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應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是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深遠的基礎性與戰略性意義。
重新認識農業的重要性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人們的偏好和需求變得多元化與精神化,綠色食品產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與休閑產業等蓬勃發展,表明農業不僅具有經濟價值,更是蘊含豐富的生態與人文價值。農業發展不僅要繼續作出有保障的產品貢獻,而且應該強化生態、康養、人文與社會等方面的功能。
其一,生態功能。農業在固碳、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強化農業的生態保育價值,是農業現代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構件。其二,康養功能。鑒于城市人口普遍處于亞健康狀態,農業的康養功能及其開發,正在成為既促進經濟增長又增進社會福利的重要增長點。其三,人文功能。中國農耕文化所特有的“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價值信念,能夠修正經濟增長與物質至上的單極追求,重塑敬畏自然之心。其四,社會功能。農業是農戶生計可持續、避免返貧甚至實現致富的重要保障,也是維系村莊網絡與社會穩定的安全閥。
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規定
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業安全具有全局意義。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應該具有如下本質規定:
一是保產,以土地生產率為主線的安全農業。我國的人地矛盾不僅將長期存在,且有逐步增強的趨勢。必須著力提高土地生產率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必須著力增進高品質農產品的產出率以保障食物產品安全,由此增進廣大消費者的獲得感與安全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底線。
二是高效,以勞動生產率為主線的分工農業。伴隨農業人口的非農轉移,農業勞動力短缺將成為常態。通過引進現代生產要素替代勞動力,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業的專業化并深化農業分工,以提升單位勞動力投入的產出效率,是高質量農業發展的效率保障。
三是減量,以綠色化發展為主線的優質農業。一方面是資源消耗的減量,尋找替代資源或者提升既有資源的利用效率,維持資源可持續;另一方面是污染物排放的減量,即采取恰當技術措施減少農業化學品用量。綠色化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線索。
四是增收,以多業態拓展為主線的功能農業。農業的生態、康養、人文和社會功能所衍生出的功能性產品具有廣闊的潛在市場空間,能夠拓展各類經營主體的增收渠道。因此,讓農民在獲得產品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的同時,獲取更多的功能性收入,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
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
促進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目標的調整與思路的轉換,更需要發展路徑及其策略的合理選擇,從而走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的發展道路。
強化功能定位,走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道路。因地制宜的核心在于農業高質量發展要與不同區域的自然生態、人文生態以及社會生態系統性融合,實現從有效率的經濟增長,轉換為有效率的功能拓展,要求從生態系統服務的角度來系統審視農業發展。必須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發揮廣大農民的創新精神與企業家潛能,走因地制宜的多功能農業發展道路。
靶向行為激勵,走因“人”制宜的農業發展道路。因人制宜的關鍵在于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與農戶經營目標的契合。對于生存型農戶,對其幫扶的重心應在于將其家庭剩余勞動力吸納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隊伍,成為職業農民以謀求工資性收入來滿足家庭生活需求;對于生活型農戶,應鼓勵其開展連片化種植,擴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市場規模;對于生產型農戶,要強化生產性服務外包,激勵其減量行為與綠色經營,改善農產品品質;對于功能型農戶,誘導其生態、康養、人文和社會的多功能融合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深化農業分工,走因“事”制宜的農業發展道路。因事制宜旨在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與農業分工的密切融合。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倒逼連片種植與功能布局,實現農地規模經營與服務規模經營的有效銜接;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業技術進步,形成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市場自發擴展機制;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強化農民職業隊伍建設。農業分工的效率空間和農業功能的潛在價值,將賦予農業以新的生命力,吸引“有知識、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專業化人才,形成“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職業化農民隊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日報》A12理論周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