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方明:以未來發展方向為目標推進鄉村規劃

[ 作者:方明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12-08 錄入:曹倩 ]

2021年11月1日,四川省統籌推進四川省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出席會議并講話。彭清華強調,要統籌發展與安全、開發與保護,緊扣“按實際劃分片區,按片區編制規劃,按規劃優化布局、配置資源”的方向路徑,科學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這最新的探索嘗試走在了全國的前面。

自古以來,中國的鄉村大都是風水先生選的址,是鄉里的鄉紳能人畫師構思出來的,再加上能工巧匠建設出來的,通過歲月的演變,自然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村莊格局與風貌,并沒有現代意義的鄉村規劃設計。

現在學界也對鄉村規劃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有些認為自古鄉村沒有規劃,不要去做規劃,有些希望面面俱到。那么鄉村規劃到底有沒有用?到底要不要做?怎么做呢?

2019年我寫了一篇《鄉村規劃到底有沒有用》的文章,想就鄉村規劃的實用性進行深入探討,幾年下來到各地看到大量的還停留在單純補短板、顧眼前的規劃,的確用處不大。

鄉村規劃需要從未來和發展的角度提前謀劃規劃。

第一部分  以片區為單元編制村莊規劃符合下一步發展需求

以片區為單元編制村莊規劃符合鄉村振興的需求。我們需要從就村莊就鄉鎮談規劃向更大的范圍、更大的片區去開展我們的村莊規劃。

1.  單個編制村莊規劃造成了平均發力

鄉村規劃理論基礎匱乏。鄉村規劃基礎較差。由于長期以來鄉村規劃理論基礎匱乏,再加上經費不足、重視不夠等因素,造成了單個鄉村規劃編制大量簡單照搬城市模式,注重形式、內容空洞,農民看不懂,實用性極差。鄉村自古是自治的,規劃設計更注重具體的點、具體的做法。規劃如果得不到認同和參與,更得不到執行。所以,現有鄉村規劃的確大多沒什么用。

平均發力是鄉村規劃最主要的問題。這些年我們單個的編制村莊規劃,對農村的人居環境、產業布局起到積極的作用,但也造成了鄉村建設平均發力,平均的去建設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帶來了不少的問題。

2.  當前鄉村規劃思路混亂

這幾年鄉村熱,但是也引起了我們鄉村規劃思路很亂,有很多的人非常熱愛鄉村的,都在參與鄉村規劃,有些從農業角度出發的,有些是談鄉村治理的;也有一些同志對鄉村非常喜愛,甚至到了發燒友,他們應該說是非常熱愛鄉村的;也有一些是搞城市規劃搞城鎮規劃的,他們從城市的發展,從城鎮的未來的角度也在思考鄉村;還有一些從事鄉村規劃和設計專業的,他們從村莊布局,從村莊的人居環境開展入手等等這些,包括剛才說的這些建設派……這些不同的思路都表達出大家對鄉村是非常有感情的,從自己不同的角度去入手,很多工作做得非常之細,非常值得我們敬佩欽佩。但是這么多的規劃都分別強調自己的角度,從自己的專業背景去考慮,強調自己的重要性,也一定程度造成了思想混亂,甚至互相是在打架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造成了我們鄉村規劃混亂的思路。

鄉村規劃需要統籌考慮。這也是一個多規合一。城市需要多規合一,鄉村其實個體小面很大,更加復雜,更加需要多規合一,更加需要從多個維度去考慮。由于我們鄉村系統很復雜,需要我們從系統統籌的去考慮。

鄉村是不斷變化的。村莊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一定會永遠存在。鄉村經歷過從原始的聚落到逐步集聚的村莊,到后邊形成了鄉鎮,再集聚到縣城,到逐步城鎮化、工業化之后形成城市群。演變的過程是經歷了幾千年的過程,未來的發展會怎么樣?

未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鄉村本身也會存在逐步的衰減,有一個持續的衰減過程,這導致我們的產業、人居環境、空間結構、社會治理都將隨之發生巨大的變化。那么鄉村的問題不只是鄉村本身的問題,它是跟社會經濟、產業城鎮化的發展變化過程而變化的,單純從某一個方面去看,都容易走偏,所以我們要系統的去看待發展。當然我們的空間格局也要承上啟下,承上是我們社會經濟、產業、文化各個方面的變化,啟下是我們產業布局、治理結構建設重點等等,所以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空間規劃,也不是一個簡單的鄉村規劃。

我把我國的鄉村規劃分為四個階段,改革開放以后,第一個階段主要是查漏補缺、補短板基礎設施,現在是環境整治、提升產業,包括我們農村的農房安全等等這方面的規劃;前些年我們也開展了人居環境的整治,這方面針對以規劃提升產業,植入產業的規劃;現在是第三階段,進入了鄉村振興階段,在這個階段這個背景下去開展我們的鄉村規劃;第四階段是未來鄉村階段,未來鄉村完全城鄉融合了,城鄉一體了,逆城市化出現了,還會有很大的變化。在這四個階段中,過去的農村是有短板的,農村是很窮的,原來的鄉村規劃是針對過去和當下而編制的。無論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莊整治、人居環境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精準扶貧、鄉村旅游、鄉村建設,我認為非常好,也做了大量工作,通過這些年的努力,城鄉差距極大縮小,應該說農村越來越美了,和城市的差距了,越來越小了。

事實上,城鄉二元對立結構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緩解。從2005年新農村建設戰略到2017年確立鄉村振興戰略,國家各部門已經向農村投入了幾百萬億的設施性資產。因為農民無力自主形成資本投資能力,農業無法完成資本積累,只好由政府投資來完成。這就已經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緩解了城鄉二元結構。但我們在原來二元結構體制下形成的全部制度、法律、政策乃至于政策操作的部門都還沒有改。但進入了新的鄉村振興時期,要有新的理念,過去的一些理念現在可能并不適用了,這個可能也不符合新的發展的需求了,甚至可能方向不一定對,甚至是個錯誤的導向,也帶來了我們資源的浪費。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我們還是站在原來的角度下去編制鄉村規劃,那么將對鄉村未來發展是個錯誤的引導。

我們很多地方改善了大量的人居環境,打造了許多的美麗鄉村,甚至每個村都有一些產業,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人照樣會走,這樣的方式從過去看可能是對的,從未來看也可能不一定對,甚至是個錯誤的。現在有些地方還有人居住,可能再過個三五年就會衰減空心,甚至沒人居住了,有些地方可能未來10年也會逐漸消失,我們能不能在發展過程中分類分階段的精準的去規劃好,去安排好,去給予我們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支持,值得我們深思。也有些地方可能未來變成了耕作期間的臨時車間,現在這些北方地區很多地方都是這樣,他們平時冬天都在縣城去居住,到了農忙季節好的季節回到鄉村去居住,這樣的鄉村其實是一個他們在耕種期間的臨時的一個居住點,這種鄉村有必要搞那么好嗎?一些地方做美麗鄉村的打造,未來到底劃不劃算,經不經濟?農民去務工去種田,生活方不方便他們的生活,分散布局的精不精彩,又做了很多的設施,到底有沒有必要?我覺得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資金還是要集聚使用,不能太分散。

對于鄉村的認識,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認識,來自城市的人和長期在鄉村居住的人對鄉村存在不同的看法。人的集聚離不開產業,離不開城鎮化,但并不是有了產業就能集聚。很多地方調研發現,有了產業,人照樣走了,因為有些地方年輕人要找對象,有了孩子希望到城里上學,丈母娘也希望到城里有房子,事實上我們城里人都一樣希望孩子上名校,再大的年齡人還要幫子女看孫子,也需要很好的醫療服務。因此我們不能輕易講讓農民回到鄉村,其實很多農村人不喜歡農村,他們長期在農村里,不喜歡農村這種標簽、基礎設施等等,他們更向往城市,反倒是一些城市里一些有情懷有能力有閑的人更愛農村。我們現在有很多農村發燒友,他們對農村很有感情,但是很遺憾他們不常去農村,沒有真正的了解農村,他們對農村的想象停留在文人畫師的理想里,他們也不了解過去特別解放前農村的設施落后、道路泥濘、經濟凋敝,甚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很不好,爾虞我詐,農村也有很多丑陋的現象。過去的農村并不美,這些發燒友們以為要回到過去的農村就是一種美,實際上這種思考過于浪漫了,其實近些年農村越來越美了,盡管還不是完全理想,但是我相信未來會更美。

在今天我們國家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我們鄉村難以獨善其身,在這種背景下,我們需要重新的思考我們的格局,思考我們的規劃。

3. 以鄉鎮為單元存在一定程度的效力不高、產業的集聚、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

單獨的編制村莊規劃是最不劃算的。一個村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涉及到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產業等多個方面,沒有幾十萬是編不好一個村莊規劃的。地方政府往往沒那么多資金,也沒有必要花這么多錢編制規劃。但同時,往往一個縣有很多地方自然地理環境一樣,社會發展水平一致,經濟文化特征相同,村莊的區別并不大,70%左右的內容是一樣的,個性部分只有30%。所以相同區域的村莊一起來編制規劃,反倒更經濟,針對性也更強。

一個鄉鎮雖然地理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水平是一致的,以鄉鎮為單元編制村莊規劃也比較經濟劃算的,也符合村莊人口日益減少的趨勢。但從產業資源經營組合的活力性、市政基礎設運營的經濟性等角度考慮,未必是最具活力和經濟性的規劃單元。部分鄉鎮過分追求產業發展,最終夭折造成浪費;部分鄉鎮功能求大求全,各種文化教育商業養老設施閑置浪費比比皆是。

(1)鄉鎮產業面臨嚴重挑戰和重新發展

全國的產業已經向大的區域產業集群集聚。縣域經濟產業流失衰敗,面臨巨大的挑戰。八九十年代所形成的村村冒煙、鎮鎮點火的鄉鎮產業面臨生死挑戰,到了必須徹底把鄉鎮企業統一集聚,精準定位,轉型發展的時候了。

有些專家也說鄉鎮的用地很便宜,其實未必,這些產業這些用地盡管很便宜,但是產業所急需要的物流、人工、設備,包括產業鏈的形成,這些所帶來的要求其實算起來并不便宜,向縣域集聚更加合理。

以縣為單位集聚的產業更加高效。河南省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在過去一些年在一些縣里邊都規劃了一個產業集聚區,那么通過一些年試點下來了,大都開展起來了,也選了一些條件比較好的重點鎮,做了一些產業園區,現在發現往往就失敗居多。

廣東肇慶的懷集縣也把全縣的產業集聚到縣里邊一個40平方公里的產業集聚區,把每個鄉鎮里邊又設了每個鄉鎮的園中園,各自去考核自己的成效,效果非常好,因為它統一布局,統一形成自己的產業鏈,值得學習和推廣。

在產業發展之后,鄉鎮去統籌的考慮基礎設施也有很多的問題。

(2)鄉鎮巨大的基礎設施重復建設

我國城鄉建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在鄉鎮大量的重復建設,高標準建設一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一方面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高標準建設和重復建設,所以需要城、鎮、村統籌考慮,一體化設計,減少不足、過高和重復的建設。未來絕大部分人都會到縣城以上的城市去居住。按現有的戶籍人口和鄉村人口規模去開展建設是最大的浪費。呼吁國家和有關部門緊急出臺政策限制減少這些重復浪費。所以,這也是四川省突破區劃,以具有運營關聯性村莊片區為單元編制規劃的意義所在。

4. 以片區為單元編規劃更便于資源整合,符合下一步發展

我們現在以區劃集中編制規劃、統籌安排,更加便于資源整合,每個片區要注重不同。比如城郊融合片區、產業帶片區、文旅片區、農業片區、生態涵養片區要有不同的定位和側重,也有不同的產業和人居環境的一些不同建設搭配的方式。發達的地方應當標準適度超前,生態涵養地區則需要一些生態的辦法去做一些設施投入和人居環境改造。

(1)怎么去解決功能片區劃分:縣域鄉村建設規劃。

單個鄉村是規模小但內容復雜的,但是一定片區內的鄉村又是在相同的自然、社會和經濟發展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相當的共性。以片區為單位推進鄉村建設更經濟、系統、高效,以市縣為單位更利于統一部署,推進實施。通過劃分好片區,準確把握城鄉結構演變新趨勢、產業集聚發展新要求和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積極順應自然地理走向、經濟發展趨向、人口遷移動向和人文情感傾向,按照宜大則大、宜小則小的原則,科學確定片區規模和覆蓋范圍,切實做到順向優化、分類施策,可更好促進鄉村地區聯動化發展。

(2) 從全縣域統籌鄉村規劃

傳統的城鎮鎮村體系規劃不以鄉村地區為主體。縣域鄉村建設規劃是鄉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和上位設計。

不同鄉鎮,不同的先天本底和條件也都需要不一樣的定位和規劃。傳統的城鎮鎮村體系規劃是以縣城為主體,最多考慮到一些鄉鎮,沒有涉及到村莊,也很難把村莊的問題說清楚,所以需要系統的編制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內容貼近建設、方面眾多、深度深,是鄉村建設各個方面的總體規劃和上位設計。一些沒有條件單獨編制村莊規劃的地方,也可以一定程度的用縣與鄉村建設規劃來暫時替代村莊規劃。

主要內容:鄉村振興新格局、產業及項目落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多規合一規劃、鄉村風貌規劃、村莊整治指引。

(3)從全縣域統籌鄉村規劃

張北的實踐

縣城是行政、商業和文化的有機生命體,還將持續發展。要全力做大縣城,打造低門檻生態城郊,承接鄉鎮轉移人口。在河北省張北縣的全縣鄉鎮國土空間規劃中,我們加大全縣鄉鎮向縣城集聚的力度,做大縣城,縮小鄉鎮,構建“大城小鄉”的新格局。全縣有20多個鄉鎮,每個鄉鎮鎮區的戶籍人口有些前幾年是2000人,通過我們在規劃中調研就發現,現在很多鎮的鎮政府所在地只有500人。我們把全縣的鄉鎮劃成四個片區,統一規劃,還在縣城周邊構建了一些低門檻承接了農民進城的一些區域,極大的集聚了整個縣城的發展,那么鄉村更加的生態本領恢復好。通過我們和當地政府共同努力,不斷的推動,現在張北縣城發展越來越好。

恭城的實踐

我們在第二屆全國農村人居環境現場會,在部領導的領導下嘗試了恭城的縣域鄉村建設規劃,主要內容有分區體系、梳理鄉村空間體系、第三空間、鄉村用地規劃、農業產業發展布局、優化項目配置、基礎設施規劃、鄉村風貌規劃、村莊整治指引。

第一次把全縣114個行政村,855個自然村第一次布局在全縣域的圖上。從這些分布來講,我們去研究村莊演變的一個規律,也通過人口、建設、面積密度、人均收入、產業等多個方面進行統一的研究,把全縣劃成三個大的片區,是東西的山地丘陵片區,中部的河谷邊區,并在這個片區又分別劃出了深山片區、淺山片區、城郊片區以及河谷片區6個片區。

通過不同的地理、經濟、文化、生產、生活、生態劃定片區,最后落實到行政區具體去操作實施。當然我們分別通過這種點線面的結合,特別研究了在城市和邊遠鄉村的第三空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從鄉村用地的規劃,從產業的空間布局,到我們重點項目的一些配置,包括基礎設施的一些統籌的方式,到哪里去集中收集,到哪里去處理,到哪里去建設,也對鄉村的風貌進行規劃,把全縣劃成8個不同的片區,分別有針對性的去引導,去讓它更具特色。

通過規劃設計的引導,當地的鄉村建設取得重大的成績。當時在現場會規劃得到時任副總理汪洋同志的高度好評,在會上三次表揚規劃,我們后邊也把經驗在各地進行了推廣。

5. 從省市域層面思考鄉村問題與鄉村規劃

在一個市里邊我們鄉村的格局跟城市的關系,跟我們整體的產業帶交通格局都密不可分,甚至從省域來講,我們還有更大的范圍需要去考慮。像有些地區,整體城鎮發展不是很好,產業相對落后,所以需要站在更大的范圍去定位,研究好我們的鄉村規劃。

比如我在老家湖南湘西,在湖南的西部,本身鄉村的發展思路,需要站在全省的角度考慮怎么跟長株潭地區去統籌考慮,最近剛剛通了高鐵,怎么去對接長株潭的人,乃至更遠的人來這里來休閑康養,農產品怎么布局,村莊怎么去建設,用什么標準,都需要更大的范圍去考慮。

第二部分  鄉村規劃要重點突出城郊鄉村圈、城鄉融合發展帶、景村融合片

鄉村規劃下一步重點在于突出城郊鄉村圈、城鄉融合發展帶、景村融合片。鄉村規劃既需要從面上從片上來進行全部覆蓋,但是也需要有重點突出。未來鄉村振興的重點在哪里呢?

有了片區和單元去考慮去我們的規劃,解決了很多鄉村面上的問題,但是未來鄉村地區會更加集聚,我們需要重點的去發展。我們更集聚的更下一步的鄉村振興的一些重點的片區,需要集中我們的編制力量,集中我們的建設和產業布局去考慮。

鄉村振興并不是所有的村莊都要振興,是鄉村振興,不是村莊振興。隨著城鎮化的大趨勢,很多村莊和城市的發展,還是向大城市去集聚。我們只是在這個背景下,怎么去把剩下的人在一些地方集聚起來,把這些地方振興起來。發展農村產業,也不是村村冒煙、鎮鎮點火,是一些有資源的地方才有發展,有人的地方才能發展,一些交通比較便利的地方,產業才能發展起來。

傳統農耕時代所形成的人均只有一兩畝地,是振興不起來的,是發展不起來的。鄉鎮鄉村的集聚也是一種振興,生態的恢復也是一種振興,田園的流轉和整合,也是一種振興,這些都是我們鄉村振興的目標和方向未來。

未來鄉村總體發展方向是在現有的基礎上集聚,集聚是更高效的,鄉村也就會越來越集聚。分散的成本高,達不到經濟的活躍,集聚產生高效。幾千年的農耕文明,之所以發展不起來,很大程度因為集聚不起來,是因為分散沒有規模,不高效。傳統農業的發展主要考慮生存和安全,很難產生附加值,一畝地也只有幾百塊錢收入,要靠規模才能產生附加值。即使我們緩解了城鄉二元結構,也依然沒有讓農村振興起來,再加上現在“三農問題”轉變為“三老問題”,老人問題越來越嚴重、老房子住的人越來越少、老田沒有肥力。同時現在有些地方調研發現,有些地方一畝地幾千元,有些地方幾百元,平均下來,靠一兩萬,兩三萬農民人均收入,只是小康水平,是無法振興起來的,沒有五六萬以上能振興嗎?那么怎么才能達到這么多呢?那就只能靠人均耕地的提高,達到一百畝到兩百畝。

同時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地區,采取不同的辦法。有些區域會長期發展,如城郊區,要標準適度超前打造。有些會持續活躍增長,但從長遠會慢慢縮減,我們也要投入一定的資金和設施。有些穩定,但長遠會衰減。還有一些衰減的比較厲害,我們要采用更加生態的辦法。我們要走什么樣的路呢?有些專家說要回到農村,回到我們過去的這種田園生活,我們可以積極去探索有沒有第三條路?有沒有這些城鄉融合帶、城郊融合圈呢?但絕對不是分散式的鄉村。我們也不是歐洲的大城小村,但肯定是和城市緊密連接的交通有關聯、人口密集、產業輻射的都市圈地區,這些地方有可能會出現新的形態。比如京津冀的腹地里、長三角、珠三角的產業帶中,乃至西部大理州海西的鄉村群。

在實踐和研究中發現,很多地區應該把一些長期會發展的鄉村,集中連片統一打造起來,形成一個集中連片帶,產生綜合作用。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在城市周邊的城郊鄉村圈、城鄉融合發展帶、景村融合片會長期發展,要集中起來研究,統一規劃,重點發展,鄉村未來重點會在那里集聚。

1.  鄉村未來集聚的重點

鄉村振興要找準聚焦點,基于對城鎮化的預判和城鄉融合,展望未來,鄉村將在城鎮和產業帶郊區、交通便利、產業發達、文旅資源豐富的、傳統特色突出的地方集聚和重構。找準鄉村振興的聚焦點,運用集中超前的思路圍繞著城鎮(產業帶)鄉村圈,城鄉融合帶,村景融合片,作為鄉村振興聚集點進行重點打造。

集中連片重點打造。因為規模效應問題,一個孤立的村子無法滿足城里人多樣化需求,因此得出結論,這類村莊也需要連片打造。通過空間連片發展、重構村落、自然風景、民族風情要素、植入現代旅游、休閑項目、讓鄉村有自我造血機制。精心策劃鄉村發展模式,各村莊進行差異化打造,功能、風貌、產業等重新定位。重構變異創新塑造魅力,在原來基礎上進行重新的改造重構,讓它更具有可看性規模性。

2. 適度超前規劃城郊鄉村圈

(1)規劃城郊鄉村圈

根據城市能級,往往會形成數公里至十幾公里厚度的城郊鄉村圈,這些村空間鄰近、交通便捷、環境舒適,與城市形成互補的關系。一些城市務工人員在此長期居住,一些城里人周末會到這里休閑,也有一些城鎮配套產業也植入在這里,形成了鄉村和城市互相融合的區域,未來這里也會長期發展存在。

鄉村振興的重點在于城鄉融合,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城郊鄉村圈會是未來鄉村發展的一個重點。不能因為我們是搞鄉村的,就片面看重鄉村。城鄉就像頭和腳一樣,頭疼可能要醫腳、腳疼可能要醫頭,頭和腳是分不開的。我們必須集聚,縣城也是鄉村的一部分,農民是最不想喜歡農村,最不希望留在農村,要為農民提供進城的可能。縣城不僅僅是小縣城,更是大縣城,包括了縣城周邊,規劃一些承接農村富裕勞動力進城的承載地,增強縣城綜合服務和承載農民就業居住能力。

目前,很多地方年輕勞動力和孩子已經大都離開農村,農村里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少量的婦女,農村僅剩下的農活一方面不足以滿足他們的就業需求,另一方面農忙之時剩余的勞動力不足以支撐。未來需要給他們提供進城可能的同時,提供適當零散的就業機會。在城邊打造低門檻社區,可以一方面為農民提供進城后的城市服務,另一方面這樣的成本也不是很高,還能吸收就業。

河北張家口張北縣在城郊打造了一個萬人社區,把農村的閑散勞動力集聚起來,比如一些摘蔬菜,挖土豆等等,特別是一些農忙季節的時候,需要這些輕勞動力,能夠很高效的來召集勞動力。原來散布在村莊里面找很困難,成本很高,如果一些縣城都在周邊設置兩三個這樣的社區,可能是一個更有利于集聚的方式。

(2)高標準超前打造城郊鄉村圈

城郊鄉村圈需要高標準超前打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與城市無差別化。鄉村房屋精美,花園式生態環境,既能享受郊野鄉村生活的樂趣,又能承接城市文明。規劃中注重提供產業植入空間,引導風貌建設,跟城市風貌的協調;人居環境建設標準向城市看齊;功能融入城市,解決城市的部分服務職能。

宜都城郊鄉村圈:我們在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的鄉村振興規劃中,提出了城郊鄉村圈,在規劃中發現宜都市存在著自己的“胡煥庸線”,沿著一個高速公路和長江相夾的4公里地帶,現在的全市已經有70%的人居住在城鎮和鄉村帶里面。西部地區往往是一些丘陵和山區,西部地區的一些村莊有村沒有莊,都是一些居住的散戶,三五戶一組,大量的浪費了一些道路設施基礎設施,所以需要集聚。未來規劃我們按照90%人的標準集聚在這條帶上,同時在帶里邊我們標準適度超前的打造了紅高片區、陸城片區和枝城片區三大城郊鄉村圈。

3. 鼓勵吸納向城鄉融合發展帶集聚

在縣域中往往存在沿著公路、河流會形成鄉村帶,這些鄉村帶很有活力,會長期存在,我們要圍繞構建連接縣城到鄉村的城鄉融合發展帶,構建城鄉融合發展帶。結合交通干道,把縣城、主要鄉鎮和一些有資源的村莊,通過發展廊道連接起來,重點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帶,吸納帶動周邊的鄉村發展,向這里集聚。

放開片區的核心村建設要求,給與適當空間,允許其他地區想建房的農民帶著宅基地遷入,使得城鄉融合發展帶成為長期存在鄉村地區。

打造成片免費農林景觀帶吸引城市人。把一些山川、河流、古村、民俗風情巧妙的串聯起來;大規模成片栽種不同季節不同類別的果樹和花卉,做到每月有不同的水果和花,提升大地景觀,打造農林景觀帶;免費吸引城市的人來采摘和休閑,帶來流量和人群,帶來了大量的餐飲和住宿流量的增長;當達到一定量之后,我們的優質農產品相當于直銷了,也能帶來我們農村的固定資產農房的升值。同時我們這些地區還可以植入一些微型的田園商業綜合區以及鄉村集市,服務鄉村服務都市里來的人。

我們在河南省焦作的修武縣新型城鎮化規劃里,也提出了景城鄉融合帶。修武縣北部有一個云臺山是個著名的5A景區,縣城的建設基本停留在80年代縣城的建設水平,如何去把城鄉結合在一起?我們在中間構建了一條20公里長、數公里寬的一個景城鄉融合帶,通過一些農林景觀的打造,通過一些免費的政策,把一年幾百萬來云臺山的人逐步的導向我們縣城,把城景融合起來,也帶動了鄉村的發展,周邊的山區的鄉村向這些地方去集聚發展。

4. 精準特色打造景村融合片

有很多的村莊和景區是融為一體,互為圖底,這些村莊自然景觀和人文旅游景點非常豐富,可以依托景區發展,既是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景區提供了很好的旅游承載地。未來這些村莊也將長期的存在和發展,要特色高標準的打造,達到村景融合的這么一個效果。

江西婺源:景村融合片

江西婺源應該說是一個景村融合的一個非常好的案例。大家都知道婺源是中國最美的鄉村,在油菜花里邊有江南,梯田花海,徽韻很濃,通過了精心的策劃,通過免費引人休閑常來,很多策略,讓長三角和周邊城市的人在這里免費田園、免費釣魚、免費采摘、免費麻將,便宜吃住,特色餐飲、舉辦廚師比賽、田園街市交通便捷、村莊的民宿等,帶來了婺源整體的發展。每年的旅游收入將近300個億,也把鄉村帶活了,帶美了,農民帶富了。

第三部分  未來的鄉村會怎么樣?

未來鄉村到底是什么樣?鄉村的格局又會是什么情況?鄉村需要展望未來,未來鄉村的科學預測會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科學的布局,精準的布置我們的設施和產業。

鄉村的規劃,過去是在補短板,現在是搞產業,未來我們要把握發展趨勢。發展到現階段,規劃要講未來,城鎮化率都已經發生巨變,未來的鄉村產業會怎么樣?人會去哪里?未來怎么治理等等都會發生變化。如果我們要展望未來,那我們鄉村的未來是什么?

從改革開放至今,已經經歷了8-10個輪次的建設,應該說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們沒有一個長遠目標,造成重復建設。我們規劃要適度超前謀劃我們的未來,試想一下我們在過去三十年前,敢想今天嗎?深圳的規劃每次最大膽的預測,事實證明都是最保守的,因此我們鄉村必須要有超前謀劃。

1.  中國鄉村未來會怎么樣?

(1)發達國家的鄉村格局給我們提供了經驗

西方發達國家走在了前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自工業革命之后,加上海外移民,西方城市就迎來了快速城市化,農村很多地方出現凋敝,現在我們看到的都是剩下的鄉村,在幾十年前,至少在二戰之前,歐洲的城鄉格局已定。歐洲城鎮化率比較高,比如德國,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完成城鎮化。戰后的歐洲農村地區幾乎已經沒有什么人了,在近幾十年發展中,也沒有大范圍的逆城市化出現,在遠離城市的地方很難找到村莊,從高速邊看,大部分地區只剩下散戶或者農莊。那么這種模型,國外大量的小型農場,戶均幾百畝以上土地,帶來農村比較發展。事實上,我們東北地區也是人均在幾十畝土地以上,農民應該說是小農場主是比較富裕的。

再看看東亞模式,日本和我們國家很相似,都是農耕底蘊很深的國家,他們的城鎮化率很高,已經高達93%了,他們的村莊也都消亡了。日本全國30%的人集聚在東京,50%的人都集中在東京和大阪的都市圈。北海道地區有大量肥沃的農田,機械化程度高,但是很難找到傳統意義上的村莊,都是一些散戶組成的;村里面的人也都是在70歲以上,他們真正能干多少活呢?其實都是機械化農業,這也并不影響日本的農業發展,這些模式是我們可以選擇的路徑,也可能是我們未來的鄉村的景象。

(2) 我國城鎮化已經到了拐點

我們國家的城鎮化率實際已經接近70%了,目前公布的是63.89%,由于七普統計的時間都是在疫情期間,農民都返鄉在家,數據統計城鎮化在城市比較少,比較偏低,根據全國各地的調研和抽樣調查了,特別是這次打疫苗的數是非常準的,實際情況看大量鎮區的空心率一般在50%,鄉村人口大部分只剩下30%了,真實的城鎮化率已經接近70%,城鎮化已經達到了拐點,我近幾年有系統的把東北西北、華北華南,東部地區、西部地區都走了一遍,去了大量的鄉村,看到真實的情況大概是如此。 

85%才是城鎮化的平衡點。學界普遍把80%作為我國城鎮化的平衡點。但是根據實際情況預測,包括這幾年的增長速度,同時參考日本城鎮化率93%的發展模式,我們判斷至少85%才是我國城鎮化的平衡點,逆城市化也只會在大城市郊區山清水秀之地出現,并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村莊。

(3) 城鎮化進入穩定階段

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后,未來的格局也越來越清楚了,現在近70%的城鎮化率,未來的變動幅度沒有前幾年那么大了,城鄉的空間格局劇烈變化將進入收官階段。

(4)鄉村結構將隨著人口的變化發生巨大的調整

中國的快速城鎮化即將塵埃落定,鄉村結構將隨著人口的變化發生巨大的調整。城鄉發生實質性巨變。農民工引發的城鎮化早已消失,現階段城鎮化主要體現城鎮內的人口分布調整,如何在這個過程獲取競爭優勢?城鎮化高質量化導致縣城、鎮的萎縮,縣城和鎮將劇烈分化。

鎮鄉萎縮,大量鄉村瀕臨解體。大量的小城鎮萎縮,面臨衰敗和空心。村莊凋敝,50%瀕臨解體和死亡,有些村干部都湊不齊,城鎮化已經發生了巨變。

2. 未來的鄉村將如何分布

未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更高更現代化水平,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將會大幅縮小,而由于城鄉關系格局、人在城鄉之間的流動是由收入差距決定的,收入決定人的空間分布,人選擇空間移動時也往往是綜合考慮凈收入差距達一定經驗值增長幅度才會行動,例如農民工進城是因為收入提高大致一倍以上引發的。因此未來隨著人的流動,一定會形成一個根據未來城鄉收入差距不過大的這一條件為基礎的空間布局(規劃的約束條件)。因此,考慮平衡城鄉收入差距,城鄉空間關系勢必需要重構,未來的鄉村會隨著城鎮化的趨勢發展,傳統村莊布局將發生巨變。

我們判斷甚至90%的村莊都將面臨解體和消亡。當然解體和消亡并不代表農村沒人住,可能是散戶。一些鄉鎮也隨著產業的分布來決定它的大小,將來一些純農業產業以外的沒有其他收入的地區,將會嚴重的萎縮,鄉鎮只有1000~2000人,很多鄉村會出現散戶和一些家庭農場,未來鄉村就要加強縣城城郊鄉村圈和鄉村旅居區去集聚,更新一些結構去集聚。

(1)城郊融合圈

未來在城郊的鄉村將進一步與城市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城郊融合圈。這些地區的鄉村將長久存在,是城鄉人民都喜愛的理想居住空間。所以我們要超前布局,保護好這些地方的生態、景觀、文化和風情,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城郊融合圈里打造未來鄉村。最近我們正在宜昌猇亭區打造未來鄉村,按照未來三五十年之后的一些預測和憧憬去打造。

(2) 鄉村旅居區

未來,一些鄉村變成滿足城市人生活需要的領域,大家都向往到郊區到鄉村去生活居住,比如不斷提高的觀光、休閑、康養、文創等城里人的需求將由農村來提供,這些需求通常帶來較高經濟附加值,從而維持這類鄉村聚落形態,特別是一些大城市圈周圍的山清水秀之地未來會產生很多新的旅居新區,這些旅居新區是新經濟下的產業新區,對縣域經濟會起到巨大的推動。

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形成了一個康養旅居區,巴馬山清水秀,特別水有某種神秘的礦物質,對人的健康和長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現在巴馬已經打造成了“世界長壽之鄉,中國人瑞圣地”,全國有十幾萬人到這里長期的居住和生活,也給當地的鄉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3)分散的農莊

將來很多鄉村分布形態就是農莊的散布點,農業合作社是服務小農的一個最佳的載體,從全球農業發展的歷史,亦或是國內各類農業發展模式的觀察,現階段農業合作社進入了最好的一個發展階段。

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進入現代化水平。城郊一些鄉村會出現很多散戶和農場,像我們今天看到的歐洲一樣。一些老村、旅游村也會少量人口。未來收入主要依靠農業生產,沒有其他收入的地區,如純農業地區,不能夠支撐較多人口居民點的長久存在,未來只會根據戶均農業收入水平,留下少量農莊散布點,未來打造精美村居。

3. 未來的鄉村:產業、建筑、基礎設施、生態等將發生什么變化?

再過三十年五十年,我們民族偉大復興,我們經濟產業發達,建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交通以軌道交通為主,產業機械化智慧化,甚至機器人耕種,居住環境一定是美的生態的,建筑一定是自動智慧的、低碳零碳的、生態浪漫的,是非常精細的。我們的居住生活方式可能是逐群而居,可能是散居,我們也可能是逆城市化回到農村去,也會做一些農業,那他們的農業一定是滿足精神需求的、自給自足的農業,而不是售賣為主的。所以我們的未來充滿想象。

“未來鄉村”是立足鄉村資源特色、地域稟賦、產業優勢和人文特征等元素,打造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產業突出、環境優美、服務便捷、智慧互聯、整體智治、共同富裕的,引領鄉村發展方向的生態、生產、生活共同體。

未來鄉村也是理想生活的詩意棲居。中國每個人都有鄉村情節,大家都向往那種“食材自己種,好酒自己釀,炊具自己編”的美妙鄉村生活。我們希望未來的生活在物質滿足了的情況下,還可以像詩意一樣棲居。向世界展示一個既富有獨特的傳統文化內涵,又不斷向現代化前行,豐富多彩、詩意棲居的鄉村未來生活。

衢州作為浙江甚至全國率先啟動“未來鄉村”建設試點工作的地區,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龍游縣溪口未來社區作為當地“未來鄉村”的試點,圍繞“四化”,探尋“未來社區”怎樣從理想落地。

在鄉村振興開局之年,鄉村的發展將進入完全嶄新的階段,鄉村的空間格局也將發生全新的調整和轉變,鄉村的規劃也將跨入全新階段,將面臨新境界,打開新格局。時代賦予我們重大歷史使命,我們應共同踐行:探索鄉村建設新思路,攜手并肩打造更加美麗富饒、詩意棲居、閑適愜意、宛若仙境的美麗鄉村!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住房城鄉建設部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專家委會委員、社區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科學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級規劃師;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建設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婷婷久久夜夜亚洲最大 | 日本免费在线看AⅤ视频 | 日本码在线AⅤ片 | 在线观看免费播放AV片 | 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 | 亚洲国产资源动态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