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村落喬家堡村去哪兒了
編者按: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很多古城古鎮古村主動或被動融入到了旅游文化產業開發的浪潮之中。依托古村古鎮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旅游產業,發展地方經濟,這固然沒有錯。然而,現實狀態是,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古村古鎮中的原住民被邊緣化,甚至如喬家堡村一般被完全遷移至別處。如果原有的生活方式被破壞,或是被取而代之,那么保護開發的意義還有多大呢?保護開發的目的本是永續利用、活態傳承,然而沒有了原住民的村莊,還能“活態”傳承嗎?值得深思!必須要明白的是,古村古鎮的保護與開發不應該也不只是它們原生個性之“形”,更要有其文化生態之“實”。保護與開發是一對矛盾,如何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避免過度開發、過度商業化同樣需要智慧。
喬家堡村位于山西祁縣東部,北距太原市54公里,南距東觀鎮僅2公里。據文獻記載,喬家堡村初建于明洪武二年(1368年),已有近650年的歷史。喬氏從洪洞縣古槐樹遷來定居,明洪武年間修筑堡墻,故名喬家堡。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喬家堡形成了以喬家大院為代表的晉商文明古村落,2013年9月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喬家堡村占有耕地面積3119畝,原有農戶670戶,共1775人,約有一半人口姓喬,可稱為喬氏家族的血緣部落。原喬家堡村擁有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其中“在中堂”(即喬家大院)保存最為完整,是清代全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喬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曾有兩次增修,一次擴建,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于民國初年建成一座宏偉的建筑群體,集中體現了我國清代北方民居的獨特風格。在喬家大院周圍既有喬家同族兄弟精美的宅院,還有喬家的車馬院、寓客所、外花園、鋪號等,又有村中的廟宇、宗祠、書院、戲臺、水井等等。1985年,祁縣政府依托喬家大院成立了祁縣民俗博物館,2001年,喬家大院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在20世紀90年代讓“喬家大院”一夜成名,2006年的電視劇《喬家大院》又再一次點燃了晉中大院文化熱潮。近十年來,依托喬家大院這一聞名景點,喬家堡村大力發展旅游相關產業,全村旅游收入每年高達2千余萬元。
一、中國傳統村落喬家堡村消失了
2017年7月12日中午,筆者按地圖的導航來到喬家堡村的原址,驚訝地看到位于喬家堡村中心位置的喬家大院孤零零地矗立在一大堆廢墟之中。筆者不禁感概:喬家大院,你寂寞嗎?筆者已無法目睹喬家堡村昔日的模樣,在廢墟中除了發現一個孤獨的古亭之外,只剩下幾顆楊樹、柳樹和棗樹。筆者不斷在斷壁殘垣中行走,不禁扼腕嘆息,中國傳統村落喬家堡村已經消失了。
據調查,為了推進喬家大院旅游景區改造,將喬家大院文化園區打造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喬家堡村實施了整體搬遷工程。2012年底,位于村北的喬家堡社區竣工投入使用,工程總投資2.6億元,占地面積163畝,建筑面積26.4萬平方米,包括回遷安置樓房、綜合樓、小學、幼兒園及附屬工程,可滿足村兩委辦公、養老院、老年活動中心、村衛生室和農村超市等功能需求。喬家堡村村民從2013年開始陸續搬遷至新建的社區,2017年初整體搬遷完畢,告別了世世代代生活的老村,告別了傳統的生活方式。
為了探尋喬家堡村的原有面貌,筆者來到新的喬家堡社區。新的喬家堡社區包括南北兩個社區,北社區修建較早,為一排排六層的居住樓房,樓房的外圍有比較完善的公共設施,有幼兒園、小學、初中、老年活動中心、高級酒店。在社區老年活動中心三樓辦公室,筆者發現新的祁縣行政地圖上喬家堡村已改為喬家堡社區。而原喬家堡村的平面圖,細致到每家每戶的具體位置,相對應的位置還有戶主的名字,因為喬家堡村的消失,這張地圖顯得尤為珍貴。另外,筆者翻閱喬家大院民俗博物館志的圖集時,從一張喬家大院的老照片中可以依稀看到原喬家堡村的一角。
二、中國傳統村落喬家堡村消失的原因
1.配合5A級旅游景區發展
國家級5A景區為中國旅游景區最高等級,代表著中國世界級精品的旅游風景區等級。在硬件的要求上,5A標準從細節上、質量上要求更高更明確,主要體現在文化性和特色性的要求上“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5A級景區更注重景區的人性化和細節化,圍繞為旅客營造舒適優美的旅游環境制定了很多細節,例如,硬件設施上,停車場綠化美觀、路面特色突出、水體航道清澈等。而喬家堡原來的空間布局無法滿足這些標準,需要拆遷規劃。
為配合在最短時間內實現喬家大院文化園區5A級旅游景區的建設,完善喬家大院周邊配套的基礎設施,與昌源河國家濕地公園一起形成“全域景區”的發展規劃,祁縣縣政府選擇并實施了整村搬遷,對全村所有土地進行了“一次性買斷”。通過部分國有股權公開轉讓和企業改制,由國有控股企業改制為民營控股企業,山西喬家大院文化園區運營管理主體改為山西喬家大院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為了提高旅游收入,喬家大院景區的門票逐年增加,由最早的20元漲到40元、61元、前院72元后院76元分開賣票,再到現在的通票138元。
2.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祁縣縣政府通過村莊整體搬遷,達到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效果。喬家堡村采用土地置換的形式施行整村拆遷,將原來的喬家堡村所有土地以拆遷安置的形式置換給政府,政府再將土地轉讓給社會資本,也就是成立旅游公司進行旅游景區的開發建設。為了更好的解決原喬家堡村村民沒有了土地的問題,將原喬家堡村改為喬家堡社區,因此村變社區,村民變居民,居民也就沒有土地了。另外居民所居住的安置社區,沒有買賣權,只有使用權。
三、喬家堡村整體搬遷的影響
一是破壞了喬家大院歷史文化保護的整體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對自然資源和文物等人文資源進行旅游利用,必須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符合資源、生態保護和文物安全的要求,尊重和維護當地傳統文化和習俗,維護資源的區域整體性、文化代表性和地域特殊性,并考慮軍事設施保護的需要。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資源保護和旅游利用狀況的監督檢查。整體拆遷喬家堡村破壞了喬家大院文化區域的整體性,周圍的古院落、寺廟等物質文化遺產徹底被破壞,傳統文化和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傳承的載體。
二是影響了喬家堡村歷史文化的傳承。歷史文化傳承需要古建筑為載體,以古建筑中祖祖輩輩生活的原住民為主體,喬家堡村的整體拆遷導致載體消失,使這一代人的鄉愁無處可寄托,使下一代人失去了傳承文化遺產的機會。傳統村落在我們手里丟失,我們的子孫后代再已無法享受到先人所創造的文明的榮光。
三是破壞了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在訪談中,喬家堡村原住民對比喬家堡村的昔日的繁華和現在的社區生活,留戀之情溢于言表,無奈之心難以名狀。村民們搬進了新居,住進了單元樓房,生活設施現代化了、城市化了,但是,沒有了獨門小院雞鳴狗吠的生活情趣,失去了街坊鄰居隔墻搭話的親密無間,更重要的是失去了生存的依托——土地。村民反映,住在高層,雞不能養,糧不能曬,太不方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徹底被改變了。
四、喬家堡村整體搬遷的反思
傳統村落在現代化的潮流沖擊下如何保留傳統文化的韻味?保護古村落與改善村民居住環境提高生活水平是不是不可并存?拆掉老村,搬遷新區,實施文化旅游商業開發,打造仿古的新建筑偽古董,對喬家大院旅游來講在短期內將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但是,對于保護傳統文化,弘揚晉商文明來講,未必是適宜的舉措。喬家大院不僅僅是個旅游景點,它所體現和散發的中華文明優秀傳統文化的氣息是根植在喬家堡村這塊自然與人文環境土壤中的。
傳統村落有我們民族的魂和文化的根。現在,喬家堡村拆沒了,喬家大院文化的根植土壤也就沒了,喬家大院的文化底蘊將大打折扣。保護古村落與建設新農村,傳承傳統文化與發展旅游事業,難道真成了一種悖論?
“民族文化千百年,消失只需一瞬間”的“文化遺憾”讓我們扼腕嘆息,倍感心疼。為了避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村落逐漸消亡,急需制定傳統村落保護特別法,讓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有法可依。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