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鄉村振興示范市創建研究報告》發布詞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新聞界的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為了助力推進長沙鄉村振興示范市創建,長沙市社科聯委托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開展課題研究,并聯合開展深入調研,今天發布的《長沙市鄉村振興示范市創建研究報告》立足對長沙市典型縣(區)、典型村莊的調查研究,總結分析了長沙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的顯著成效、當前存在的六大挑戰,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進長沙鄉村振興示范市創建的對策建議。
一、三大舉措擘畫長沙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圖景
近年來,長沙市按照鄉村振興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根本要求,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舉全市之力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市,加快形成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新圖景。
1. 以多元賦能為突破打造都市農業領航區
長沙市委、市政府以多元賦能,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跨界配置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是以發揮地域優勢建設特色品牌賦能。通過實施農業品牌建設行動,突出長沙地域特質,著力打造區域公用品牌,不斷推進農產品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2020年新增“三品一標”99個,瀏陽油茶、望城荷花蝦、長沙綠茶、寧鄉花豬等區域公用品牌影響不斷擴大。二是以龍頭企業引領加快產業集聚賦能。通過創新“國有平臺+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健全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全產業鏈模式,以產業集聚增強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振興。2020年,長沙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2.8萬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增至10家,農產品加工業總銷售收入突破2500億元。三是以設施農業發展推動現代要素賦能。大力推進農業設施現代化,如望城區設施蔬菜示范園2020年開始運營,萬畝蔬菜基地提質建設全面完成。望城區高塘嶺街道的廣源種植專業合作社試水“智慧農場”,初步實現水稻耕種管收生產全過程的無人化操作。長沙縣春華鎮加快實施“區塊鏈+智慧村莊”和智慧農業場景打造項目,打造了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四是以土地流轉創新實現適度規模賦能。充分尊重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大力推進土地合作經營。如寧鄉市鵲山村通過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撬動社會資本投入8000萬元,2016年獲評全國十大改革案例,2019年獲評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村。望城區茶亭鎮以“帶地入建”創新城鄉融合發展機制,輻射推廣承包地經營權流轉收益與宅基地使用權互換,讓宅基地資源實現跨村配置,入選“湖南基層改革探索100例”。五是以農旅融合催生新業態賦能。以農旅融合的新方式帶動村集體增收、村民致富。如望城區喬口鎮按照“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模式,用荷花襯托民宿,以鄉土風情完美詮釋了喬口的“荷塘月色”,形成了特色種養“喬口模式”。長沙縣潯龍河村,形成以“教育產業為核心、生態產業為基礎、文化產業為靈魂、康養產業為配套、旅游產業為抓手”的多產業協同發展格局,探索出了“美麗鄉村+生態社區+特色產業”的生態藝術“潯龍河模式”。六是以產供銷三位一體優化農業服務體系賦能。加快農村傳統商貿數字化、連鎖化轉型升級,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將交易、物流、技術、金融等電子商務服務融入農業生產,實現“以銷定產”“產地直供”,打造適應本地消費需求的現代流通服務體系,讓更多農民從中受益。寧鄉市老糧倉鎮的“糧倉在線”模式,著力構建資源利用型、股份合作型、產業孵化型的“三型”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平臺。
2. 以美麗屋場建設為抓手打造生態宜居典范區
通過集中資源、集成政策、集聚要素,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全市涌現出一批生態美、環境優的示范屋場,農民的幸福指數在家門口“升級”,實現了鄉村振興示范市建設的良好開局。一是共商共建,實現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讓市民共享。堅持美麗宜居村莊創建“大家事、大家議、大家建、大家管”,探索群眾共建、共管、共享的長效機制,把美麗宜居村莊建成群眾滿意的民心工程。全市累計發放宣傳資料20余萬份,組織干部走村入戶宣傳約5萬人次,召開村民議事會、屋場理事會等3000多場次,共計籌資約4.5億元、投工投勞約40萬人次。其中望城區舉行“屋場夜話”1000余場,全區160個美麗宜居村莊累計籌資籌勞籌料折合人民幣超過8000萬元,其中村民個人捐款最高達10萬元,實現“用自己的錢建自己的家園”。二是就地取材,實現因地制宜讓鄉村各美其美。突出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將保持原有村居風貌和引入現代元素結合起來,讓鄉村各美其美。望城區制定了《長沙市望城區美麗宜居村莊“十不十要”建設要點》,尊重農民生產生活方式,保留屋前有菜蔬、屋后有畜禽的空間格局,不使用與農村風貌不符的建筑材質,不新增大規格樹木和不易養護的花草,保留鄉愁鄉味,真正留住原汁原味的鄉風鄉貌,確保美麗宜居村莊建設不折騰不走樣。三是協調互融,實現生態宜居可持續發展。在保護村莊原有自然景觀資源的基礎上,選擇遵循“經濟價值同時兼顧景觀效果”的原則,形成經濟型風景林配置方式;農田種植順應自然規律,適地選擇具有優化耕種環境的農作物;村舍庭院內的植物配置在“一家一景”的特色基礎上,遵循鄉村傳統配置模式,栽植柑桔屬、李屬、棗屬、柿樹等果樹;路網的植物配置中路緣選用能體現自然野趣的菊科、藜科和蓼科等植物,充分體現鄉村植物特色,實現生態與生產互促互融。四是三色融合,實現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深度挖掘寧鄉花明樓鎮、長沙縣開慧鎮、瀏陽文家市鎮等紅色文化資源,著力激活香山國家森林公園、大圍山、九峰山、黑麋峰、烏山和“一江七河兩湖庫”等綠色生態資源,重點做好民俗風情、名人文化、家風家訓等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推動“紅色、綠色、古色”文化融合發展,全面提升鄉村的“面子”和“里子”。五是回應期盼,實現基礎設施“系統配套”。聚焦村民關心關切的熱點難點問題,以美麗宜居村莊創建撬動鄉村建設行動,全面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水平,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全市新改建農村公路600公里,實現建制村和重點自然村通瀝青路比例達50%以上,新增自來水入戶8萬人,基本實現農村4G網絡全覆蓋。全市建立15個市級名師農村工作站,實現交互式多媒體教室覆蓋率達80%;提質改造鄉鎮衛生院5家、村衛生室20所;完成20家鄉鎮敬老院轉型升級,新建村級居家養老服務站50家,提質改造村級兒童之家35個,打造50個村級綜合便民服務中心。
3. 以特色小鎮為依托打造富裕富足先行區
把特色小鎮建設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平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空間、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支點、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的新載體,依據各地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優勢,引導同類型企業、資金、人才等要素向特色小鎮集聚,分類打造產業強、環境美、配套優的富裕富足先行區。一是多方位謀劃布局,優化城鄉融合發展區域規劃。將市政公用設施、教育醫療設施、文體科技設施、商貿綜合設施規劃融入城鄉國土空間規劃之中,合理確定以工業功能區、農業園區、特色小鎮等為重點的城鄉產業發展空間格局,高水平推進鎮村規劃工作,不斷提高小城鎮基礎設施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二是多模式實踐探索,推進特色小鎮差異化發展。緊緊圍繞產業是特色小鎮建設的根基這一關鍵,立足生態稟賦,打造如瀏陽市柏加鎮“花木小鎮”、長沙縣金井鎮“綠茶小鎮”等農業特色小鎮;聚焦產業優勢,打造如寧鄉市煤炭壩“門業小鎮”、瀏陽市大瑤“花炮小鎮”等工業特色小鎮;挖掘人文底蘊,打造如長沙縣果園鎮“田漢藝術小鎮”、長沙縣開慧鎮“板倉小鎮”、望城區銅官窯古鎮等文旅特色小鎮,推進特色小鎮分類差異化發展。三是多元化加大投入,構建利益共享多方共贏機制。把有效的多元投入機制、多元的融資平臺、持續增長的資金規模作為鄉村振興的活水之源,以改革創新的發展思路,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如長沙縣潯龍河小鎮,通過明確產權邊界推進鄉村資源資產化,建立“政府投入為主導、村級集體經濟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投入為主力”的“三駕馬車”新機制,形成政府、企業、村民“誰投資誰受益”的利益分配與共享機制,實現“農民受益、企業發展、政府滿意”的多贏局面。四是多舉措進行改革,激活特色小鎮發展內生動力。把特色小鎮建設作為激發鄉村振興內生活力和內生動力的重要“切入點”和“發力點”,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清理核實集體資產313.45億元,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433萬人,對集體經濟組織全部進行登記賦碼,賦予獨立法人地位,著力推動要素聚集,致力于建設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集聚、宜居宜業、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使特色小鎮真正在鄉村振興中擔責賦能。五是多層面強化黨的領導,確保農民持續增收。把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民富裕富足美好生活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多層面強化黨的領導,保障農民持續增收,生活品質持續提高。據統計,2020年度長沙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754.34元,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共同富裕水平進一步提高。
二、長沙鄉村振興示范市創建需要應對的現實挑戰
長沙市作為全省唯一的全面鄉村振興全域示范市,率先開展鄉村振興的多模式探索,全方位示范,取得了可喜成就,形成了有益的經驗。但是,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因而必須在逐漸解決問題中推進。調研發現,長沙市在全域鄉村振興示范市建設中,機遇與挑戰并存,特別要注意有效應對各種挑戰。一是鄉村發展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鄉村規劃與長株潭一體化對接度不高;村莊規劃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不很協調;個別地方的官僚主義與形式主義影響規劃落地。二是要素投入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設施農業用地政策保障的難題未破;人才優先鄉村振興的激勵政策不足;投入優先鄉村振興的力度亟待加大。三是基礎設施多龍治水與城鄉一體化整體推進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水電路等“七張網”基礎設施建設各部門各自為政;負責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縣鄉政府無權統一協調;系統配套難與統一管理維護難成為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瓶頸。四是現代都市文明不斷推進面臨如何留住鄉愁。主要表現在:鄉風民俗在強勢都市文明沖擊下逐漸衰落;傳統老屋與文化地標的保護機制缺失;鄉風文明建設忽視久久為功導致短期行為盛行。五是合鄉并村后治理與建設成本攀升面臨鄉村債務風險。主要表現在:人口與地域雙增的陌生人社會村級治理成本上升;現代化的村級基礎設施建設與管護費用劇增;形象工程與責任不斷下移引發鄉村負債趨勢日益顯現。六是考核問責機制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考核問責沒有明確界定;關鍵指標缺乏硬性約束;單位考核與責任人考核相脫節。
三、全面推進長沙市鄉村振興的基本建議
長沙創建鄉村振興示范市站上了新的歷史起點,率先奏響了湖南鄉村振興的最強音。如何發揮省會優勢,強化省會擔當,扎實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建設,需要從成效中總結經驗,從挑戰中尋找突破,在實踐中探索路徑。
1. 順應長株潭一體化的目標要求,強化規劃約束力。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對推進長株潭區域一體化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基本要求、具體舉措等戰略安排,強化長株潭區域發展一體化對鄉村發展規劃的引領作用。一是以區域發展定位推行規劃目標引領。明確各鄉鎮在長株潭一體化發展中的功能定位,根據功能定位制定規劃目標,根據規劃目標制定差異化發展路徑。二是建立鄉村規劃約束的正負面清單。建立鄉村規劃約束的正負面清單,強化鄉村規劃建設許可與監管。三是定期對鄉村發展規劃進行評估。健全規劃的績效問責機制,明確鄉村發展規劃實施評估重點,創新評估方式方法,進一步強化鄉村發展規劃的導向作用。
2. 發揮長沙市獨特的區位優勢,激活鄉村產業要素動能。科學精準定位長沙獨特的區位優勢,整合發展資源,充分釋放“錢地人”三要素活力,促進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一是加大鄉村振興用地保障力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改變長期以來建設用地供應“重城輕鄉”“重工輕農”的做法,因地制宜調整村莊建設用地布局,建立規范統一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立健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和增存掛鉤機制,加大設施農用地供給力度,探索制定面向鄉村振興的點狀供地政策。二是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支撐作用。推動農業科技優勢賦能都市農業發展,促進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融合。三是政策和待遇優先向鄉村優秀人才傾斜。加大鄉村人才培養,制定吸引能人回村的政策,加大對優秀鄉鎮和村干部支持力度,優化鄉村振興人才評價政策。四是不斷完善鄉村多元投入與共同富裕實現機制。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在“整合”“撬動”和“開源”方面創新公共財政投入機制,暢通工商資本下鄉渠道,建立多元投入的融資平臺,建立多元利益共享機制,探索建設湖南省共同富裕示范區。
3. 優化長沙城鄉基礎設施布局,打造城鄉融合中部地區范例。通過區域統籌規劃,實現基礎設施資源的城鄉共享,構建完善的、現代化的往村覆蓋、往戶延伸的鄉村公共基礎設施。一是建立各級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統籌推進的協調機構。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的同步發展,做到“無縫對接”、互聯互通。二是明確鄉村規劃對水電路氣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約束。通過鄉村總體規劃和基礎設施專業規劃,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在量和質上面的導向、協調、約束作用,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系統性,增強鄉村的承載、服務、集聚和輻射能力。三是構建基礎設施城鄉一體化的管理和維護機制。根據鄉村分散的特點,合理確定城鄉基礎設施統一管護運行模式,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管護體制機制。
4. 提升長沙鄉土風情魅力,建設“富春山居圖”都市鄉村。立足都市優勢,保護和傳承鄉土文化,突出“鄉”和“土”的韻味,提升長沙的鄉村風情魅力,建設具有“鄉土氣息、田園風光、都市特色、長沙品牌”的鄉村。一是把鄉風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長期戰略任務。開展鄉風文明評選活動,多種形式引導村民移風易俗、崇德向善,強化農民德治和法治教育。二是以敬畏之心提升和傳承鄉土文化。以尊重傳統文化為前提,把“歷史+人文”作為長沙鄉村振興的靈魂和支撐,讓鄉土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三是加強鄉村老屋與文化地標的保護利用。摸清鄉村老屋與文化地標家底,增加鄉村老屋與文化地標保護的經費投入,在遵循保護為先的同時,適當對一些文化地標進行利用。四是營建具有長沙都市特色的“富春山居圖”鄉村。立足長沙鄉土特色,結合都市風情,在美麗宜居村莊建設中保持長沙特色,營建具有長沙都市特色的“富春山居圖”鄉村。
5. 建立“一核多元”協同治理機制,構建高效能治理高地。探索建立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構建多元主體為依托,多元互動、多主體參與、共建共享的“一核多元”新型鄉村治理模式。明晰鄉村兩級的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健全和創新黨建引領的村民自治機制;探索以村民小組的熟人社會為治理單元新模式;引導鄉賢和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治理;構建公共產品差異化的村民民主決策機制。
6. 完善鄉村振興工作考核機制,壓實各級領導責任。抓住“實績考核”這個問題的“牛鼻子”,用好績效評估這桿“稱”,公平公正掂量好各地工作開展的實效。推行考核評價關鍵指標的硬性約束;明確縣級黨委書記作為考核的首問責任人;實行對單位和責任人的雙考核制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