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袁隆平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袁隆平就已憑借在雜交水稻方面的貢獻蜚聲海內外,但是,人們對于“雜交水稻之父”這個名號以外的袁隆平或許并不了解,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發明的雜交水稻與普通人有什么樣的關聯?他成名后的人生又是如何展開?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僅僅是從教科書中認識的袁隆平現在已經86歲,他過著怎樣的生活?
另一方面,近年來關于袁隆平的消息頻頻出現,其中有不少爭議。就在2014年10月,安徽部分地區種植的超級稻品種“兩優0293”發生大面積減產絕收,袁隆平和超級稻一時間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討論,諸如追求高產的超級稻能否同時做到優質,試驗田的高產能否轉化到實際生產中,發展超級稻和保護生態是否存在矛盾等等。那么,這些爭議背后的事實究竟如何?已屆高齡的袁隆平又是如何應對質疑?
帶著這些疑問,澎湃新聞記者前往袁隆平現在的工作單位、位于長沙市郊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進行了探訪。
無法退休的袁隆平和他的超級稻
約好專訪袁隆平的那天,澎湃新聞并不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那棟稍顯陳舊的辦公樓唯一的訪客。央視代表教育部前來請袁隆平為全國農業學專業的大一新生錄制開學致辭,《人民政協報》希望他作為八屆政協常委談談對政協的看法,還有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交流團一行前來訪問。
除了“雜交水稻之父”以外,袁隆平還有很多頭銜和榮譽,并且還在不斷增加:“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2014年被挪威議員提名諾貝爾和平獎,2015年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以“中國種子”為主題,袁隆平還欣然出任形象大使。
上午9時,袁隆平在座談會上用英文做了題為“發展雜交水稻,保障世界糧食安全”的報告,86歲的他精神矍鑠,演講抑揚頓挫,節奏與投影屏上的演示文稿配合地絲絲入扣,講到激動處甚至難掩興奮,報告結束后還繼續用流利的英語和農業部的高級翻譯們談笑風生,其間還盛情邀請大家中午在中心食堂的午宴上品嘗剛剛創造了新紀錄的超級稻“超優千號”。
盡管如此,這棟辦公樓并非每天都這樣人頭攢動。平日,袁隆平會在上午9點來到他位于4樓的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工作,12點左右回到家中吃飯休息,下午4點回到辦公室再工作到6點。而只要在水稻生長期,袁隆平必定每天親自下田觀察。“他去田里看水稻就像人家看兒子一樣,那不就是要每天去看嗎?”他的工作秘書楊耀松這樣向記者解釋。袁隆平的學生鄧啟云后來也在采訪中驗證了這一點,他說袁隆平很難退休,因為他從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就一心撲在水稻上面,“他的情感、習慣都集中在水稻上面了,所以他很難離開水稻,離開了心里肯定會缺很多東西。”
在袁隆平看來,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他說他是學農出身,研究雜交水稻既是職業,又是志趣所在。而且現在雖然年紀大,但身體好,“童心不泯”。他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感激老天對他的照顧,除了聽力下降和一些小毛病以外,86歲的身體還十分硬朗,思維也仍清晰活躍,還可以繼續做研究。“我原來和他們開玩笑,講70多歲的年齡是50多歲的身體,30多歲的心態,20多歲的肌肉彈性。2010年我80歲的時候,中心搞游泳比賽我是第一名,我們中心的男女老少都游不贏我呢。”袁隆平不喜歡人家叫他袁老,更喜歡被稱為袁老師,80多歲的時候自稱“80后”,現在過了85歲則改稱“90前”。
雖然沒有直言和雜交水稻的深厚感情,但只要一聊到超級稻,袁隆平立刻神采奕奕。采訪臨近結束的時候,他突然坐不住了,反復看手表,原因是“11點多了,我要趕緊去安排食堂煮飯,讓你們嘗嘗超級稻”。
超級稻即超高產雜交稻。國際水稻研究所于1989年正式啟動了選育超級稻(super rice)的研究,原計劃到2000年育成每公頃產12-12.5噸的超級稻,至今尚未成功。中國的超級稻育種計劃于1996年立項,1997年啟動,分四期,第四期原計劃在2016到2020年實現每公頃15噸的產量。
就在2015年10月,袁隆平和他的團隊選育的“超優千號”在位于湖南衡東縣的超級水稻示范基地實現了每公頃16噸(每畝1067公斤)的產量,是繼云南個舊、河南信陽后第三個每公頃產量達到16噸的百畝超級稻示范地。第四期超級稻計劃提前超額完成,現在,第五期攻關已經啟動。
要了解每畝畝產1067公斤是什么概念,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對比,目前全世界水稻種植面積在22億畝左右,平均單產為300公斤,即使是日本這樣農業科技較為發達的國家,平均畝產也只有450公斤。
雖然示范基地的產量明顯高于實際生產中的產出,新科技成果在實際運用中的推廣也需要時間,以2012年為例,國內雜交水稻的平均畝產為500公斤,領先日本50公斤。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在2.5億畝左右,占到了全國水稻總面積的57%,而產量占水稻總產量的65%。
但是,超級稻的研究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漫長的科研歷程中曾遭受過比2014年安徽減產絕收事件嚴重得多的挫折。鄧啟云認為,是袁隆平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創造力和他目標堅定,方向明確,思路清晰的科研態度挽救了一度陷入危局的中國雜交水稻事業。“袁隆平的偉大之處在于,他一旦提出一個研究方向,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之后如果出現一些波折,他也不會輕易退卻,而是分析問題,最后通過解決問題向前邁進。”
1989年的兩系雜交稻全國性危機
袁隆平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研究雜交水稻,在50余年的研究歷程中,他認為有三個較為重大的事件: 第一是1973年雜交稻實現三系配套;第二是兩系雜交稻在1995年也獲得了成功;第三是超級稻在2014年畝產突破了一千公斤。而這三大事件中的后兩件都與鄧啟云關系密切。
鄧啟云1983年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安江農校教書,在那里結識了當時已經獲得了國家特等發明獎的袁隆平,1988年起跟隨他工作至今,也是袁隆平的博士生。在他的印象中,袁隆平一直很樸素,并且非常實干,那時經常見到他打著赤腳在學校里走來走去,因為方便下田,“印象最深的是1987年秋季,他在北京申報了一個英國讓克基金獎,那是他獲得的第三個國際獎項,獎金有兩萬英鎊。他回來非常高興,在學校教職工會上竟還是打雙赤腳在臺上發言!”
袁隆平最廣為人知的事跡是第一個發現了水稻的雜種優勢,并發明了三系法雜交稻育種系統(三系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及恢復系),使得在實際生產中運用雜種優勢成為可能。但是,他并沒有因為這一震驚世界的重大成就而停下腳步,而是在雜交水稻研究的每個階段都站在制高點,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兩系雜交稻的成功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
1973年雜交稻的三系配套實現后,盡管系統完善,但由于受到遺傳方面的制約,在育種上進度緩慢。同年,石明松在湖北的一個國營農場發現了一株光敏核不育水稻,其育性隨光照長度而變化,1981年提出利用這一特性進行兩系法雜交水稻育種。這樣一來不僅能省掉三系中的保持系,簡化種子生產程序,并且能夠實現配組自由,與三系相比有很大優勢。
然而,兩系雜交稻在1989年遭遇過一次重大危機。據鄧啟云回憶,當時兩系雜交稻已經開始在全國推廣,但1989年長江流域出現了罕見的盛夏低溫,結果導致過去認為是光敏的不育系出現了育性轉換,兩系雜交稻出現嚴重滑坡,很多從事兩系雜交稻研究的專家都覺得光敏不育系育性不可控,意味著兩系雜交稻走到了窮途末路。
但袁隆平沒有輕易退卻,他痛定思痛分析了兩系雜交稻的一些問題,認識到這種材料的育性變化不僅與光照有關,還和溫度有關,從而得出了兩系雜交稻的核心問題在于其育性波動的溫度臨界點,最終通過降低溫度臨界點的方法解決了這一難題。“如果沒有袁院士,當時兩系雜交稻的研究就全線下馬了,正是因為他的堅持和引領,才有今天全國兩系雜交稻大面積推廣的好形勢,現在兩系研究在全國都非常火熱。”
另外,袁隆平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影響力也是非常大的,“他一直強調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做一項研究就要集中精力把它做好。”現在,袁隆平仍然指導中心的多個研究團隊進行雜交水稻育種研究,負責從中篩選出值得推廣的品種。鄧啟云反復感嘆自己至今沒能完全學到他能夠快速透過現象抓住重點的思維能力。“不僅僅是他自己的學生,還有整個中心所有的研究生,甚至很多從國外回來的年輕科學家,來袁院士這里匯報,他總是可以從一系列繁雜內容中抓住重點,給予指點,讓你有清晰的研究思路,為此很多科學家都非常感謝他。”
鄧啟云根據多年來的觀察總結出了袁隆平那種超乎尋常的洞察力和創造性的來源,是來自他對生活的那種熱情,和對萬事萬物的愛心。“小到對一草一木,大到對國家人民。春天我們這個院子里樹枝發芽了他總是第一個發現的,他年輕的時候最初投身雜交稻的研究,就是在饑荒時期見到路邊的餓殍激發了他作為一名農業工作著的責任心。”
鄧啟云說,他第一次意識到這一點是在2000年左右,那時袁隆平從廣西引進了一項叫做氣排球的運動,只要他上場,球場上的氣氛就會非常活躍,因為他在場上很較真,對每一球的輸贏的都特別在乎,高度興奮,并及時點評,誰打得不好就會被他叫“瓢師傅”(長沙話將事情搞砸了叫“匡瓢”),打了一個好球他就大叫“好球”,“就像小孩子一樣,其他人都忘記比分了,他一定記得。”鄧啟云告訴記者,86歲的袁隆平現在還時常要上場小試身手。
“我認為袁院士的精神有一些普通人不一定能學得到,但這種激情生活的態度應該要學到,應該貫穿在我們的教育中。而我們現在教育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沒有培養學生的激情和興趣,而只是灌輸知識。”
對話袁隆平:雜交水稻在新世紀調整戰略,要高產優質
澎湃新聞:袁老師,恭喜您的超級稻每公頃產量達到了16噸,那么您下一個目標是什么呢?產量突破的關鍵在哪里?
袁隆平:我爭取在三年之內在我們的試驗田達到每公頃17噸,也就是每畝1133公斤。17噸是我正式提出的目標,不過河北邯鄲有位宋先生種我們的超級稻,今年第一次種畝產就達到了1051公斤,他說他明年可以搞18噸。根據日本著名植物生理學家吉田長一計算,水稻在熱帶的極限產量是15.9噸,在溫帶是18噸。邯鄲的日照比長沙更充足,晝夜溫差更大,在生態條件好的地方突破溫帶的極限18噸也是有可能的。
真正要產量突破,光有好的品種不行,要四良配套,良種、良法、良田、良態。其中良種是核心,是內因;良法也就是栽培技術,是手段,比如說要怎么施好肥,怎么防治病蟲害,怎么育好秧,這個是良法;此外還要有良田,是基礎,就是田地要肥沃,排灌方便,土壤不酸不堿,不粘不沙,有機質含量比較豐富,它是個基礎,正如高樓大廈地基不穩修不起來,田不好,產量一樣高不起來;還有良態,生態條件好,就是氣候要好。種地老天爺當了一半家,正是在抽穗揚花的時候需要溫度不高不低,陽光比較充足,如果一天到晚下雨,結實率就會受到影響。
四良配套,就可以取得我們講的17噸、18噸,缺一不可,所以難度還是比較大的,但我們有信心。比如說良種我們選育了,良法也掌握了,良田可以改造中低產田,良態可以選那個自然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像云南的一些地方,低緯度高海拔,晝夜溫差大,病蟲害少,日照豐富。但要普遍達到良態的話難度很大,因為氣候不是人能掌控的,但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趨利避害。
澎湃新聞: 上面說的都是試驗田的產量,那推廣之后在農民實際種植的時候是怎樣的情況呢?
袁隆平:是的,確實我們的試驗田土壤、技術、灌溉條件都是最好的,大面積推廣不可能各方面都這么好,所以一般要打七折到七五折。舉例來說,第一期超級稻試驗田產量是每畝700公斤,大面積推廣是550公斤;第二期試驗田800公斤,大面積推廣是600公斤;第三期試驗田產量900公斤,大面積推廣是650公斤;所以第四期畝產超過1000公斤,明年推廣大面積種植可能是700到750公斤。
澎湃新聞:雜交水稻近些年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戰,比如現代人比過去更加注重大米的口感,雜交水稻如何應對這些新出現的問題?
袁隆平:我們那個畝產一千公斤的超級稻,我已經給100多人吃過了,都說口感非常好。過去認為,產量高米質不好,米質好的產量不高,這是片面的。在上個世紀,我們雜交稻確實主要是解決溫飽問題,以產量為主,品質放在次要地位。現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不滿足于吃飽,還要吃好,所以我們在進入新世紀的時候就做了戰略調整,要高產優質,但是我有個前提,不以犧牲產量為代價來求優質,我們要在高產的前提下求優質,這個轉變難度很大,但我們做到了。今天中午請你們品嘗品嘗,真的是好吃的。
澎湃新聞:您對當前的糧食安全問題有什么看法?
袁隆平: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我們國家的糧食還不是完全自給,還要進口一部分糧食,特別是大豆每年進口六七千萬噸,還有玉米等都有賴進口,我們的自給率只有90%左右,所以還要努力提高。一個是18億畝耕地的紅線要保住不能突破,第二個就是不斷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個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只有這兩個方法。耕地不能減少,現在到處搞開發,但不能占掉農田,這是保證糧食安全最基本的東西,另外希望國家對農業科技經費的投入加大力度,推動科技進步。
還有,出臺優惠政策,讓種糧的農民能夠有更多的經濟效益。糧價是個大問題,糧價是百價之基,糧價漲不得,一漲百價都要漲,通貨膨脹;但是糧價跌不得,一跌則谷賤傷農,農民沒有種糧積極性了,這是個大問題。我的看法是這樣,政府以比較高的價,收購農民的糧食,以平價供應市場,政府來補貼,每年要拿兩三千億出來,現在我們國家財力很雄厚,應該是可以做到的。這個方案我在政協提了,行不行得通得由政策制訂者他們去做決定,我們是政策執行者。
澎湃新聞:您是幾代人都非常敬佩的偶像,您能給年輕人一些人生方面的建議嗎?
袁隆平:人生???這是哲學問題,我不懂,問哲學家吧!
對雜交水稻的種種質疑站得住腳嗎?
2014年秋季,安徽省內蚌埠等地的近萬畝“兩優0293”出現大面積的絕收或減產。全省共有4000多萬畝水稻田,其中“兩優0293”有18萬畝。盡管只有五河縣附近出現大面積絕收或減產,但對于受災的稻農而言損失巨大。并且,“兩優0293”的種子供貨方是與袁隆平關系密切的隆平高科,袁隆平和超級稻的盛名讓這場風波迅速在媒體上發酵起來。
兩級農委出具的鑒定結果顯示,此次絕收或減產屬于典型的“穗頸瘟”危害,而孕穗和抽穗期間出現低溫連陰雨,品種本身高感稻瘟病,加上適期預防措施不到位,是導致該病暴發的主要原因。專家鑒定組組長包文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兩優0293”品種的最大優點是抗倒伏,但也存在致命的弱點,就是對稻瘟病的抗性很低。“安徽不是稻瘟病的高發區,因此被列為‘兩優0293’的適宜種植區域。”
風波并未就此平息,“兩優0293”的挫敗令懷疑的態度擴展到整個超級稻上面,一些觀點認為這一事件的成因是超級稻重產量不重質量,甚至有人提出超級稻的提法最早源于日本,而日本發展超級稻是為了“喂牲口”。關于雜交稻到底好不好吃的問題歷來有很多爭論。記者在采訪期間品嘗了畝產1067公斤的超優千號和畝產1000公斤的Y兩優900兩個超級稻品種。記者常年生活在粳米產區,而超級稻屬于秈米,粳米在口感上比較粘稠,秈米則較為松軟,吃起來并不十分習慣,并沒有覺得特別好吃,但也沒有覺得不好吃。平心而論,如果把習慣和產量考慮在內,超級稻的米質在口感上還是相當不錯的。
面對輿論壓力,時年85歲的袁隆平親自出面回應,稱國家對超級稻的要求,除了產量高,還要求米質達到部頒二級,抗當地兩種主要水稻病蟲害。他同時指出“兩優0293”是10年前育成、2006年通過國家審定的品種(注:“兩優0293”是湖南省農業廳認定的超級稻,不屬于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品種),推廣多年品種有可能退化,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種也有所變化,如果生產上不注意,遇到氣候特殊的年份,是可能出問題的。針對當時出現的一些全面否定超級稻的聲音,2014年10月袁隆平在《環球時報》發表了“請別再向超級稻潑臟水”一文加以駁斥。
除了對抗病和米質的擔憂之外,另一種質疑指向的是在“四良配套”的優越條件下得到的超級稻試驗產量的攀高沒有帶來現實中實際產量的顯著提升。袁隆平后來在2015年發表的《發展超級雜交水稻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一文很大程度上對這些問題做出了回答,文中說到目前正在實施三項糧食增產工程,其中第二項“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針對的就是中低產區,目標是實現“種三畝超級雜交稻,產原有水平(前5年平均)四畝田的糧。”
他特別提到了目前大面積推廣的幾個主要品種:第二期超級稻的代表品種是Y兩優1號,2014年的種植面積達800萬畝,平均畝產600公斤左右;第三期的代表品種Y兩優2號,2013年開始推廣,2014年種植面積100萬畝以上,產量又上了一個臺階,畝產為650公斤左右;第四期代表品種Y兩優900,2014年實驗產量畝產超千公斤, 預計大面積推廣后單產又可再上一個臺階,畝產可達700公斤以上。Y兩優廣適性超級稻的發明人、湖南袁創超級稻技術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鄧啟云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對這一系列問題作出了回應。
以下為澎湃新聞與鄧啟云的對話:
澎湃新聞:超級稻在抗性和米質方面是否存在問題?
鄧啟云:事實上,現在的兩系雜交稻系統由于實現了配組自由,理論上是可以解決抗性、米質等各種問題的。2014年安徽絕收減產風波涉及到的只是100多個超級稻品種中的一個小品種,實際種植的面積非常小,目前全國推廣面積第一大、第二大、第三大的超級稻品種抗性都沒有問題。
米質方面,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雜交稻都是三系雜交稻,由于三系雜交稻系統存在遺傳制約,導致選育優良雜交組合非常困難,所以那時候的米質確實是比較差的,以至于在當時雜交稻變成了劣質米的代名詞。我聽袁院士講過一個事情,講上海的一個米店,突然有一天掛了一個牌子,“今天不賣湖南米”,馬上很多人排隊,因為當時認為不賣湖南米就沒有劣質米。但現在完全不是這么回事了,兩系雜交稻配組非常自由,有豐富的遺傳資源可以利用,選育優良組合的幾率大大提高,所以現在超級稻的米質都非常好。
現在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的超級稻都是我選育的這個系統里的,非常好吃。2005年我在一個農村里面,碰到一個農民老大爺帶著孫子在田里割稻子,割的品種是我的Y兩優1號,也是現在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超級稻品種。我就上前問那個老大爺,這個品種好不好,他說好是好,就是劃不來。我心想這個種子是免費給他們農技站示范的,是不是有人收了他的錢呢?結果他說不是,而是因為這個米一餐至少要多吃兩碗飯,所以“劃不來”,也就是說這個米真的很好吃。
吃秈米和粳米的地方的人由于習慣的原因,對米好不好吃的標準可能有所不同,湖南這邊覺得秈米非常好吃,像我自己家里,自從我這個Y兩優品種出來以后就沒有再買過別的米。農業部檢測米質的定級Y兩優系列的幾個品種達到了二級,能夠達到一級的還沒有,但從商業角度來說最重要的三項指標,外觀、口感、整精米率(加工后得到的整粒精米占加工前稻谷的比例)來看,兩系雜交稻都達到了相當完美的程度。
澎湃新聞:雜交稻跟比較好的常規稻以及國外一些高品質的大米比如日本的越光米相比,優勢和劣勢是什么?在米質的指標上有什么差別?
鄧啟云:我們的優勢肯定是在產量上,劣勢的話在做這種高檔優質米的方面我們還是有一些差距的。指標上的差距主要是直鏈淀粉含量,但是考慮到不同人群的需求,直鏈淀粉含量占多少比例才是最好吃的這個問題其實是存在爭議的。
澎湃新聞:有觀點認為超級稻在生產過程中需要高肥,這是否符合事實?超級稻和現在提倡的生態農業、有機農業是否存在矛盾?
鄧啟云:前段時間也有一位媒體朋友找我,說社會上有很多人甚至有些不同行業的官員對超級稻有些誤解,讓我搞了一個媒體科普沙龍。我們做了一個實驗,專門把第四期超級稻Y兩優900,在不用化肥、不打農藥這種無污染的情況下種植,最后測產量也達到了630多公斤。其實國際學術界早就對化肥得出了很好的結論,通過他們40年的研究發現,在同一塊田里化肥對產量是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最重要的問題是有很多地方化肥的施用方法不得當,導致了很多的污染。
我在中心做過一個對比實驗,把不同時代的品種,包括過去的三系雜交稻汕優63、第一期超級稻兩優培九、第二期超級稻Y兩優1號、第三期超級稻Y兩優2號,第四期超級稻Y兩優900,一共五個時代的品種,在同樣的種植條件和同樣的施肥條件下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四個不同時代的超級稻品種分別比三系雜交稻汕優63增產10.7%、18.7%、29.1%、37.2%,越往后的超級稻品種,它的增產幅度是越來越大的。
我自己過去既做過栽培也做過育種,現在也搞種業公司,農民在種植的時候存在的一些問題我都清楚。過去在推廣三系雜交稻之前,農民種的全部是常規稻,雜交稻和常規稻的栽培方法是大不一樣的,施肥方法也不一樣。我們現在選育的第四期超級稻與以前的雜交稻品種已經有了很大變化,農民的種植方法也應該改進,才能充分發揮超級稻的增產潛力。所以我們湖南袁創超級稻公司現在專門做了超級稻栽培的視頻教程,我也經常到農村里面給農民講課,告訴他們正確的栽種方法,不需要增加肥料,而是改變肥料的施用方法,完全可以在不增加肥料用量的情況下做到增產增收。但現在這個問題確實還沒有引起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目前來講主要是我這個企業在做推廣。現在所有按照我們公司的這種栽培方法去栽培Y兩優900的農民,產量都達到800公斤甚至900公斤。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澎湃新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