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蕭淑貞等:在鄉村振興開局之年,請慎重拆村撤校

[ 作者:蕭淑貞?賀建增?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6-08 錄入:李珺 ]

最近,有關“山西省3365個深度貧困自然村已全部完成整體搬遷”的新聞報道,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目前,山西又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學向縣城,小學向鄉鎮集中”的政策。今年是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國家出臺《鄉村振興促進法》,各地紛紛成立鄉村振興局和鄉村振興研究院……在舉國上下充滿振興鄉村的熱情和干勁的時侯,山西的這些做法讓人不解,也引發人們思考一些關鍵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眼光和態度認識鄉村?在生態文明時代,那些偏遠的小山村是否是稀缺資源?

近幾天,有新聞報道這樣稱贊山西:“2020年底,山西省3365個深度貧困自然村已全部完成整體搬遷,實現貧困地區山莊窩鋪搬出來、荒山荒坡綠起來、陡坡耕地退下來、群眾生活好起來”。前些年,當其他省出現“平墳”,或“建設新農村逼農民上樓”的情況時,不禁暗自慶幸:山西人的保守保護了鄉村。原以為山西的保守有時也是好事,沒想到在舉國開始振興鄉村,尤其是在去年山東撤并鄉村被緊急叫停后,山西卻悄悄搭上拆除鄉村的末班車,一點都不手軟,一點都沒落下。自古到今,山西人安土重遷,不舍得離開自己的家鄉,山西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做法:拆除3365個自然村,當成扶貧的政績!根據初步調研,山西這次搬遷的多是山區村莊。如果村莊確實自然條件惡劣,老百姓生活不易,完全贊成整體搬遷。可實際情況是,被拆的山村,大多遠離縣城,除交通略有不便,不少自然村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好,是城市人向往的慢生活的世外桃源。在生態文明時代,這些山村其實是稀缺資源。再者,不少村民被安置到縣城,到了縣城的農民靠什么生活?哪一種情況才是真貧?離開了生產,農民變成無業游民,還容易積累社會問題。這是以扶貧的名義,挖斷了鄉村的根!

第二個問題:“中學向縣城集聚,小學向鄉鎮以上集中”是否有悖鄉村振興?是否違反了《鄉村振興促進法》?

從去年開始,“山西教育:中學向縣城集聚,小學向鄉鎮以上集中!”這個醒目的標題,如針一般,刺痛了很多關心、熱愛鄉村教育的有識之士的心。2021年伊始,隨著中央一號文件出臺,尤其是國家戰略從脫貧攻堅全面轉向鄉村振興,制定了《鄉村振興促進法》,不少人松了一口氣,以為鄉村振興的國策可以保護這些鄉村學校。可沒有想到的是,現在山西各地依然有“某地撤并農村中小學51所”、“某地一縣撤并22所農村中小學”的瘋狂,雖然山西也發文說,“農村中小學撤并須百姓點頭”,但實際情況是,各縣已經明確確定了撤并學校的數量,只等下個學期落實執行。

單純從教育的角度出發,學校集中到縣、鄉鎮出現了“大班額”問題,寄宿學校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集中辦學出現的這些問題已經眾所周知,這不是我們追求的好教育,也不能提高教育質量。如果把教育置于“鄉村振興,立德樹人”的國家戰略之中去看,有幾個值得每個人思考的問題:鄉村振興是否需要教育回村?鄉村教育應該怎么搞?立足鄉村的耕讀教育,對于解決現在的教育問題有哪些重要作用?

人生最大的問題,莫過于“安身立命”。好的教育應該首先解決安身立命的問題。教育重要的一個功能是教會青少年做人,處理好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和與自己的關系,能隨時與自然親近、有文化、有生活的地方,才具備這樣的教育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講,鄉村恰恰具備辦好教育的優越條件,鄉村是傳統文化的母體和載體,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文化習俗都與傳統文化緊密聯系,鄉村與文化、與自然、與社區的全面聯系能夠為兒童提供健全完備的教育資源,有利于培養身心全面發展、關懷他人、服務社會的下一代。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張孝德教授在《信息時代,開展耕讀教育還有必要嗎?》一文中說:“反思今天的中國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在追趕西方現代化的過程中,越來越走向急功近利的‘做事教育’,而忽略了滋養人的精神和文化的“做人教育”,以致人成為促進財富和GDP增長的工具與機器”。而遠離真實世界的城市生活,不能解決教育的本質問題。精神和道德匱乏,喪失正常的感情和感覺,無根的教育正在陷入無力自救的怪圈。中小學生自殺、抑郁癥日趨高發,說明教育存在的問題日益嚴重,先不要奢談優質與創新,失去真感覺的教育已經到了危及健康和生命的地步,這個問題必須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重視做人教育,培養兒童青少年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成就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做事教育’是喂養大腦的知識教育,‘做人教育’則是養心化性的行為教育。就這個層面而言,耕讀教育可以說是做人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提出“開展耕讀教育”的要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在《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中又明確提出“全面加強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將耕讀教育相關課程作為涉農專業學生必修課”。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耕讀教育已經成為國家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生態文明和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路徑;從教育面臨的現代問題看,遠離土地的孩子動搖了生命的根基,淡漠了對天地萬物、鄉土家國的情感,也迷失了通往精神家園的路,他們亟須重建與土地、自然的連接,從耕讀教育中汲取生命的滋養、成長的力量。無論從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還是通過“耕讀”解決教育問題,耕讀教育都會日益受到重視。在土地上做好的教育,做真正的鄉村教育,在耕讀教育中“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這是拯救飽受沒有意義的過度競爭之苦的孩子的良方。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更容易落地生根,在鄉村開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融合全人類文明成果的兒童和社區教育,不但可以幫助推動現代教育變革,還可以帶動鄉村振興,讓鄉村成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地生根的先鋒和根據地。

現在鄉村學校面臨的客觀情況是,農村生源不斷流失,生源在減少,但是在另一方面,也有務工人員返鄉的趨勢,還有城市家庭帶著孩子到鄉村上學的,山西就有在鄉村辦真正的好教育的典范。在當地鄉鎮政府、村兩委的支持下,張孝德教授在自己的家鄉長治市上黨區關頭村,發起探索符合兒童全生命成長規律的“親情、親鄉土、親自然”的“三親”教育。在鄉村辦出了讓城市人羨慕的教育,吸引了來自太原和長治周邊區縣,以及全國其他省市如北京、上海、沈陽、河北、山東、河南、廣東、廣西、湖北等地的學生家長在關頭村租住民居,邊陪孩子讀書,邊以“新村民”身份參與幸福社區建設,關頭村成為他們穩定的第二故鄉。

還有,大同有所村校學生原本可能一個不剩,但通過教育局、學校各方幾年的努力,學生增加到了60多人,服務周圍七八個村莊。地方出臺自己的政策,既要考慮民眾的意見和實情,還要執行國家相關政策。教育部先后于2006、2009、2010年印發文件,要求各地避免盲目撤并學校,2012年國辦也下發《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首次明確提出“堅決制止盲目撤并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暫停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撤并”。2016年,國務院又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提出:“慎重穩妥撤并鄉村學校,努力消除城鎮學校大班額,保障當地適齡兒童就近入學”。特別是政府官員,需要繼續加強學習和貫徹落實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

《鄉村振興促進法》已于6月1日生效,其中第五十一條是“促進公共教育、就業服務、醫療、文化、體育、養老、育幼、運輸服務等資源向農村傾斜”,中學向縣城集聚,小學向鄉鎮以上集中是否違反了《鄉村振興促進法》?撤并學校是典型的對鄉村振興釜底抽薪。孩子的朗朗讀書聲和歡聲笑語,對于鄉村有多么重要,這個常識就不再強調了。在這個大變局的時代,各種力量和趨勢還在急劇地變化之中,鄉村振興也剛剛開始,就給農民多留一點等待、選擇的機會和后路吧。畢竟,拆掉容易,再建很難。

第三個問題:你們拆了村,又撤并鄉村學校,準備在山西歷史上怎么給自己定位?

面對山西厚重的文化,拆村并校的行為無異于挖人祖墳。面對祖先,把人家祖祖輩輩生活了幾十年、幾百年的家園夷為平地。面對后代子孫,等于斷了他們一條還能回去的后路。歷史上的鄉村,有的是為逃難避險而建,在自然災害不斷高發之時,誰能確保后代再不需要鄉村?我們今天覺得沒用、不懂的東西,能不能留給后人?我們還沒給后人留下什么,卻不停地破壞祖先留下的財富,無異于敗家子。

拆除村莊,撤并學校,不僅要看現在的百姓意愿,還得問問山西的歷史和文化答不答應。你們在山西干的事情,倘若你們的祖先知道,他們會同意嗎?你們希望日后山西人談論:在山西什么也沒有干,拆了鄉村,撤了學校?村莊和村校的去留,牽動著廣大村民和兒童切身的生活和教育,也牽動著眾多關心鄉村的各界人士的心,這些情況和現象并非山西獨有,也是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思考的問題。希望熱愛山西、熱愛鄉村的人們,都來關心山西、關心鄉村,留住鄉村、留住中華文明的根和魂;希望對于鄉村和鄉村學校“應留盡留”,給后代留一條還能回去的路。


(作者蕭淑貞系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師、民盟中央教育委員會秘書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項目專家,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賀建增系北京衡榮有機農業研究院(NGO)發起人、理事長,耕讀大學執行校長,全域生態鄉村技術集成中心負責人,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耕讀生活教育聯盟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 亚洲日本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 |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 日本曰女人免费在线刺激 | 五月天在线视频婷婷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