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謝寶峰:“功德銀行”在鄉村治理中的功德

[ 作者:謝寶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10-15 錄入:吳玲香 ]

鄉村治,百姓安,國家穩。2018年8月,我們來到浙江義烏何斯路村進行了為期3天的村莊調研,這三天通過對何斯路村的調研,讓我對鄉村治理產生了一些思考。為了改變鄉村民風凋敝、鄉情不在甚至“百善孝為先”的孝道漸漸淡去的現象,2008年,何斯路村建立了“功德銀行”。“功德銀行”采取賦分制的方式,村民稱為“一報二查三公布,功德多少大家算”,即村民可將好人好事以積分的形式存入功德銀行,并在一定期限內,根據積分情況給予相應的獎勵。例如:能夠做好自身事情,管理自己房前屋后的衛生記1分;能夠維護公共場所環境記兩分;能夠促進村莊事業發展,并作出卓越貢獻記3-5分。截至目前,何斯路村“功德銀行”上的積分已突破8萬分,全村95%以上的村民都做過好人好事,并在功德銀行上有自己的積分。在“功德銀行”的滋養豐潤下,該村村民成了維護鄉村穩定、促進鄉村發展的中流砥柱,人幫人、戶幫戶,民風村容煥然一新。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在這個新的鄉村治理體系中,“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但是“功德銀行”實施的成功告訴我們,德治在鄉村治理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德治不同于自治和法治。法治的核心是法律,具有強制推行的最強硬約束力;自治實施的基本依據是村規民約,它是村民基于法律的授權,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依照村集體的意愿,經過民主程序而制定的規章制度;德治的核心是道德,道德是內化于心,為村民公認的言行準則,擁有最廣泛最扎實的人文基礎。因此,可以說,法治是高懸的利劍,它和自治共同對村民的行為產生約束,要求村民“必須怎么樣”,否則就會受到相應的處罰;而“功德銀行”作為德治中的一種,是對村民的行為進行教化感化,是“鼓勵村民怎么樣”。顯然,法治和自治在我國鄉村治理中屬于“顯性治理”,德治在鄉村治理中屬于“隱性治理”。一般而言,“顯性治理”關注和規范的是人的組織行為、公共行為或社會行為,但對人的品行修養等私人領域則不能直接干涉或約束,而道德則與之不同,它涵蓋公私兩大領域,既對人們的公共社會行為進行引導和約束,又對人的品行修養提出規范(朱輝宇,2015),因此,相對于法治和自治,德治發揮作用的范圍更廣,從“功德銀行”所輻射的范圍來看,它可以輻射到村民的日常生活。并且,中國的鄉村社會是倫理本位下的關系社會,梁漱溟認為,儒家倫理道德是構成鄉村社會關系的核心理念,社會關系從屬于倫理道德。在法治和自治中,如果忽視德治的作用,就會出現“法律難以融入鄉村社會”、“自治難以有效開展”等情況。因此,在新的鄉村治理體系中,應重視“德治”的重要作用,德治是法治和自治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

(作者系江蘇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莊村書苑(微信公眾號原創)2018-10-1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香蕉伊蕉中文在线视频播放 | 婷婷成人亚洲综合国产麻豆 | 伊人中文在线最新版天堂 | 中文字幕一本到在线网站 | 久久免费久久爰精品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蜜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