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網報道,“近些年,農業稅不收了,計劃生育不像過去那樣抓了,村民一年到頭很少開會。”在青海東部一些農村,村民們甚至記不清最近一次開會是什么時候。(人民網12月29日)
眾所周知,我國行政管理體制中最低管理層級為鎮(鄉)一級,村書記和村主任并無行政職務和級別。俗話說,在其位,謀其職。身為行政村的主要領導,理應由具備熱心公益、思想創新、有帶領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愿望和工作能力等優秀品質的人來擔任。然而,身份的缺失、待遇的困擾和文化程度參差不齊,難免不會影響他們對于工作的積極性和辦事的效率。除此之外,也存在一些客觀原因導致農村“會荒”,有的村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都是些老弱婦孺。有的山區村路途崎嶇,通知和交通都極為不便。
少了會議傳達,基層農民如何知曉各項政策,落實和執行就無從談起。村兩委需要直面群眾,是最基層代表政府行使政府職能的機構。正所謂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如果不能把這根針用好,那么再好的政策到了村里也得不到有效的貫徹和執行。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這一級的管理缺失,最終會影響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也不利于基層各項事業的發展,中國夢的實現又待何時呢?
隨著國務院簡政放權政策的推行,我國正逐步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進行職能轉化,契合了目前經濟發展的趨勢和要求。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簡化行政審批制度、根本目的在于方便基層群眾辦事,提高工作效率。村兩委在執行上級政策的時候,是否能夠透徹理解并對群眾做出解釋,從而有效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一方面提高了辦事效率,提升了個人形象;另一方面也增強了政府公信力,有利于解決農村“會荒”問題。作為直接管理農村的是鄉鎮一級,應準確掌握轄區內各村事務開展的動態情況,強化監督和管理職能,對村領導班子做好政策的宣傳和解讀,保證鎮村聯動工作機制,是解決“會荒”問題的有力保障,也是我國各項政策下放基層后能否貫徹執行的關鍵一環。
“美不美,家鄉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濃厚的鄉土觀念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烙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其實,只要家鄉建設的好了,發展空間大了,環境優美了,功能設施完善了,公共服務高效了,誰又愿意到人滿為患、環境質量日益惡劣的城市里去呢?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配套設施,提升環境品質,努力發掘潛在特色內涵,優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能有效地吸引資金注入和外出返鄉人員。農村的發展能量大了,會議的召開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會荒”的問題也能得到有效解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