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2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二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
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通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扎實推進,樹立讓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制度導向,從而調動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保護好綠水青山,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這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加大改革力度,形成有利于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事業深入推進的必由之路。
《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提出,要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擴大補償范圍,合理提高補償標準,逐步實現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基本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
早在2013年年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就曾提出,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
專家表示,實施生態補償制度兩年來,從補償資金的情況來看,最大的問題是基金來源單一,主要來源于國家和地方財政,而從受益部門、企業和單位,乃至跨地區、跨省份得到的補償較少。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國家相繼出臺森林、濕地、荒漠等資源保護補貼政策,并逐年提高補助標準,累計安排財政補貼資金1925億元。
“由于生態補償的制度沒有建立起來,真正執行時會遇到一些阻礙。”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民進湖北省委員會秘書長周建元認為,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據,“誰受益、誰補償”的橫向補償原則僅停留在呼吁階段,并未真正落到實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此背景下,一些省區已經在進行協調建立橫向補償機制的嘗試。3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與廣東省簽署了九洲江流域水環境補償協議。根據協議,流域上下游省(自治區)將明確治理目標和措施,協商建立“聯防聯控、協力治污”機制。當日,財政部、環保部在福建省龍巖市聯合召開部分省份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工作推進會,部署推動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
“中央財政將對率先達成協議、具備突出生態價值的重點流域給予資金支持。”財政部副部長劉昆表示,財政部和環保部將加快推動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工作,通過上下游建立“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機制,更好地運用經濟杠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形成流域保護和治理的長效機制。發展理念是發展實踐的先導,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紅綠燈。以新理念引領新發展,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民族報2016-03-2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