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山東省臨沭縣的歷史回聲
在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里其實不存在所謂“階級意識”。因為“中國農村的居民是按照群落和親族關系(如宗族成員、鄰居和村落),而不是按被剝削階級和剝削階級來看待他們自己的”。[1]不存在“階級意識”也就無所謂“階級話語”。“階級話語”是在中共改造鄉村社會的過程中出現的,是從外部嵌入到鄉村社會中的,這一過程始于中共在廣大鄉村社會推行的“土改”。
一、山東省臨沭縣的土改過程
臨沭縣的“減租減息”(簡稱“雙減”)始于1941年。1942年4月劉少奇到中共山東分局檢查指導工作,對“雙減”作了具體指示。1942年5月山東分局作出“關于減租減息,改善雇工待遇,開展群眾運動的決議”,臨沭縣是“雙減”實施中心縣。隨后“雙減”工作隊分赴大興、蛟龍兩區開展工作,推行“二五”減租(將佃農的租額減少25%),很快在全縣形成高潮。據1943年7月的統計,全縣雇工1,871人通過減租得到糧食358萬斤。在減租過程中同時對農村的高利貸實行減息,當時規定借貸計息不得高于15%。1946年7月,臨沭縣委根據中共中央“五四”指示精神,組織工作隊在岌山區朱村等地搞土改試點;然后在全縣范圍內發起沒收地主、富農土地分配給貧苦農民的運動。是年11月底,全縣共沒收地主、富農土地5萬余畝,18萬貧農分得了土地。時值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濱海區前夕,土改工作的時間緊,故不夠徹底。1947年1月開始在全縣進行土改復查,后因國民黨軍隊進犯暫時中斷。1947年7月,中共中央華東局發布關于山東土改復查新指示,臨沭縣委隨即在夏莊區小河崖召開縣、區、鄉干部會議,重新布置土改復查工作。會議指出,土改中犯了富農路線錯誤,決定大膽放手發動群眾,以貧雇農為主,團結中農,政府授權給農會,摧毀封建勢力。會后全縣土改復查掀起新的高潮。在這次復查中出現了亂打、亂殺和侵犯中農利益等問題。通過土改和復查,全縣554個村莊共沒收地主富農土地38萬余畝,沒收浮財折款186億余元(北海幣)。1948年,臨沭縣全境解放后,縣委、縣政府在沂東等新解放區推行土改政策,沒收地主、富農耕地15,114畝、非耕地1,805畝;同時在老區結束土改復查工作,并進一步解決土改復查中的“左”的偏差。1951年春,臨沭縣全縣土改及土改復查全部結束。[2]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在中國的土改研究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很多研究將土改與社會變遷聯系起來。如黃宗智曾指出,“最終把革命和造反與王朝更迭區分開來的,并不是從一個國家機器向另一個國家機器的過渡,而是大范圍的社會結構變遷。”[3]還有人認為,“抗戰結束后到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在中國‘國家政權建設’及鄉村社會變遷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家權力的擴張、國家與鄉村社會關系的重塑、各種動員和治理技術的發明,都主要在這一運動中完成”。[4]
筆者根據對臨沭縣“減租減息”和土改運動過程的調查,認為當時這一運動貫穿于建設臨沭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全過程,是中共整合社會、建立新的社會秩序,乃至贏得戰爭的“總抓手”。中共只有有效地動員農民,使農民參與到土改和新社會秩序的建立以及支前參戰中,才能最終贏得國內戰爭,奪取全國政權。當時中共所面對的是有著幾千年小農經濟傳統的鄉村社會,如何去動員這些處在傳統鄉村社會中的小農,是擺在中共面前的一道難題?!耙粋€外來的政治力量如何把農民動員起來,使其成為社會變革的積極參與者,這是近代中國政治舞臺上任何力圖有所作為的政治力量面臨的一個最具挑戰性的問題”。[5]在這個過程中,中共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關鍵環節──土地。土地作為農村中最主要的生產資料,不僅關系到廣大貧苦農民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作為傳統鄉村社會統治者的地主的既得利益;不僅關系到生產關系的變革,而且關系到整個農村社會秩序的重構。因此,解決土地問題成為動員民眾、解決社會變遷諸問題的關鍵。但是,不能簡單地以為,解決了土地問題就自然地動員起了農民。比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更重要的,是改造農民的思想觀念。
二、“訴苦”──被規訓的農民私憤傾訴
中共動員農民的過程本身就伴隨著對農民的思想改造。這一改造非但不亞于對鄉村經濟關系、政治關系、鄉村社會結構組織方面的改造,而且比后者有更大的韌性,因此這一改造過程也更艱難,一旦定型下來也更難改變。這一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改造人、改造人的觀念的過程;通過改造人、改造人的觀念、乃至改造人性的方式,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其最有力的武器便是話語?!昂苋菀渍业绞聦崄碜C明這一論點:輿論萬能,所有其他形式的權力都導源于它。一種信仰最初決沒有某種受它支配的力量,產生廣泛輿論的最初步驟只能借助于說服”。[6]要說服農民就必須具備一套符合改造農民需要的話語。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在中國的鄉村社會里,一種全新的話語──“階級話語”──登場了。
“階級話語”對廣大的中國傳統鄉村社會來講是一種外來話語,很難直接被廣大農民所接受。因此,必須找到一種方式使“階級話語”能為廣大農民所接受。中共注意到中國廣大農民普遍貧困的現實,并以此為突破口。農民貧困,生活很苦,而地主、富農的生活則相對好得多,這種現實與農民自古以來就有的“均貧富”的平均主義理想形成尖銳的對立,必然導致廣大貧苦農民對現實的不滿。常言道“一家富貴百家怨”,這無疑是一種可以利用的潛藏在農民內心的革命動機。要找到一種方式使農民的這種不滿釋放出來,于是“訴苦”便應運而生。
郭于華、孫立平在“訴苦:一種農民國家觀念的形成機制”一文中認為,“訴苦”是中國革命中重塑普通民眾國家觀念的一種重要機制,其作用在于運用訴苦運動中形成和創造的種種“技術”將農民日常生活中的苦難提取出來與國家、社會話語相聯系,通過“歸因”建立舊國家的消極形象,通過翻身意識建立新國家的積極形象。筆者以為,“訴苦”這種政治教育手段實際上有兩類,一是“土改”中的“訴苦”,另一是“社會主義教育”中的“訴苦”。筆者將前者稱為“土改訴苦”,將后者稱為“回憶訴苦”?!盎貞浽V苦”的主要目是要農民“認識舊社會的苦、新社會的甜”,從而建立舊中國的消極形象,樹立新中國的積極形象。郭于華、孫立平的觀點對“回憶訴苦”是適用的。然而,“土改訴苦”是中共整合農民的一種手段,其目的是在喚起農民苦感的同時也燃起農民對地主的仇恨和斗爭地主的勇氣,然后通過階級教育將這種仇恨引向整個地主階級、封建勢力,再通過形勢教育將這種仇恨引向蔣介石、國民黨、中央軍,從而成功地將農民整合到中共的“對敵斗爭”中來。后來在“抗美援朝”期間又實行了“訴苦”運動,目的也很明確,就是將激起的農民仇恨引向“美帝國主義”。
筆者所調查的臨沭地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當時,戰爭的空氣始終籠罩在該地區,誰贏得了戰爭,誰就取得了政權。因此,中共發動的土改也與戰爭密切結合在一起,這是本文將土改與動員參軍、“支前”放在一起討論的原因。筆者以為,在臨沭縣的土改中,原初形態的農民“土改訴苦”更多的時候應被稱為“訴憤”,是農民私憤的一種傾訴。因為原初形態的農民“土改訴苦”往往指向特定的對象,而且很多事件都很零碎,都是農民與地主的私人恩怨。據參加過當時土改的人回憶,那時農民們說,“大肚子(地主)有的時候真不是東西,干了大半年,因為摔了個缸,該給20塊(銀元)的,才給15塊。那也是啞巴吃黃連,老百姓有什么法,只能干瞪眼。但心里是恨的慌”。[7]“大戶(地主)仗著家族大,弟兄多,和老百姓鬧起仗來,吃虧的還是老百姓。那年我們村里李XX和村里的孫大戶拌了句嘴,打了起來。被孫大戶家一個好打,可打慘了。那他可不(李XX)一輩子記著仇呀!”[8]
這種私人恩怨大體上有兩種。其一,地主在與農民的經濟交往中實行雙重標準。當經濟交往對自己有利時就堅持契約精神,如讓佃戶交地租;當經濟交往對自己不利時,就違背契約精神,如找借口苛扣長、短工的工錢。其二,地主在處理與農民的糾紛時經常使用非法暴力,也就是農民們常說的“隨便打人”等。農民對第二種矛盾的憤恨最大。而中共正是抓住了這一點,讓農民起來“訴憤”,也迎合了農民“泄憤”的強烈愿望,從而獲得了廣泛的響應。但是,并非所有農民的“訴苦”都符合中共的要求。“農民對自己的感知更多地來自于身體,而不是經過反思的思想,更不是一個可以述說或者需要述說的東西”。[9]也就是說,農民的苦處于一種難以被提取出來的彌散狀態,而不象那些經過反思的想法那樣被儲存在記憶的某個固定的位置,可隨時被順利地提取出來。因此,中共必須對農民的“訴苦”進行規訓,每次“訴苦”大會召開之前都要召開預備會,篩選“訴苦”的素材,凡不能激起農民對地主仇恨的素材均被篩選下來。
從一些文件及口述資料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共對“土改訴苦”規訓的痕跡:
一個土改工作組的文件記載如下:
一、掌握“訴苦”教育。動員之后,先進行小組訴苦,培養典型,再轉入大會訴苦。主要是叫群眾明確了解地主封建勢力是窮人的死對頭,只有打倒地主,窮人才能翻身。二、訴苦后,雇貧小組回去討論如何出苦、報仇。主要是搞些對象,明確階級敵人?!按笕耸堑刂?,小孩也是地主,是吃咱的飯長大的?!盵10]
接受訪談的農民的回憶是:“土改時候的訴苦,都是八路軍的工作隊安排好的”;“事先要開會,讓大家先演練一遍,有的訴的實在不象個樣(不符合激發對地主仇恨的標準),就直接給弄下去了,不讓他(她)訴了。不合格?!盵11]
訴苦的目的并不是要收集地主的證據,而是在工作隊已經掌握的事實依據的前提下,有目的地引導農民去訴苦。在訴苦斗爭會上,訴苦的作用是表演性的。工作隊不僅要發掘村莊里的“苦主”,而且還要尋找善于把“苦”說得催人淚下、能煽動起窮人對地主仇恨的人才,并在訴苦過程中培養他們的敘事技巧。在訴苦的現場,訴苦結束后隨之而來的便是“喊口號”,以煽動現場的氛圍。
當地一個黨支部當年的工作總結有如下記載:
發動群眾:“咱是怎樣窮的?有意見咱敢提嗎?你對曹莊的地主哪家最恨?”
“人家婆婆媽媽的,怎么好意思斗?她也不是善主,怕斗不好”。
反駁“婆婆媽媽?忘了過去她罵人了嗎?不給飯吃,你這是‘抱粗腿’”。
“馬柱子、皮鞭子不講情面,非削弱這老封建不可”。
經動員后,到會群眾1,000多人。為影響其他村,通知外派的代表參加。深刻動員教育,集中進行了階級教育,提出翻身的時候到了。貼出標語,造聲勢。
黨員的活動:鼓動群眾情緒,帶頭發言。徐樹芬在天冷大家情緒低落時大喊“咱能撐住領導窮爺們翻身吧?”眾人答“能”。
動員婦女發言,識字班婦女吳一新的發言影響了四、五個婦女發言。[12]
“苦”的本身不是“階級話語”的權力效果,但“苦”的公開集體表述構成了“階級話語”權力的支點。臨沭縣的“土改訴苦”從一開始就是被操縱的?!叭绻捳Z的首要目的是傳遞有關外在指涉物(referent)的信息,那么評定話語的標準就應該是精確的術語和事實價值(提供信息的清晰有效性);如果話語是用來表達說話者的情緒狀態,或者用以激發聽話者的態度,或者引起聽話者某種特定的行為,那么檢測話語的標準就不能死扣住它的精確性和事實價值,而應該看它的表演力(performativeforce),這是一種純粹的實用考慮”。[13]
“土改訴苦”中使用的話語顯然屬于后一種,其目的主要是激發聽眾的態度和行為;因此它從一開始就是被規訓的,通過演練,突出那些最能調動人們對窮苦人的同情心、又最能激起對地主富農的仇恨的因素,同時不斷地刪節那些與土改目標無關的因素,從而使“土改訴苦”達到最理想的效果。當然這種操縱并非完全按照操縱者的意圖進行,操縱者也必須順應被操縱者的某些要求。
例如,當時的文件提到:
剛開展的新地區我們講話許多名詞群眾不懂,又加上干部不是當地人,方言不通,群眾也不易接受,群眾發動效果不理想。我們應當怎樣克服?
一、以當地群眾話語向群眾宣講:“組織起來”──“扣扣手”;“勞苦群眾”──“窮兄弟”、“爺們”;“佃戶”──“客戶”、“客家子”。
二、以當地事實向群眾解釋。
三、提出問題由群眾自己討論,經過群眾討論他們接受快,也容易啟發。[14]
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中共要求干部用地方方言、群眾性話語發動群眾,體現了“國家”(代表中共)與“鄉村社會”間的互動關系。也就是說,鄉村社會并非是完全被動地接受改造;它也在按照自身的發展邏輯,對國家的改造有限地回應。當然在整個過程中,鄉村社會還是處于劣勢的。
當這種被規訓的“訴苦”達到預期效果后,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翻身”。
三、“翻身”──“階級話語”嵌入鄉村社會的標志
在土改過程中農民話語里講得最多的就是“翻身”。從字面上來分析,翻身的“翻”字與造反的“反”字是諧音,迎合了農民打破舊的鄉村統治秩序的潛意識。翻身本身就蘊涵了對立的雙方斗爭的意思,如果不存在對立也就無所謂“翻”。這種隱含的“對立”、“斗爭”,其實就是后來中共在階級教育中向農民灌輸的“階級對立”、“階級斗爭”。因此,隨著翻身的進行以及“翻身”這一詞匯在農民話語中的廣泛運用,“階級話語”也就被正式嵌入了鄉村社會。
1.“刨窮根”──中共對農民的階級教育
在“訴苦”中,如何將農民針對具體對象的私憤宣泄引導到階級意識上去,是中共動員民眾的關鍵一環。李康認為:“痛苦的個體如何感知集體的被剝奪?還要把自身痛苦視作集體被剝奪的一部分?如何把這種被剝奪轉變為普遍的革命推動力,導向改變處境的集體行動?……而使人們意識到冤情、找到歸咎處和改變處境的道路,這正是革命動員的過程?!盵15]“訴苦”將農民的情緒激發起來后并不能馬上就完成“翻身”,因為農民的固有觀念(如天命思想等)和顧慮(如怕“變天”)還未被革除。首先要對農民進行階級教育。階級教育的方式不能采用宣講教科書式的說教,必須針對農民的固有觀念和顧慮對癥下藥。
在臨沭縣的土改過程中,首先是進行“誰養活誰”的討論,用以革除農民的天命思想。例如,當時一些農民認為,“地主為啥富?老百姓為啥窮?其實人家地主富是因為會過(節約),有點兒余錢人家地主就治地(買地)了,窮人有點兒余錢不是吃了喝了,就是耍錢輸掉了。如果碰上家里人得了病,還得賣地治病。代代這樣下來,地主就富了,老百姓就窮了”。[16]
在濱海地委當時的土改工作總結中則有如下記載:
群眾的落后思想:“窮是命不好,祖上沒積德”;“家里人多,吃窮了”;“分家分窮了”;“給土匪搶窮了”;“賭博賭窮了”;“死人送殯送窮了”;“嫁閨女嫁窮了”。
窮根:一、命;二、自己;三、鬼子漢奸、土匪。
經教育認識到:“是叫地主剝削去了”;“窮了幾輩子就是不知道怎么窮的,現在明白了”;從“靠著大樹沒柴燒”到“刨倒大樹有柴燒”。提高了群眾的階級覺悟,激發了對地主的階級仇恨。
政策策略教育:弄清“誰是弟兄朋友,誰是敵人”;“地怎樣才能回家”;“從誰手里回?”
從“莊里的人靠什么吃飯”入手進行討論,使群眾從勞動、不勞動與剝削的關系上劃分階級矛盾,弄清誰是窮爺們、自家人。誰是專靠剝削的人(并結合具體對象)。
結論:“貧農、中農是弟兄,富農是朋友,但還有毛病,好比長了尾巴,地主是敵人?!?
并從計算本村各階級的數量中教育群眾,使群眾認識到,貧、中農要團結。
“貧農骨頭中農肉,富農割了尾巴交朋友”。[17]
由此可見,中共如何用“階級話語”扭轉農民的“天命”及“地主靠勞動和節約致富”的觀念,激發起農民對地主的仇恨,鼓動農民復仇。
其次是組織“算帳”對比,使農民認清地主的“剝削”,從而激發起農民的“翻身”欲望。上引文件提到:
從老根上弄清“勞動創造世界”,這是打開群眾階級覺悟的關鍵。
座談討論:“天下什么東西最值錢?”“靠什么吃飯?”啟發群眾展開新舊思想斗爭。
群眾的落后思想:打魚的說網最值錢;推小車的說兩條腿最值錢;種菜的說菜園最值錢;一般都說金子最值錢。
使群眾認識到:“力氣最值錢”;“窮人沒有本,力氣便是錢”;“力氣就是財,使了還再來”;“天下是勞動創造的,勞動人民應該是主人?!?
認清:地也是勞動創造的,窮人開了荒,讓地主霸占去了。
過去是“窮人開、窮人種、富人有飯吃”;現在是“窮人開、窮人種、窮人有飯吃”;今天“土地回家、人也高興、地也高興”。
經教育后,群眾得出了完整的深刻的結論:
“要靠地、靠勞動、靠共產黨、毛主席、靠團結斗爭”;“地是根、人是本,毛主席領導老百姓,團結斗爭是辦法”。
“天下什么東西都是下力氣創出來的,被地主大肚子剝削去了?!?
提高了群眾的階級覺悟,認識到了要回耕地的合理正義,激發起了對地主的階級仇恨。
運用典型訴苦與算細帳的方法,使群眾認識到剝削的本質。
臨沭各區、村普遍組織了階級教育,很猛烈地提高了群眾的階級覺悟。
“算出了地主的骨頭、肉都是咱窮人的?!薄案F是窮在地主身上。”“地主是藕,窮人是仔泥。藕靠泥養著,養的又白又胖,而且長青枝嫩芽,開花,出頭露面。窮人是根本,以前看不見?!盵18]
通過對以上“刨窮根”話語的分析,可以看出,“刨窮根”是向農民進行階級觀念灌輸過程的關鍵。此前,農民普遍地將“窮”的根源歸于“命”,直接后果是消極地服從;還有的歸于運氣不好(如得病、賭博、土匪等),這樣就會把“窮”當作偶然的事情而力圖逃避。通過“刨窮根”這樣的階級教育,用階級框架取代了農民固有的“天命”觀念。通過“誰養活誰”的討論,將“窮”的根源歸于某個地主乃至整個地主階級的身上,從而使農民實現了從怨“命”不好的消極狀態逐步過渡到怨恨某個地主,再到怨恨整個地主階級的積極狀態。通過“算帳對比”,使被租稅關系和其他手段隱藏下的經濟剝削具體化、公開化,使“一直蒙在鼓里”的農民知道了,為什么一年到頭地勞作還是窮,地主不勞作卻享清福的“秘密”;并認識到以前認為合理的租稅對自己是多么的不公平,把地主的經濟剝削和道德敗壞聯系起來,從而激發農民“奪回”被地主占有的土地和財產的勇氣,“翻身”也就有了廣泛的合法性基礎。
2.“斗地主(富農)”──“階級話語”的實踐
“土改訴苦”激發起農民對地主的仇恨和翻身斗爭的勇氣,又經過“刨窮根”將農民對個別地主的仇恨引向整個地主階級;按照這一邏輯向下推演,“復仇”也就成了自然的事?!皬统稹弊钪苯拥男袆又槐闶恰岸返刂鳎ǜ晦r)”。在“翻身”過程中,“斗地主(富農)”實際上是鄉村社會階級斗爭的一個場景,隱藏在這一階級斗爭背后的是“階級話語”的暴力實踐?!岸返刂鳎ǜ晦r)”這一鄉村社會暴力傾向的公開展示(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共的原初意圖,后來的“禁止亂打、亂殺”證明了這一點)充分體現了(階級)話語權力的實踐效果。
當時華東局的“七七”指示指出:“各地在土改復查時,必須放手發動群眾,大權必須交給百分之九十的農民,一切事情,依靠他們自己去辦,依靠他們的自覺自愿、自己動手,而不是少數人代替包辦強迫命令的干部路線。因此,各地必須重新組織農民聯合會,此農會要以雇貧農及工人為中心,加上中農,不要地主富農參加。在農會之下,應將雇貧農工人編成貧農小組,在土改中一切清算、調查、分配、復查、調整或重分,均須先經過貧農小組討論,再經過農會討論通過,即可實行,不須再經任何機關核準.各級政府在土改期間,應授權農會去處理土地問題,不受理任何土地糾紛案件。各級黨委土改工作團,則以農會工作團或特派員名義出現?!r會’,‘貧農小組’,‘工作團’,此三者互相結合,即成為土改中群眾路線的具體形態?!盵19]
濱海區在口頭傳達“七七”指示時增加了如下新內容:
“華東局對這次會議下最大決心要土改在山東來一個大革命”;“封建勢力即我們革命對象”;“這次要徹底搞,徹底打亂封建勢力,對地主的房屋、土地、浮財所有東西都徹底拿出來,甚至種子、農具,在政治上沒發言權,沒選舉權與被選舉權,農民在政治上統治他,成為主人翁”。[20]“地主一切都是非法不合理的……實行‘掃地出門’”;“貧雇農小組成立與整理了農會,就要真正當起家來,不能把當家成了空話,一切照百分之九十農民的意見要求行事,對地主有生殺予奪之權,任何人不能干涉”。[21]
由于在“批斗地主(富農)”過程中下放了殺人權,在筆者所調查的地區,打、砸、殺地主(富農)的現象很普遍,甚至出現了“亂捕、亂打、亂殺”現象,有些中農也被錯殺。據當地農民回憶:“那時候斗地主很嚇人的,經常出人命。了不得!打死很多,幾乎每村都有。有攀比風氣,人家村打死地主,咱村沒有,不代表咱落后了嗎?革命不堅決!”[22]“那時候地主(富農)可慘了,有的是被斗完后槍斃的,有的是被亂棍打死的,老百姓要出氣呀。那可砸死不少!”[23]濱海區“殺死人有一萬多人(12,000人余),冤死多少還不了解”[24]
臨沭縣出現的亂打、亂殺(地主、富農)現象與最初采用的縱容政策有很大關系。當時的文件規定:為迅速有力地發動群眾,必須貫徹“放手大膽發動群眾”的方針。提倡大刀闊斧的精神,反對縮手縮腳,糾正各種錯誤思想如怕犯錯誤、怕違紀、怕違犯政策。要明確認識斗爭的目的是為了摧毀封建勢力,發動群眾。因此我們既不能只滿足于斗爭,為斗爭而斗爭。更不能只重視經濟上的剝削,而忽視了政治上的摧毀。不然,封建勢力會向我們反撲的,群眾不會發動起來的,團體是不會鞏固的。[25]在秘密文件中還有如下指示:“群眾打人(地主、富農)是群眾的革命的報復,我們應當支持,不能壓抑。現在開斗地主的會,打是對的!但我們不能代替?!盵26]從這些話語可以看出中共對臨沭縣的亂打、亂殺(地主、富農)現象的縱容傾向。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為“群眾打人殺人”與中共發動土改的目的相符,即激化農民與地主的階級矛盾,從而爭取大多數農民,為將來的戰爭做準備。其次是中共要迎合農民向地主(富農)“復仇”的心理。農民是在中共向他們灌輸的“階級話語”的影響下,遵循著“受壓迫、受剝削──訴苦、刨窮根──覺醒、復仇”的邏輯“斗地主(富農)”的。這一過程中會出現“過激”行為;如果壓制,必然挫傷剛剛被發動起來的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在“斗地主(富農)”的過程中,原本膽小怕事的農民竟然能堂而皇之地砸死、殺死地主(富農),不能不說是“階級話語”灌輸的結果。正是在“訴苦”、“刨窮根”等“階級話語”的影響下,農民開始超出具體的人和事來感知和思考,第一次通過話語的運用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使他們獲得了一種新的自我感知和定位,從而導致農民將“殺人”這一過去被視為“大逆不道”的行為當作“革命行為”,順理成章地投身其中。“斗地主(富農)”是一個“階級話語”實踐的過程;農民通過“階級話語”為自己“斗、殺地主(富農)的行為找到了合法性。當然,一旦亂打亂殺過度蔓延,中共也下達指示加以制止。當時華東局即發出這樣的通知:“各區黨委轉各地委:在暫停進行土改后聞:一、各地亂抓人、亂打人、亂殺人的現象尚未停止。望速通令停止,對不服從者調至上級,給予批評。二、各地應禁止挖墳現象,以免造成不采v響?!盵27]
3.“分果實”──用物質手段整合農民
僅僅斗了地主(富農)、滿足了農民泄憤的要求是不夠的,還必須滿足農民的經濟要求,這才是廣大農民投入“翻身”運動最現實目的之所在。土改就是要實現鄉村資源(最主要的是土地)的再分配。
首先是沒收地主的土地,一般是無償沒收。有以下幾種方式:獻田,即施加壓力或做工作使土地較多的戶主動獻出土地,“對地主成分的黨員干部動員他說服家庭起模范作用,實行獻田”[28];清算,以算帳的方式迫使地主(富農)拿出土地來償還所欠債務,有老人回憶,“我們村的孫鴻儒(地主)被清算后見了我就說,董會計,我的地都被你的筆頭子給戳(清算)沒了”[29];沒收,即無條件地將地主(富農)的土地、財物無償拿走;掃地出門,將被斗爭對象趕出家門,所有土地、財產都無償沒收,常常伴隨著公開的群眾斗爭。
其次是沒收“浮財”。浮財就是除房產田地以外的財物,像“袁大頭”(銀元)、金銀首飾、綾羅綢緞等。韓丁認為,“農民把沒收了的財產稱作‘斗爭果實’,在這些果實上寄托著他們對新生活的希望”。[30]不同地位、身分的農民對“果實”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例如,濱海地委在當時的總結中提到:中農“有理齊來講,大家都沾光”。原來地多的佃戶“越分越倒躇,都叫人分去了”。地少的佃戶“有身大家翻,有光大家沾”,“自私自利不對,引起大家反對”。婦女對分地不關心,只對浮財感興趣。[31]
鑒于這種狀況,中共便利用“分果實”對農民進行整合:
結合分配果實“天下窮人是一家”、“組織起來有力量”的團結組織教育。
“斗爭勝利的果實是怎么來的”,“清算是大家的力量,大家都沾光”,教育群眾重視土地“地是骨頭,浮財不長久,要地牢靠”,“玩龍玩虎,不如玩土”。
兩條路線的時事教育,結合階級教育。打破“變天”思想,進行共產黨的教育,說明共產黨怎么好,國民黨怎么樣壞?!拔覀兘涍^三個朝代(國民黨、鬼子漢奸、共產黨),誰好誰壞,一清二白”?!袄鲜Y的根扎在‘大肚子’身上,‘大肚子’的根扎在老蔣身上,專門跟窮人作對”?!肮伯a黨、八路軍是窮人的靠山”,“救苦救難的八路軍,領導窮人來翻身”。
發展建立支部:分配果實后,總結選舉翻身模范,召開座談會,由黨代表公開進行黨的教育,會后布置個別的發展,速度快,成分純。共3,000人。[32]
通過對以上話語的分析不難看出中共借助分配果實并運用“階級話語”對農民進行整合的企圖。首先是在廣大農民心目中樹立起“窮人救星”的形象,再利用“階級話語”教育和引導農民,成功地發展壯大組織,為即將進行的大規模戰爭打下群眾基礎。在這一過程中充分實現了“階級話語”的強大威力。
林·亨特在研究法國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時曾指出:“革命國家權力的延伸并不是因為領導者按照他們的利益操縱民主意識形態和官僚政治的實踐,實際上它在每一水平上的延伸都是由于各種位置上的人們創造和學習了新的政治‘微觀技術’(mircotechniques)”。[33]在中共領導、發動的(臨沭縣)鄉村社會的土改中也出現了類似狀況,印證了林·亨特的判斷。尤其是在“分果實”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即被中共稱為干部的“富農傾向”,農民則稱之為“多拿、多占”。筆者認為,這一現象的出現有其必然性,中共的土改是依靠新的基層政治精英(鄉村干部)推動的,而這些新的基層政治精英們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必然利用自己的權力撈取利益。臨沭縣土改期間出現的部分干部的“富農傾向”之主要表現形式是:一、分果實時,不經群眾討論,而是干部自己討論,互相包庇;二、把擁軍田、復員田、學田留得很多,留好地,最后都歸干部種;三、開斗爭會分果實,分了地就賣地,分了東西就賣東西,分了錢就花了。
有“富農傾向”的臨沭縣鄉村干部的辯解是:“那是群眾自愿多分給俺的,說俺整天忙,給大家伙出力?!薄胺侄窢幑麑崟r,大家都不要。為了領導大家伙起帶頭作用,所以多得了些?!薄叭罕姴桓乙?,俺就買了。”“是俺和群眾換的?!薄胺凑缤硪a,早花了早賺便宜。”“咱領著頭得罪了人,俺不多分誰多分。”“俺領導大家起來翻身,理應多拿、多占?!盵34]從以上話語中可以看出,這些干部已經學會用“階級話語”為自己謀私利的行為辯護。這些干部大多是“赤貧”出身,然而其覺悟并不象中共期望的那么高。
干部的“多拿、多占”在群眾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翻身不錯,沒有翻的咱身上,有辦法的都翻身了。”“咱們是吃了個魚頭,腥了嘴?!薄按髮O(赤貧)翻不了,小孫(村干)翻了身?!薄叭思腋刹磕芊止麑崳思沂浅赃@一路的,咱還能撈著了嗎?咱只能干看著?!薄捌降?、平等,咱就沒有見過五個手指頭一般齊!還是有力量的撐勁?!薄安皇艽蠖亲樱ǖ刂鳎浩攘?,還得給干部拉犁。”“什么積極?什么革命?還不是個人利益?”“權力在人家干部手里,人家說什么就是什么,咱能吭氣嗎?”“打國民黨是你們翻身戶的事,俺有沒有分果實,還得出力嗎?”[35]群眾的抱怨話語除了表明他們的不滿情緒外,還反映了農民話語的變化?!案锩?、“翻身”、“平等”、“干部”、“權力”這些規范的“階級話語”已經很自然地出現在農民的話語中并被熟練地運用,這也充分證明,“階級話語”已滲透到鄉村社會里為廣大農民所接受。
既然出現了干部的“多拿、多占”問題,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并威脅到中共引導農民參與戰爭這一發動土改最主要目的之實現,那就必須著手解決。通過當時中共解決這一問題的相關文件可以看到中共臨沭縣委解決這一問題的努力:
丙:干部“富農傾向”的危害:一、妨礙了發動群眾的大多數;二、妨礙了基本群眾內部的團結;三、增長了一些干部的剝削階級意識;四、妨礙了革命任務的完成。
丁:如何糾正:一、打通思想,把眼光放長遠;二、把多得的果實退回去,好地、近地、好宅子和群眾調劑一下。
戊:加緊支前,堅持斗爭,打垮蔣介石:糾正干部的“富農傾向”決不是又一次均地。主要是為了怎么加強內部的團結,叫大家都動員起來,打垮蔣介石。既不是“推完了磨殺驢吃”,也不是“坦白反省”。而是讓咱們以實際行動向群眾進行公平團結的宣傳教育,來主動團結群眾、影響群眾。并不是為了罷免哪一個干部,處分哪一個干部──那是在實在沒有法子的時候才處理的。在爭取全國革命勝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更加團結起來,加緊支前,堅持斗爭,打垮蔣介石,建設新中國。[36]
“在實在沒有法子的時候才處理(干部)的”,“糾正干部的‘富農傾向’主要是為了怎么加強內部團結,叫大家動員起來,打垮蔣介石……”。這些話語充分表明,當時糾正干部“富農傾向”的真正目的還是為了動員群眾參與戰爭。中共利用糾正干部“富農傾向”再次獲得了群眾的信任,并繼續運用“階級話語”動員群眾參與戰爭。通過這一事件也可以看出,中共已牢牢控制了鄉村社會的“話語權”,也又一次顯示了“階級話語”的威力。
4.“劃成分”──村社成員身分的重新定位
群眾運動是中共(國家)力量滲透到鄉村的基本方式,中共領導的群眾運動之基本內容是在階級斗爭基礎上的資源再分配。胡素珊認為,“在學會通過階級斗爭這一核心任務來發動群眾之前,共產黨人沒有取得什么成就。在山東,黎玉把斗爭運動說成是包括黨建和征兵在內的其他一切農村工作的起點?!盵37]階級斗爭的前提是以地主─農民的對立為核心的階級劃分。毛澤東講過:“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盵38]但是究竟以什么作為劃成分的標準?中共中央用以指導基層土改中階級劃分實踐的主要是1933年頒布的兩個文件,即“怎樣分析農村階級”和“關于土地斗爭中一些問題的決定”。這兩個文件中沒有提到關于富農與中農的界限,任弼時于1948年1月12日所作“土地改革中的幾個問題”講話提出了一些相關政策。
在筆者調查的臨沭縣,劃分階級成分從來就沒有一個嚴格統一的標準。各個村“劃成分”往往著重依據人們具體的行為,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極大的混亂。在濱海區的一份文件里可以看到這種混亂:“一、不按剝削關系劃成分,誰的地多就是地主。二、不論階級成分一律平均分(三畝地以上的部分統統拿出來)。三、取消一切剝削,商人也是剝削,和能寫會算的有文化的一起被定為‘化形地主’”[39]在該地區“劃成分”的過程中,有的地方簡單地以土地占有量多少來確定階級成分,革命的標準是在村莊中按照土地占有的情況劃分出兩種對立的人,土地因此從單一的經濟指標變成了政治指標。而“不論階級成分(土地)一律平分”則體現了中國農民“追求財富平均,地位平等的政治理念”。[40]有的地方甚至將工商業者定為剝削者,把能寫會算的文化人一起定為“化形地主”。從一些老人的口述中也可以看到“劃成分”的混亂及權力的濫用:“‘劃成分’就是‘瘸子里面挑將軍’,誰的地多誰就是地主。還有的根據經歷和表現劃,凡是干過還鄉團的,不管地多、地少就是地主。支前不積極的‘老頑固’也被劃為地主。農會干部權力大著哩,他劃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誰也不敢得罪他”。[41]
從以上話語中還可以看到,“劃成分”實際上是一個人為的改變鄉村社會成員身份地位及鄉村社會關系的過程。這一過程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和政治色彩,是人為地將鄉村社會里的部分人“在政治上打入另冊或升為優等階級”。[42]中共的階級理論和階級政策預設了階級剝削、階級對立無所不在,但這種預設有時是脫離鄉村社會客觀現實的,結果導致階級劃分實踐偏離中共的階級劃分政策的現象。階級身份一旦確立,便對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的命運(至少在改革開放前的中國鄉村社會)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韓丁曾講過,“劃分階級成分這件事,決不是什么紙上談兵。這是采取經濟和社會行動的基礎,而這些行動是會從根本上影響到每一個家庭和每一個人的”[43]。筆者在當地訪談時老人的回憶是這樣的:“劃成分那可是大事,如果劃成貧農、雇農、是最安全的,最舒服的。中農心里都不牢靠(踏實),一有運動心里就害怕。要是劃成地主、富農那就完了,成了敵人了。那還了得?共產黨可有法治你!”。[44]
顯然,“劃成分”實際上是國家(中共)控制農民的一個強有力的手段。從此農民的身份和等級必須按國家(中共)制定的標準來識別,同時鄉村社會的資源和農民的個人及家庭之命運都與此息息相關?!爸泄餐ㄟ^訴苦和階級劃分的話語建構,使得鄉村社會的各種矛盾都以階級對立的方式展現出來,并在國家主持下得到解決,這為國家對村莊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手段”[45]。中共的階級意識和階級認同的灌輸不一定成功,但是“階級話語”的灌輸卻很見效,并在鄉村社會的權力的運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半A級話語”不但是國家權力向鄉村社會延伸的手段,還為鄉村社會的新的精英追逐權力和利益提供了工具,這種利用本身又對“階級話語”起到了強化作用。
四、“動參、支前”──運用“階級話語”動員農民參與戰爭
在筆者所調查的地區,中共的土改從一開始就是為戰爭做準備。從以下兩份文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這種傾向。
中共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在減租減息之初就明確指出:“我們做群眾工作的最高目的,在于動員和組織群眾,領導和團結他們走上革命的戰場,為實現一定時期革命的任務而斗爭。這是共產黨的戰略任務。實現動員組織群眾并推行其為解決當時的革命任務而戰斗起來,其道不一,但基本的通常的辦法之一,是從其切身經濟生活的改善,以提高其政治的覺悟,并進一步的將他們組織起來,以便引導他們積極參加抗戰,積極參加新中國的建設?!盵46]臨沭縣所在的濱海區的文件中有這樣的話語:“結合戰爭動員,在戰爭空氣中完成土地改革”。[47]
正統的黨史資料通常這樣解釋:農民得到了土地,翻了身,自然就有了參軍支前的要求。但事實并非如此簡單。胡素珊認為,“農民不情愿離開土地和家庭去作戰,這種想法根深蒂固”[48],農民也想盡各種辦法逃避參戰。中共要贏得戰爭,需要人力與物力,這些必從廣大農村地區獲得。這樣一來,國家(中共)意志與廣大的最講求實際、沒有遠大目光的農民之間產生了尖銳的沖突。在筆者所調查的臨沭縣土改后的征兵工作中就出現了諸多的變相強制現象。
一、“人家咬著咱,咱干就是了?!薄扒楣軒ь^去,保證你回來?;夭粊?,開小差也可以?!薄肮凸ぜ绷?,模起菜刀把自己的手指砍去了三個,村干部才不動員了?!薄霸俨换貋恚ㄌ颖┻B土地沒收”;“你不去就揭你家的鍋,封你家的門”。
二、“鼓、咬、攀”:“若有一個是自愿的是婊子養的?!薄鞍扯既チ耍氵€不去?這是大夥的意見”(在大會上鼓掌歡迎xxx參軍)。
三、“綁、打、押、罰”:“若不去,找銬子給你銬上”(斗了十幾個,打耳光、罰款。綁了二十幾個)。
四、(費東戶子區)搜捕、動槍打?!斑@個年輕人(賣滿頭的)年輕力壯,為什么不當兵”,綁走。
五、用“識字班”灌酒,精神恍惚時問“愿意吧”,就行了。
六、“欺騙、利誘”:“保證到部隊后就回來”;“子弟兵不脫離生產,吃給養”;“去吧,在那里住一年半載就回來”;“沒有仗可打了、光去享福、不受罪”;“人家燒熱了炕頭叫咱去、咱不去?”
七、下條子給各村要東西,“每村豬一口(60斤),好煙10盒”?!皡④姾竽慵揖筒皇芨F了?!薄靶萝娂覍傥瀹€地、一擔谷?!?
八、“濫竽充數”,“好人不當兵”:“俺莊沒有‘二流子’,沒有當兵對象”;“俺莊沒有窮的,都是中農以上,沒有當兵對象”;“俺莊都怪本分,沒有當兵對象”;“動參的比51軍(國軍)和鬼子還厲害,躲都沒處躲”。逼得群眾砍手、腳,上吊、投井、喝鹵水、瘋癲等。
九、“八路軍不夠用的,打不走反對派這些好處能長遠嗎?”“只要完成任務,違犯點政策也不要緊”;“要政策就沒法完成任務”;“按上級說的辦法一個也完不成、非硬搞不行”。
十、“摘生瓜”、“強迫革命”,為完成任務不擇手段:把新軍對象喂辣椒面;將新軍對象扒了衣服放下天井凍,說“凍(動)參、凍(動)參,不凍不參”。以致出現了新軍對象砍手、砍腳現象。[49]
從以上的話語中可以看出土改時期臨沭縣國家(中共)與鄉村社會在參戰問題上的尖銳沖突。但沖突歸沖突,中共動員農民參與戰爭的目的必須要達到,于是“階級話語”又一次顯示了威力。中共充分利用土改時期廣泛使用的“階級話語”及動員技術──“訴苦”、“歸因”等動員農民。
首先是“階級話語”在動員參軍中的運用:
一、反內戰時事教育:組織訴苦,激起群眾對蔣介石的仇恨,提高群眾覺悟??嗵幎际鞘Y介石給咱的,現在想起來非堅決打垮蔣介石不可?,F在翻身了,一定堅決跟了共產黨走。由壞分子坦白反省。經教育、激勵,群眾反內戰情緒高漲,即轉入深入的階級教育。
二、深刻的階級教育:普遍由黨內到黨外、干部到群眾進行回憶訴苦,猛烈地提高了群眾的階級仇恨與覺悟。
鞏固提高群眾情緒、思想與覺悟
1.咱受的罪是誰給的?老根是誰?(把鬼子、漢奸、土匪、地主的罪惡都歸到老蔣身上)
2.老蔣為什么打內戰?與咱有什么關系?弄清蔣想打碎咱們的飯碗。
3.蔣介石依著什么打內戰?弄清依靠槍桿子、隊伍。說明我們也因為有武裝才翻的身,使群眾重視武裝。
群眾表態:
1.積極分子:“非上前線和老蔣拼了不可,有他沒有咱,有咱沒有他?!薄敖兴麃淼皆圻@里好日子過不成,飯也吃不上?!?
2.戀家派:“咱不離開家,在家打小蔣,給軍隊送東西,也是反內戰?!?
3.小聰明:“咱離不開家”或不表態,怕參軍。
進行個別談話,著重培養第一種態度的人為骨干。
三、公祭大會:更進一步激發群眾的階級仇恨,引向反內戰、上前線。打垮反對派給老的報仇。從此提出參軍口號,開始行動。
口號:血海深仇,報仇上前線;誓死消滅反動派,報仇雪恨忠孝全;刨斷窮根,永遠翻身。
游行示威,組織動員小組、反扯腿小組。對態度積極的,主要詢問有什么困難,幫助解決。對拖延時間的,要加強教育。[50]
從以上話語可以看出“動員參軍”的步驟,如“訴苦”、“激發階級仇恨”、“喊口號”等,在本質上與土改的動員步驟沒有區別,只不過把農民的苦難根源引向了蔣介石國民黨。
成功地動員農民參軍只完成了任務的一半,還需要動員農民“支前”。為完成這一任務,同樣還要發揮“階級話語”的作用。
目的:在時事教育的基礎上,加強階級教育,提高群眾覺悟,達到自覺支前參戰。
1.在共產黨到來之前,在地主的壓迫剝削下,過著牛馬非人的生活。吃不飽、穿不暖,挨打受罵,甚至一輩子打光棍,窮斷了根。在舊社會,窮人沒有出路。自從來了共產黨,領導窮人翻身增資、減租、復查、土改后,咱們有了屋住,有了地種,有了飽飯吃,有了衣穿。同時在莊里也有了地位。真是在政治、經濟上大翻身。蔣匪不要咱過這種自由、幸福的舒坦日子。向我們進攻、掃蕩,殺人放火,奸淫搶掠。大家要知道,只有把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咱們才能有安穩的幸福日子。
2.解放軍為人民打仗為了保衛咱們的翻身果實,為了咱們大家的利益,因此,咱們支前、出工、抬擔架、運糧食,積極熱烈地支援前線。這不是為了別人,就是為了我們自己。男人在地里干活,婦女去送飯,不送飯吃,男人在地里就沒有勁干活。不出工,戰士就不能打勝仗。戰士們在前線打仗,不怕大炮、飛機,消滅敵人,難道咱們出工害怕流血、流汗嗎?早晚把蔣介石反動政府徹底打倒,支前工作就沒有了,就可以很好地生產、建設過安穩日子。
3.繼續全力支前,做好冬季生產,為爭取淮海戰役徹底勝利,解放全中國而奮斗。總起來一句話:一切為了前線,一切服從前線的勝利。只有前線的勝利,才有我們的安全。目前要大力支援淮海戰役,這個帶有決定性的重大戰役在勝利進行中,我們要不打折扣地、百分之百地完成分配給我們的任務。
──魯中南六地委宣傳部[51]
經過動員,多數的農民參加了支前。當然從農民的話語上來分析還是帶有不情愿的成分:
群眾支前運動的思想掌握
1.干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功不功希X松,立功不當飯吃”;“大功大罪,小功小罪”。
2.民工:“立功是上級的手腕”,“上級是要使用咱,又要咱出大力了,所以下來立功動員。”[52]
當然,農民盡管不情愿,但還是參加了支前。全縣9個區共出動民工5,068人、2千多輛小車、862付擔架。據對該縣擔架團的詳細統計,共出動540付擔架,民工2,786人、脫產干部22人、不脫產干部239人,出動后逃亡人數為1,062人(其中干部41人、民工1,021人)。[53]
在當時的臨沭縣鄉村,在參與戰爭問題上中共與廣大農民之間存在著尖銳沖突。一開始中共采取了變相強制的做法,一度造成了“動參支前”工作的極大偏差。后來臨沭縣發起了“糾正動參支前偏差”運動,處理了部分采用強迫手法來完成動參支前任務的干部,贏得了農民的信任;然后又運用“階級話語”將形勢教育與階級教育相結合,再次發動農民參軍支前。
小結
中國農村的政治是凝結了歷史的政治,從清末民初到中共取得政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長期以來生活在本鄉本土,國家和民族觀念淡薄。費正清曾這樣概括:“村子里的中國人直到最近還是按家族制組織起來的,其次才組成同一地區的鄰里社會。村子通常由一群家庭和家族單位組成,他們世代相傳,永久居住在那里,靠耕種某些祖傳土地為生。每個農家既是社會單位,又是經濟單位。其成員靠耕種家庭所擁有的田地生活,并根據其家庭成員的資格取得社會地位。”[54]一個外來的政治力量如何把似乎消極無為的農民動員起來成為政治社會變革的積極參與者,是近現代中國政治舞臺上任何力圖有所作為的政治力量所面臨的一個最具挑戰性的問題,這涉及到如何爭取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的政治支持。
為了成功地獲得農民的政治支持,中共首先抓住了動員農民的關鍵──土地。土地是農民的生存之本,只有當他們實實在在地擁有自己的土地后才能參與到政治中來。但擁有了土地的農民未必就認同中共的革命,所以還必須對農民進行意識形態滲透?!耙粋€階級越是能心安理得地相信自己的使命,越是能百折不撓地、本能地根據自己的利益駕馭一切現象,它的戰斗力也就越大,這一點是必須肯定的,而且也并沒有過高估計這些意識形態因素的實際作用”。[55]意識形態是形成和維持思想壟斷最有效的工具。要順利地推行意識形態灌輸,還必須必須找到一種說服工具,即“階級話語”?!爸泄矊︵l村社會的統治,與此前歷屆政權最本質的區別之一,就在于意識形態滲入其間并發揮重要作用,對村莊話語空間進行了重塑?!盵56]中共成功地借助“階級話語”,使農民在觀念中形成了對抽象的“階級社會”的認同,從而為中共的革命找到了強大的支點。
在臨沭縣的土改中,經歷了“訴苦”到“刨窮根”、“斗地主(富農)”、“分果實”,再到“動參、支前”,農民的階級意識并未真正形成,但農民畢竟被動員起來參與到革命中來。為了成功地實現了農民的整合及對鄉村社會的改造,土改后中共號召干部用地方方言動員農民,用農民能理解的話語作政治動員(如把“革命”解釋為“改朝換代”等),斗地主過程中放任農民的過激行為,分果實中寬縱干部的“富農傾向”,容忍“劃成分”中的標準混亂。可以說,整個過程是在國家(中共)與鄉村社會的互動中進行的。
“階級對立”是國家(中共)在宏觀上發動土改動員的起點。筆者對臨沭縣的微觀考察發現:土改前農民的主要信息來自于傳言、逸聞和發生在村莊里的種種變化;土改開始后中共用“階級話語”取代了這些舊的信息載體,正是“階級話語”對鄉村社會的嵌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中共成為鄉村社會的統治者和最高管轄者,并讓它牢牢掌握了鄉村社會的話語權。從此,鄉村的話語空間被重構,全新的“階級話語”取代了舊的基于習慣上的傳統話語,成為彌漫在村莊社會生活中的主流話語。這首先表現在鄉村的人際稱謂上。土改前農民習慣上將村里人分為“老張家”、“老李家”或“富人”─“窮人”,再就是“財主”、“東家”、“大肚子”─“老百姓”、“客家子”、“窮爺們”等;土改后則將村里人劃分為“地主”、“富農”、“中農”、“貧農”、“雇農”。其次,村民的日常話語也發生了變化。例如,見面的客套話從“吃了嗎?”變成了“你家翻身了嗎?”,春節拜年時的吉利話“過年好!”變成了“翻身!翻身!”。
在土改過程中,那些能掌握“階級話語”的農民成了鄉村社會新的權力精英──干部,“階級話語”作為這些新精英的權力之源,成為包裹他們利益的外衣。另一方面,“階級話語”的流通成了一種技術,鄉村社會里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都使用“階級話語”,其他的話語在“階級話語”面前黯然失色。既然“階級話語”成了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框架,人們在解釋自己及他人行為時便會自覺地使用它?!半A級話語”在分配鄉村社會的權力和維護新的鄉村社會結構方面發揮著塑造意義和生產真理的功能,并牢牢控制著人們對鄉村社會現實的體驗和感知,從而奠定了中共對鄉村社會的統治合法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愛思想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