到已城市化的現代國人的重視,鄉村景觀和鄉村生活方式以其傳統農業生產、農村生活以外的價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在政治策略和頂層設計方面,鄉村地區脫貧、基礎設施提升、城鄉一體化治理,也提高到了戰略層面的國策地位。
上述市場和政策兩方面的力量匯合,形成了最近幾年和將來幾年一個重要的現象:鄉村振興、鄉村旅游、特色小鎮、城鄉一體化等等話題成為政府、學界和業界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各地也涌現出一大批符合農民意愿、響應政治需要、滿足城市需求、吸引外來資本興趣的發展案例。在數以千百計的鄉村發展示范案例中,陜西袁家村,顯然是最為典型的模式之一,相關的研究、調查、演講、公眾號推文,也是屢見不鮮,獲得了廣泛的影響。但是當我讀到張棟平發給我的書稿時,就我已經接觸到的關于袁家村、關于中國鄉村治理的解讀和探討文獻來看,從袁家村支部書記郭占武的個人角度,給讀者系統了解袁家村的發展特征、成功的影響因素和新產業的構成分析,其所提供的視角、解讀的深度、可資借鑒的可能性,可謂是獨樹一幟,值得推薦。
該書從村這一中國最基層的鄉村社會組織結構如何進行權力分配、村內產業結構與城市化社會響應性構建、袁家村作為鄉村旅游吸引物的品牌建設,以及鄉村治理的哲學等四個角度,深度訪談和分析了村支部書記郭占武的個人經驗,試圖提煉出鄉村治理的方法論層面的工作指南。對于那些身處農村工作前線的基層黨政干部,那些身為已經進入現代化社會的鄉村居民,和那些試圖探索進入鄉村發展的投資興業的創業者,這本書都值得一讀。
在2015年于烏鎮召開的第一屆中國古村大會上,我作為三位大會主席之一曾經邀請郭占武書記到場擔任主旨演講嘉賓,現場聆聽了郭占武書記的事業發展經歷的分享,深深感到袁家村的成功與占武本人的品格、能力相關,對此他本人也直言不諱。在其他幾次古村鎮大會上,我也曾就中國鄉村轉型、土地利用制度改革、農民土地(包括宅基地)物權的確認和實現等問題,進行過一些探索性思考。袁家村在郭占武擔任支部書記的10多年里,它的發展應該算是非常成功的,它的成功與郭占武本人的品質、性格、能力等個人要素緊密相關。棟平的這本書作為一本“方法論”著作,如果郭占武個人因素太突出,那就意味著他的方法就很難具有普遍的推廣的可能,方法就成不了“論”。所以在這里我更愿意建議讀者們從郭占武的努力和選擇的治理路徑上,忽略其個人原因,找到更多背后普遍性的問題。
首先是誰是鄉村的主人的問題。袁家村的成功,與郭占武本人是袁家村居民,依靠的也是本村的農民深度相關。在法律層面上,中國的憲法、資源法、民法等等,都明確了村集體作為核算單位的法律地位,村集體具有農地、林地、宅基地的物權。但是在現實工作中,從鄉村規劃權、土地用益物權、質押物權、土地運營權等各方面,農民其實都受到國家的深度干預,很多權利得不到體現,具有越來越多的“失權”的壓力。但在袁家村,我們發現農民在郭占武領導組織下,在對村的規劃權、土地使用權、用益物權的把握方面,得到了非常良好的體現,為村集體經濟和村委領導下的混合股份制度的實現,奠定了很好的物質基礎。
其次是政策、法律的效率、效力問題。中央政府多年來一直強調農村要廣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對農村土地的管理使用也提出了村集體所有、農民承包使用、經營權可以向社會開放的三權分立政策。但是土地利用與市場的響應能力,取決于長期的所有權、穩定的使用權和高效的經營權是否有機統一在一起,如果不能三權合一,而是每一步都需要通過多種利益主體談判、經過復雜流程批準、消耗冗長時間來實現的話,不知不覺中就加大了管理成本,必然會明顯降低利用效率,遲鈍響應市場需求,最終的結果必然帶來整體發展水平的低下、發展速度的緩慢和發展能力的落后。袁家村的發展過程和郭占武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其成功的實質在于實現了所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的統一,其效率、質量、能力,必然要勝出那些外部資本和外來專業人員進入、土地扭轉出讓涉及到太多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的低效模式。
其三是城鄉一體化調整土地政策和配置方式的問題。鄉村發展本質是城鄉共同體的區域發展問題。袁家村的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已經不再單純是生產糧食的地域,它更多地為城市居民和遠程游客生產、提供的是一種鄉村基調的現代服務產品。為了適應這種產業結構的變化,村子里的土地就不能再固守“以糧為綱”、村建設用地嚴格局限于本村村民居住的傳統法律規定。袁家村除了關中風味小吃和民俗體驗,也在逐步轉型為鄉村度假地,城市居民越來越多地選擇在袁家村住上幾天,村宅基地實際上已經轉變為城市居民的居住地了,產品形式也轉向了居住旅游。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是什么?村民有沒有權利將一部分宅基地向市場自主銷售出讓(不需經過國有化程序)?這些問題的實驗性探索,袁家村有機會為中國鄉村空心化后的轉型提供試驗田。
當然,以上三個問題只是我讀了棟平的大作之后想到的幾個方面,相信讀者自己也會在閱讀過程中想到更多更有價值的感受。有鑒于此,愿意為讀者推薦一讀。
作者系北京大學教授、國際旅游研究院院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