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劉國棟:養生農業體系構建與養生農業未來研究方向

[ 作者:劉國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3-23 錄入:12 ]

通過對養生與農業關系的分析,結合《黃帝內經》的養生主張,我提出“養生農業”的概念:養生農業是休閑農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中國農耕文化、游牧文化、養生文化為指導思想,挖掘人類特色農業品種(已發現、未發現),采用傳統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等生產方式,去獲得農林種植、養殖、漁業水產、中醫藥材等特色養生食物來源,并通過中華飲食養生、健康養生等科學方法,為人們提供以養生為目的的一種農業生產模式。未來的“養生農業”應該是一種古老的、樸素的、文化的、具有循環力的、可持續發展的健康態的農業。

我們判斷一種農業類型是否能夠符合農業體系的分類,其關鍵在于其是否具有理論體系、是否具有生產實踐的可操作性,是否具有創新性。從原始到現今,我認為農業是最具有文化和智慧的一個行業,養生農業不僅僅是一種創意農業,更是可實操農業。因為其可以構建其系統的理論體系、生產體系、服務體系和運營體系。

養生農業的理論體系

1、《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出的“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論述,既是醫學方面不可忽視的至理名言,也是指導人們飲食養生的重要原則。

2、“四氣、五味”學說提出:食物有“四氣”、“五味”,即寒、熱、溫、涼和辛、甘、酸、苦、咸。講究食物的氣味(性味)和功能,熟練地駕馭飲食療法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地進食某些食物,既能祛病,又能健身、長壽,是指導人們飲食療法的重要基礎。

3、“五行”學說指出:各種食物都與“火、木、水、土、金”相對應,也與人體五臟相生相克,農業(食物)的五行學說,是指導人們順應天時地利,種植各種農作物、飼養各色畜禽、發展以特色品種,提高農業收益,實現農業養生的重要手段。

4、現代營養學理論:營養學是在植物學、動物學、人體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研究機體與食物之間的關系的一門學科。營養學根據人體對營養物質的需要量,分為宏量元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等,它是通過現代技術手段檢驗養生食物營養的標準之一。

養生農業生產體系

(1)作物種植體系:泛指傳統的五谷、五果、五菜種植。

(2)畜牧養殖體系:泛指傳統的“五畜”,以及水產、特種養殖等。

(3)中藥材生產體系:人工栽培中藥材,側重于藥食同源的中藥材。

1、養生“五谷”生產體系

(1)五谷的內容

《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

鄭玄注:“五谷,麻、黍、稷、麥、豆也。

“谷”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谷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五谷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谷物,后泛指糧食類作物。

關于五谷主要有兩種說法,主流的是稻(俗稱水稻、大米)、黍(shǔ,俗稱黃米)、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制作面粉用)、菽(俗稱大豆)。因為有的地方氣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種植,因此有將麻代替稻,作為五谷之一。所以,五谷通常是指黍、稷、菽、麥,稻等作物,或者“黍、稷、麥、菽、麻”。

北方無稻、南方無麻。關于五谷中的“麻”,有的人認為其是“麻子、亞麻”,籽能榨油,纖維能制繩、織衣。我認為這個“麻”,應該是“應該是麻的種子”,因為在神農嘗百草時,首先考慮的是“活命”的問題,還沒有考慮穿的問題。

另外,也曾有人將“五谷”劃分為“天谷”、“地谷”、“懸谷”、“風谷”、“水谷”的。天、地、懸、風、水所代表“五谷”并不一定都是糧食:“天谷”含諸如稻、谷、高粱、麥等果實長在頭頂類的作物;“地谷”含諸如花生、番薯等果實長在地面下的作物;“懸谷”含諸如豆類、瓜類等果實在枝蔓上的作物;“水谷”含諸如菱角、藕等水中生長果實的作物;唯有“風谷”特殊,指玉米是通過風傳播花粉,將頭頂花粉吹到作物中節長出的須上從而結出果實的作物。這種劃分是根據五谷的不同食性劃分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劉國棟:養生農業體系構建與養生農業未來研究方向(圖1)

圖5-1五谷——黍稷菽麥稻(麻)

(2)五谷的養生價值

神農嘗百草時選擇“食谷”作為中華民族的主食來源,充滿了極高的智慧和創新。

大家知道,自然界所有的食物都是一種能量轉化。五谷在自然界極易獲得,又容易繁殖,雖然不如肉類品質高,但能從而總量上滿足了日益增多的人族生存需要。谷物都是植物的種子,而種子里面具備旺盛的生命力,濃縮了植物的所有精華。種子具足完備的四季之氣,升降浮沉四氣均平,氣平以養生,因此我們祖先有智慧,將之定為主食,有其深刻的內涵!

谷物中的四季之氣也叫“陽氣”。也就是說,我們吃主食的時候,不僅吃了各種化學分析出來的營養物質,還吃糧食的“陽氣”。衡量一種食品是否營養充足,不僅要看其化學物質組成,還要體察其“氣”是否均衡。不同的植物“氣”不同,寒熱溫涼各有所偏,這用化學手段是檢驗不出來的。《素問?藏氣法時論》:“五谷為養。”就是這個道理。

五谷作為主食,是飲食中最為重要的組成成分,因為小麥、粳米、大米、小米等等,均是味甘、性平、具有“補脾胃、益氣血、長肌肉、和五臟”的功效。

現在的精制大米、白面等細糧,其加工過程中把種子的皮、胚芽剝掉,損傷了種子中的生命力,缺乏生機。大米放在水里無法發芽,營養價值大幅度降低,所以最好食用完備的種子,也就是粗糧,沒有經過細致加工保持原始生機的糧食,其谷氣充沛,補養人的元氣最好。

現在的“五谷”已經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五谷”之精華。我們構建五谷生產體系,不僅要栽培谷物作物,更追尋原始五谷的養生價值和食用方法。達到真正的“五谷”養生目標。

2、養生“五果”生產體系

(1)五果的內容

“素問”指出“五果為助”。五果指的是大棗、栗、桃、杏、李。與五味相對應的是:棗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果者,以五味五色配五臟。

劉國棟:養生農業體系構建與養生農業未來研究方向(圖2)

圖5-2五果——棗栗桃杏李

(2)五果的養生價值

《黃帝內經》中提出“五果為助”的主張,這是因為“五果”具有輔助五谷精氣和輔助五菜疏通壅滯的作用,是由草本與木本植物及其種子的差異性決定的,也是由果實的生理功能決定的。

大家知道,木本植物(果樹)的種子(板栗、核桃)和種皮(水果)是更好的精氣物質或說營養素來源。從植物學觀點看,植物生長期越長所提供食物的營養價值越高,木本植物的生長期都長于草本種子植物,因此,所有木本植物的營養價值高于草本植物。

養生“五果”生產體系的建立,不僅要挖掘傳統五果的養生文化價值,更需要尋找特色的、養生價值更高的果樹品種,研究出對人類健康的合理的“五果”養生方案。

3、養生“五畜”生產體系

(1)五畜的內容

“五畜”,泛指“牛、犬、羊、豬、雞”等禽畜肉食。“五畜”食物與五性對應“牛甘,犬酸,豬咸,羊苦,雞辛”。

五畜曾經是我國先民的主食。“神農嘗百草”—先祖改變食肉的生活習性而選擇食谷,是因為肉類食物資源危機而被迫的,屬于無奈之舉。

劉國棟:養生農業體系構建與養生農業未來研究方向(圖3)

圖5-3五畜——牛犬豬雞羊

(2)五畜的養生作用

五畜在人的生命活動中,有增進精氣的作用。從積極的一面來說,可使人的形體慓悍、免疫力強,說明五畜能夠增進精氣,利于強健身體;從消極的一面,食肉過多容易發生內臟類疾病。

養生“五畜”的生產體系建設需要在對傳統“五畜”的養生研究的基礎上,挖掘出更多、更具養生價值的“五畜”品種,為人類的健康長壽服務。如,過去我們不能進行人工馴化的鱷魚,被馴化后,其肉、骨、血、胚胎的藥用價值極高,這是我們在現代馴化技術提高的情況下,利用“五畜”養生的最佳成果。

4、養生“五菜”生產體系

(1)五菜的內容

五菜指葵、韭、藿、薤、蔥。《素問?藏氣法時論》:“五菜為充。”王冰注:“謂葵、藿、薤、蔥、韭也。”《靈樞經?五味》:“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

劉國棟:養生農業體系構建與養生農業未來研究方向(圖4)

圖5-4五菜——葵韭藿薤蔥

(2)五菜的養生價值

《本草綱目》述:“謹和飲食五味,臟腑以通,血氣以流,骨正筋柔,腠理以密,壽命可以長久……菜之于人,補非小也。”

菜,說到底,只是一種草。《說文》:“菜,草之可食者。”平民百姓吃不到肉,只能吃菜。《禮記?月令》說:“仲秋之月……乃命有司趣民收斂,務畜菜,多積聚。”統治者讓百姓多多存儲蔬菜。多吃蔬菜,不僅可以增加纖維素,有利于腸道蠕動;而且可以增加維生素,人體必需的維生素C的90%、維生素A的60%都來自蔬菜。遇上饑荒之年,以菜充饑,營養不良,于是面有菜色。

生活在現代都市里的人對與蔬菜的重視程度似乎越來越高,但是,我們對于蔬菜的養生功能的理解還僅僅限于“增加纖維素,有利于腸道蠕動”。對于傳統五菜養生的精華卻知之甚少。例如,在古代,蔥以其辛辣,列為五菜之冠,故又稱作“菜伯”。潘岳《閑居賦》有“菜則蔥韭蒜芋,青筍紫姜”,明確將蔥列為眾蔬之首。今人食蔥,大多用作調味,而在古人,則是以蔥白為主菜。六、七十年代,在自然災害最困難的情況下,山東人喜歡吃大蔥蘸醬,煎餅卷大蔥,而強壯了一方百姓。殊不知,是大蔥中含的精氣(蛋白質、能量)拯救了民眾。

還有五菜中的“葵”,指冬葵,是古代主要的蔬菜之一。《說文》說:“葵,葵菜也。”《詩?豳風?七月》有:“七月亨葵及菽。”《儀禮?士虞禮記》有:“夏用葵。”人們熟知的《樂府詩集?長歌行》有“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指的就是冬葵。

人們為什么“夏用葵”?因為葵菜性寒,在南北方,寒季還能“青青”生長。夏季炎熱,正好和人體相中和。

今人多不識葵,而在古代,葵是一種大眾化的蔬菜。王幀《農書》說:“葵為百菜之主,備四時之饌,可防荒儉。可以菹臘。其根可療疾。”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葵菜,古人種為常食,今之種者頗少。”

我們進行養生五菜生產體系建設就是要挖掘傳統“五菜”的養生價值、文化價值。挖掘更多的養生“五菜”為民所用。

5、藥食同源的中藥材生產體系

(1)藥食同源的內容

中醫素有“藥食同源”之說,表明醫藥與飲食屬同一個起源。實際上,飲食的出現,比醫藥要早得多,因為人類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須攝取食物,以維持身體代謝的需要。

“藥食同源”是說許多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并無絕對的分界線,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反映出“藥食同源”的思想。

《淮南子?修務訓》稱:“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見神農時代藥與食不分,無毒者可就,有毒者當避。

隨著經驗的積累,藥食才開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們開始食熟食,烹調加工技術才逐漸發展起來。在食與藥開始分化的同時,食療與藥療也逐漸區分。

在中醫藥學的傳統之中,論藥與食的關系是既有同處,亦有異處。但從發展過程來看,遠古時代是同源的,后經幾千年的發展,藥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樸歸真,以食為藥,以食代藥。

(2)中藥與食物的關系

藥食同源。大家知道,中醫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藥和針灸。中藥多屬天然藥物,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而可供人類飲食的食物,同樣來源于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及部分礦物質,因此,中藥和食物的來源是相同的。有些東西,只能用來治病,就稱為藥物,有些東西只能作飲食之用,就稱為飲食物。

但其中的大部分東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樣也能當作飲食之用,叫做藥食兩用。由于它們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藥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龍眼肉、山楂、烏梅、核桃、杏仁、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們既屬于中藥,有良好的治病療效,又是大家經常吃的富有營養的可口食品。

(3)可種植的“藥食同源”植物

《衛生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2013版)》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薊、山藥、山楂、馬齒莧、烏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龍眼肉(桂圓)、決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佛手、杏仁(甜、苦)、沙棘、芡實、花椒、赤小豆、棗(大棗、酸棗、黑棗)、羅漢果、郁李仁、金銀花、青果、魚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梔子、胖大海、茯苓、香櫞、香薷、桃仁、桑葉、桑椹、桔紅、桔梗、荷葉、萊菔子、蓮子、高良姜、淡竹葉、淡豆豉、菊花、菊苣、黃芥子、黃精、紫蘇、紫蘇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酸棗仁、鮮白茅根、鮮蘆根、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等。

藥食同源的養生中藥材生產體系建設,能夠匯聚中國農林業的植物資源,完善我們的養生農業體系建設。

養生農業服務體系

(1)養生餐飲:將養生生產體系獲得的養生食材,按照養生的要求,進行科學烹飪或制成養生飲品。

(2)養生保健:包括針灸、推拿、按摩、刮痧、溫泉浴等各種養生手法;

(3)養生食品:包括各類有機、天然、生態養品食品;

(4)養生環境:家庭、養生園、養生會所、養生館。

養生農業實現方式

(1)農業養生可以在養生農業園、農場、農莊、休閑度假區、旅游景區、養生會所等場所通過養生農業的幾個體系來實現。

(2)農業養生可以因時因地,進行單一養生的實現方式,也可以進行綜合的方式。

(3)農業養生最終通過滿足人類的六大需求方式去實現。

劉國棟:養生農業體系構建與養生農業未來研究方向(圖5)

圖5-5人類的六大生活需求

養生農業未來研究的方向

(1)挖掘中華民族養生農業的歷史、文化,構建養生農業體系(包括養生農業概念、農業與養生關系、農業養生形態、養生農業實現、養生農業技術、養生食品開發等)。

(2)推動養生農業科技進步、成果交流與轉化,集成各類養生資源,共同研討食品安全與食品結構、食物與養生的關系,促進人類健康長壽。

(3)建立養生農業生產的種質資源品種庫,進行養生“五谷、五菜、五畜、五果”的食物價值的深入研究。在農產品品質、生物多樣性、食品安全、環境資源、養生農業生產方式等方面與農業學科外的不同機構開展廣泛的合作與交流,增強我國養生農業的創新能力。

農業養生未來服務的目標

(1)為國內特色農業園區、農場、農莊、基地等提供傳統養生農業、種養殖品種;

(2)為國內養生農業園區提供配套的規劃、培訓服務;

(3)提供養生農業中先進的農業技術服務;

(4)提供養生餐飲、中醫養生等服務項目的設計;

(5)提高養生農產品銷售;

(6)為養生農業、農業養生提供培訓與交流提供平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九派開元智庫機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 亚洲精品91福利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九九精品国产99精品 | 亚欧V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