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尤其當前,站在由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戰略轉變的歷史拐點上,我們理當擁有更好的條件,讓鄉親們生活更美好。結合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談談要如何“軟硬兼施”,使鄉村留得住鄉愁,從而繪就幸福鄉村藍圖。
“硬”處發力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專門用一章篇幅對鄉村建設行動進行全面部署,由此可見“十四五”時期,鄉村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至關重要。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一定的物質因素作支撐,美麗的鄉村發展畫卷不過是空中樓閣、鏡中水月。今年是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之年,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就是為了讓鄉村面貌在硬件層面發生顯著變化,為軟件層面的升級做準備、打基礎。在村莊規劃上,要推動各地合理確定村莊分類和布局,注重保護好傳統村落民居和鄉村特色風貌。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著力推進水電路氣房訊、冷鏈物流等公共基礎設施盡量覆蓋到每村每戶,同時探索建立維護機制,改變以往重建設輕維護的局面。在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方面,從農民實際需要出發抓好分類改廁和污水處理,提高農村廁所衛生文明水平。在公共服務一體化方面,持續推動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社會保障等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讓農民可以享受到與現代生活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基本公共服務是滿足農民不同層面的需求,因地制宜、穩扎穩打,實現功能銜接互補,而不是一窩蜂搞大躍進式的運動,一號文件特別提出,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不得違背農民意愿辦事。只有真正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權益,才能增強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軟”處著手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既要重視“硬件”,也不能忽視“軟件”建設。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也就是振興鄉村之魂,沒有靈魂的鄉村就如同一盤散沙。新的發展階段,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不僅不會削弱,只會繼續加強。要抓好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根本前提,激發農村內部主體的能動性,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抓好保護與開發并重這一核心手段,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在傳統與現代的持續碰撞中,賦予中華農耕文明以新的時代內涵;要抓好解放思想、創新宣傳這一重要方法,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依靠現代前沿技術作為支撐,在鄉村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把黨的聲音傳播到田間地頭。其實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都面臨著許多困難與挑戰,現代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幫助更好地傳播核心價值觀,網絡時代的多元化也可以阻礙農民對重要信息的獲取和吸收。從前一個宣傳欄、大喇叭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而如今傳統的單一宣傳渠道早已被拋之腦后。現在更加注重沉浸體驗式的精神文明建設,比如在傳統節日文化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果能把傳統活動和新時代精神進行融合,在一些節日的民俗文化活動包括掛燈籠、寫春聯、貼年畫、放鞭炮、守歲、舞獅、踩高蹺、逛廟會等中體現新時代的鄉土文化特色,往往比單純的道德說教更生動、更有效。民俗文化所展示的獨特魅力,最貼近人民的生活,也最能集聚情感與人心。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作者在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舉辦的“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座談會”上的發言摘選,中國鄉村發現網根據錄音整理而成)
相關閱讀:
蔣俊毅:實施“三高四新”戰略要發揮好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作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