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走在整潔的鄉間小路上,清風徐徐吹過還未完全凋謝的油菜花,干凈的小院里種著蒜苗、芫荽,村民在田間辛勤勞作。4月12日,記者在青神縣南城鎮沙河村看到一派寧靜、和諧鄉村景象。這是該村在持續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后呈現出的良好面貌。 村民自治
公開競標—— 從“一陣風”轉向長效治理
每天早晨8點,村民張燕平就開著垃圾清運車,和聘請的三名保潔員開始了一天的垃圾清運工作。去年5月4日,張燕平通過競標,以4.2萬元拿下了沙河村一年的垃圾保潔工作。
沙河村現有村民760戶,人口2340人,幅員面積2.8平方公里,村道、社道、戶道加起來有20多公里。自2008年起,該村就實行了專職保潔員制度,但由于人手少,區域大,環境衛生整治不盡如人意。去年3月,青神縣進行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專項整治,沙河村全村動員,將陳舊垃圾來了個全面大清理。大清理效果不錯,但也幾乎花去全村村民一年繳納的垃圾處理費。
這樣的一次性治理不是長久之計。如何讓環境治理真正常態化、長效化?南城鎮決定率先在沙河村開展保潔市場化運作——實行村組保潔公開競標。為了規范管理,沙河村與承包人張燕平簽訂了保潔協議,對保潔范圍、標準、工作內容等都進行了詳細規定。同時,村委會建立健全了監督檢查考核機制,承包人也向村委會繳納了3000元保證金。 沙河村黨支部書記帥一明介紹,村里的生活垃圾保潔費一部分來源于村民繳納,一部分為市掛聯部門的等額資金支持,另一部分則是鎮政府的補助資金。村里成立了專門的理財小組,垃圾處理資金??顚S?,以村民自治的方式進行管理,有專人嚴格監管。
開展生活垃圾治理后,沙河村變得干凈、整潔。
常態監督 措施跟進—— 保潔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幾萬元的保潔承包費用得值不值,垃圾治理得好不好,村民自己說了算。為此,村里成立了監督小組,由村組干部、黨代表、人民代表和村民代表組成,形成常態化的監督機制。每個季度定時、不定時進行抽查,并進行村民小組間的交叉檢查。檢查后召開座談會進行評比,總結檢查中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增添措施,督促業主和村民小組加大整改力度。
去年6月,監督小組在進行了幾次檢查之后,發現村道干凈了,但在一些竹林、溝邊等死角還有不少垃圾,而這些地方不在承包業主保潔范圍內。經過村民代表會討論,決定再給承包方增加1萬元的保潔費用,要求承包方增加對其他垃圾的清理。 除了專門的監督小組進行檢查,村里的每個村民都是監督員。去年村民反映村里的垃圾池、垃圾箱太少,村里便想辦法增加數量。現在全村有垃圾箱43個,垃圾池30多個。在沙河村,向來都有將過世家人的日常用品丟到河邊、林間的風俗習慣,極大影響了村里的環境衛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村干部們又想出了修建“白事垃圾處理場”的點子,白事垃圾得到集中處理,村民們樂意接受,一舉兩得。 “檢查后整改,整改后再檢查,檢查不滿意再整改?!睅浺幻髡f,“雖然沒有絕對的好方法,但是我們一直都在想辦法、出點子,不斷探索,大家的滿意就是我們的目標?!?nbsp;
文明勸導 宣傳到位—— 環境變好村民點贊
“愛護環境衛生,建設潔凈家園,做個文明好村民。”每月的1號和15號,村民姜龍華、張秀蘭就會騎上自行車,帶上“小喇叭”,揣上“小本本”,挨家挨戶進行環境衛生治理宣傳,并記錄下環境衛生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去年8月開始,沙河村聘請了姜龍華、張秀蘭兩位文明勸導員,專門負責村里的衛生、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文明勸導工作。 “自從當上了這個文明勸導員,得罪人的時候還真不少?!苯埲A說。哪家門前有白色垃圾,哪家雜物堆上了路等,這些事兒都得一遍遍地勸說。不少村民在勸說之下會主動改正,也有村民有抵觸情緒,勸導員“碰釘子”。這時,他們就自己動手清理。兩位勸導員的身體力行被大家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一些“釘子戶”也漸漸被感染,好習慣慢慢養成,村里的衛生環境一天比一天好。 帥一明介紹,村里每年都會利用召開村民大會及其他村組活動的機會進行環境治理知識宣傳,并將宣傳資料、村規民約分發到每一戶村民家中,在村民們習慣性傾倒垃圾的林間、地坎等地點貼上警示標語,以提高群眾愛護環境衛生的意識。 “現在不少外地人走到我們村來,都夸我們村特別干凈、清爽,作為沙河村的一員我們覺得很驕傲。”村民陳寶珍說,“我們也會積極地支持、配合村里的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讓我們沙河變成景美人更美的幸福美麗鄉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眉山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