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看到,脫貧攻堅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些雜音。打造盆景搞形式主義有之,脫離實際層層加碼有之,冒進行事弄虛作假者有之,親疏遠近厚此薄彼者有之。這些雜音,制約著效率扶貧,制約著扶真貧、真扶貧。(3月19日人民網)
扶貧“壘大戶”“造盆景”現象并不陌生。《人民日報》就曾經刊文批評過某縣。為了迎接上級領導視察,讓小學生穿著白色塑料口袋,趴在山坡上裝扶貧羊。
2015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西代表團審議時說,扶貧要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廣大貧困人口的實事。
扶貧之所以會出現打造盆景現象 與扶貧干部“不脫貧不脫鉤”關系密切。一些扶貧干部為了“脫鉤”,大搞形式主義,搞假脫貧。為了順利通過脫貧驗收,給貧困戶發肥牛、肥羊,甚至發現金,待驗收一結束,立即收回所發之物;一些扶貧干部精通“加法”“乘法”,把還在計劃中的扶貧項目,提前算成業績,搞數字脫貧……在他們看來,只要能夠把貧困戶拖離“貧困線”,則自己就大功告成,可以“脫鉤”,打道回府了。這樣的扶貧,如何能夠實現真脫貧呢?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扶貧干部如果是為了自己早日“脫離扶貧工作”,而“造盆景”“壘大戶”,搞數字游戲,以此為目的去扶貧,面對“硬骨頭”“堡壘”的脫貧攻堅戰自然會敗下陣來。還談何扶真貧?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每一位扶貧干部都應該把扶貧工作切實扛在肩上,盡己所能去脫貧攻堅,以貧困戶“脫貧致富”為使命,像習近平總書記那樣看見四川梁山困難群眾有了鐵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時時刻刻“最牽掛貧困群眾”,拿出“繡花”的功夫去做扶貧、脫貧工作。
目前,很多行業都在推行責任終生追究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對扶貧干部而言,可否考慮也實行“脫貧終生掛鉤制”,倒逼“假扶貧”干部,擔負起真脫貧工作呢?(文/敬凌春)
(作者單位:四川省鹽亭縣八角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