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一個最重要議題是:吹響脫貧攻堅沖鋒號,確保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細心一點,應該發現,以往主要媒體上大幅使用的“扶貧”二字,已經換成了“脫貧”二字。在我看來,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從“扶”到“脫”,表現出來的是一字之差,背后卻蘊含了從國家層面的政策調整,基層組織的措施細化,貧困人口的個人改變。
以往一提到“扶貧”,網上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吐槽,自然而然地讓人想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老話,甚至會引起“輸血重要還是造血重要”類似不必要的爭論。一味的給錢給物、捐款捐物,扶貧措施不可持續不說,還養了一大批“懶漢”。這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說一千道一萬,要真正解決貧困人口問題,靠的還是貧困人口本身。正如習近平同志提到的:“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
2015年12月中旬,筆者在瀘州市龍馬潭區金龍社區走訪當地的貧困戶時,一位40多歲的農村婦女樂觀開朗、自力更生的精神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位婦女叫正會,家中育有兩女,長女在外讀書,次女患腦癱13年。2015年初,當地政府送來200多只雞苗,她堅持搞農村散養土雞銷售,生活水平較以前有較大的改觀。賣土雞的收入除了供長女讀書外,幾乎都用于還債,盡管生活艱辛,但是湯平賢的臉上始終都帶著笑容。她常說,現在雖然苦點,日子肯定會一天天好起來,大女讀書還可以,多讀點書才有盼頭。
在平時的走訪中,筆者時常遇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為幫扶的貧困戶買了耕牛,過不了多久,貧困戶轉手就把牛賣掉,然后拿去吃喝。這樣的貧困戶是無論如何都扶不起來的。在農村,雖然致貧原因多種多樣,但其中最需要解決的是當事人缺乏勞動創造意愿,完全依靠政府、他人支持的錯誤思想。
脫貧先立志,致富先“換腦”,地方政府開展脫貧工作,首先應該想方設法調動貧困群眾的脫貧積極性,摒棄“等、靠、要”思想,讓自力更生精神深入人心,把“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
另一方面,我們應該認識到“脫貧致富”雖是簡單的四個字,但離不開市場經濟規律。脫貧項目有了,幫扶資金有了,怎么用才是關鍵。必須改變吃“大鍋飯”的思想,真正將項目和資金用在“刀刃”上,幫助有迫切愿望的,符合條件的貧困戶真正脫貧致富。
作者單位:瀘州市瀘縣工商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