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城鎮化步伐加快,城鄉人口流動加劇,2011 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2017 年城鎮化率達 58.52%。同時,我們按照統籌城鄉發展方略, 堅持推進城鎮化與建設新農村雙輪驅動,加快農業農村發展。我國工農城鄉關系明顯改善,城鄉建設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績。但是,在城鄉建設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困擾。主要是 :城鄉建設在一定程度上面臨未來城鄉體系(城鎮和農村數量、規模、布局等)演變不確定性問題, 從而造成投資建設上的“兩難選擇”,也出現一些被動和“失誤”。在城鎮一頭,多表現為城鎮建設跟不上城鎮發展(人口增加)需要,結果是在城鎮規劃建設、特別是市政工程建設上出現反復和“折騰”;在農村一頭,則是容易出現對農村未來發展預測定位不準確,建設投資決策不科學,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例如,伴隨著農村人口流失特別是部分農村的“空心化”,農村學校布局和教育資源錯配現象問題凸顯,扶貧開發、村莊建設也出現一些“花冤枉錢”現象。問題的癥結在于,我國正處于城鎮化進程中城鄉人口流動和城鄉格局動態變化的過程中,由此面臨不確定性和“兩難選擇”。
如今推進鄉村振興,同樣面臨這一問題。特別是在推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新形勢下,如果把握和處理不好, 或許這種不確定性和兩難選擇更為突出。為此,需要從理論方面澄清認識,從實踐方面創新方法。
在理論上要澄清認識,要明確堅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堅持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協調聯動、相互促進、融合發展。一方面要認識到,在城鎮化進程中,人口流動的主流還是從農村向城鎮流動,不管是異地城鎮化還是就近就地城鎮化, 城鎮化(即使是重點發展中小城市、縣城、重點鎮)仍是吸納農村人口、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出路。從城鄉體系布局的演變來看,城鎮發展規劃相對清晰,而農村的規劃發展則有不確定性。通過新型城鎮化吸納農村人口、化解“三農” 問題,減輕農村建設的任務和壓力,也是協同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另一方面要認識到,推進人口城鎮化,決不能輕視推進鄉村振興,不能像有些人認為應等到城鎮化基本完成、城鄉人口流動相對穩定以后再搞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既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長期推進的過程,特別是我國村莊的演變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即使是對于那些長遠來說可能要消亡的農村,也并不能完全排斥農村建設,因為它仍然可能還要存續發展二三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這期間它仍然承載著相當的人口,村里人的生產生活條件仍需要保障、改善和提升。而且,如果沒有農村的發展,農民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得不到一定的積累和提升,這些人可能也根本實現不了向城鎮的轉移和融入,也影響到人口城鎮化的質量。更不用說,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即使城鎮化完成以后,仍會有相當多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是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推動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已成為現代化“下半場”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四化”同步發展亟須補齊的短板。
在實踐上要創新方法,力爭提高城鄉建設特別是農村建設的預見性、科學性、準確性、有效性,盡量少走彎路和避免投資建設的“浪費”。首先要在城鄉體系布局規劃上加強頂層設計。在科學分析預測的基礎上,從全國大局、從不同區域和不同層級,通過上下互動、整體與局部對接, 統籌規劃(總體和各區域)未來城鄉格局(特別是人口分布),力爭給各地城鄉建設以前瞻性指導。科學規劃城鄉體系和布局,特別是農村布局,找準鄉村建設的空間定位。其次要科學、準確地分類推進鄉村發展。《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提出分類推進鄉村發展,并根據基礎條件和發展前景,按照發展思路的不同,把村莊分為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和搬遷撤并類,強調分類推進鄉村振興,不搞一刀切。要通過有針對性的科學規劃和準確定位,有效推進不同類型的村莊發展。其中,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村莊發展方向比較明確,相對容易規劃其發展。較為復雜的是集聚提升類,包括現有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將存續的一般村莊,占鄉村類型的大多數,是鄉村振興的重點。特別是其中數量龐大的“一般村莊”,未來還可能面臨多元分化。要科學確定村莊發展方向,強化產業支撐,在原有規模基礎上有序推進改造提升。要科學規劃其遠期和近期發展,有步驟、分階段推進,特別是要有順序地實施村莊建設工程,防止隨意、無序上項目造成不可逆的被動積累和“失誤疊加”。
作者系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