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擘畫了農村發展的美好未來,那就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但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靠什么?靠人才。怎樣的人才?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這個“匠”,不局限于傳統手工藝人以及狹隘的“工”的范疇,而是一批和農業、鄉村相關的“匠人”——能扎根農村,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強有力的人才隊伍。
前不久,筆者在濰坊日報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題目是《民間匠人領路鄉村振興潮》,文中寫到:“春日里,行走在臨朐新農村,過去落后的農舍舊院不復存在,但許多發端于鄉村間的傳統手藝越打磨越光鮮,紅木雕刻、藤條編織、年畫手繪……一批批手工匠人亮出‘絕活’留住記憶中的鄉愁,激活了鄉村活力,成為領路手工復興、加快鄉村振興的一支‘生力軍’。”可見,要把“鄉村振興”這項民心工程進一步推向深入,需要我們扶持培養一大批鄉村工匠,吸納足夠量的各種類型的人才,并進一步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建設、管理等下一階段工作精雕細琢,將精細化理念根植于細節里,讓不同的村莊各具特色、各美其美,最終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廣闊的農村大地同樣也需要工匠精神作為振興鄉村的動力。”這不是豪言壯語,是實情。因為工匠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也是鄉村振興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強大動力。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用勤勞和智慧,譜寫鄉村振興發展新篇章!
最后,筆者想說,政府部門也不要閑著,要積極播灑政策“及時雨”,扶持培育更多的農業匠人,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唯如此,鄉村振興才會成為可能,才“指日可待”。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立新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