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多少資源?每筆開支用在了哪里?村集體財產怎么處置?黃州區對137個村(社區)啟動“三資”清理工作。15日該區發布的通報顯示,截止7月20日,清出村級虛假債務8136.9萬元,增加集體資產7483.36萬元,查實387筆不合規支出1765.38萬元,收回村干部亂開支69.56萬元。(2017年8月17日華龍網)
黃州區農村集體經濟底子薄,過去“三資”只查不清,存在資產資源使用不公開不透明、集體資產資源被侵占、流失等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據統計,2016年,黃州區涉農信訪案件中反映資產、資源、資金“三資”問題的占60%以上,成為村級矛盾的焦點。
從黃州區暴露的問題,村集體資產普遍都“家底不清”“監管缺位”的問題,為何會存在這種現象?筆者認為:一是現有的制度規定不完善、有缺陷,容易讓人鉆空子;盡管有村民理財小組、村民民主議事會等制度和規定,但厲害的村主干上任后只要操縱一下村民代表大會,把自己的嫡系人馬弄到理財小組組長的位上,以后大筆揮霍起公款來就沒有任何的困難了。二是制度的執行程序有漏洞;由于缺少對“三資”問題管理合同等文檔的管理規定,村里往往沒有明確的主管,更沒有明確規定村干部沒有將相關的檔案移交的法律后果。三是在執行過程中出了問題;在“三資”管理工作中,不少鄉鎮的經管部門流于形式,這樣的監管有甚于無。
如何杜絕村集體“三資”管理的亂象?筆者認為:一是切實完善“三資”管理制度,從制度上、程序上補缺堵漏;二是建立完善的“三資”管理機構,將各村涉及“三資”管理的合同除了由“三資”管理中心負責招投標以外,合同全部收歸鎮“三資”管理中心保管。甚至可以規定沒有在“三資”管理中心備案的無效等等;三是細化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切實管好村主任的審批一支筆。
(作者單位: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永昌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