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黃承偉: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基于理論視野和大歷史觀的認識與思考

[ 作者:黃承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10-12 錄入:易永喆 ]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戰略,二者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2020年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三農”工作重心由脫貧攻堅轉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成為脫貧地區必須完成好的首要任務。中共中央2021年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對脫貧攻堅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作出全面政策安排。實踐表明,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不僅是工作重心的簡單轉移,更涉及相關發展目標、戰略任務和工作體系等方面系統繼承和創新。如何用理論視野和大歷史觀,對我國“三農”工作重心實現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歷史性轉移進行深入分析和解讀,無疑有助于更深刻理解和更準確把握這一歷史性轉移的必然和規律。

一、從理論歷史維度再認識脫貧攻堅的偉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將其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歷經砥礪奮進的8年,全國上下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有力有序推進建檔立卡、持續加強扶貧資金管理、開展最嚴格考核評估等重點工作,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政策體系精準落實見效,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呈現了多重理論、歷史意義。

1.從理論維度看,新時代脫貧攻堅最重要的理論意義是形成了習近平反貧困思想

在全黨全國全社會共同努力下,中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彪炳史冊的人類減貧奇跡。脫貧攻堅產生的物質成果深刻改變了中國農村特別是脫貧地區的發展進程。與此同時,在脫貧攻堅的歷史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推動、親自督戰,首提精準扶貧、系統闡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圍繞脫貧攻堅的方方面面指明方向、作出部署、提出要求,為脫貧攻堅提供了科學指引,在波瀾壯闊的實踐中,形成了思想深邃、邏輯嚴密、內涵豐富的習近平反貧困思想,是脫貧攻堅偉大成就在理論方面的最重要的體現。

習近平反貧困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扶貧開發實際,按照精準方略要求,圍繞全部貧困人口脫貧、全部貧困縣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任務,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內容。比如,盡管精準扶貧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貧困治理領域提出的重要工作方法,但實際上精準方法貫穿于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全過程、多方面,既是中國扶貧開發領域行動指南,也成為其他領域治理的重要方法。

習近平反貧困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一方面,習近平反貧困思想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思想的理論命題,強調脫貧攻堅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對貧困問題經濟與政治的雙重屬性的認識,這實際上是對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政治經濟學立場的創新發展;強調發展作為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關于發展生產力作為解決貧困問題根本手段的創新發展;強調脫貧攻堅“一個都不能少”,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共同富?!崩碚摰膭撔掳l展;強調尊重群眾主體地位和強調激發內生動力,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創新發展。另一方面,習近平反貧困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的實現路徑和價值追求,創造性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重塑了中國反貧困的價值理念、工作模式、組織方式;創造性提出“共建一個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蘊含了對貧困問題的深刻認知、對反貧困規律的準確把握、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原創性創新,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反貧困的價值追求。

習近平反貧困思想是全球減貧治理的中國智慧。以習近平反貧困思想為指引,中國政府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科學高效的反貧困治理體系。其核心內容包括發揮政治優勢,層層落實脫貧攻堅責任; 不斷完善精準扶貧政策工作體系,切實提高脫貧成效; 堅持政府投入的主體和主導作用,不斷增加金融資金、社會資金投入脫貧攻堅; 堅持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有機結合的大扶貧格局,充分調動和發揮全社會各個方面的積極性; 尊重貧困群眾扶貧脫貧的主體地位,不斷激發貧困村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這一整套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并經過成功實踐檢驗而形成的減貧治理體系,不僅為打贏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的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實的思想保障,也為全球更有效地治理貧困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習近平反貧困思想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而言,貧困問題是阻礙文明進步的關鍵因素之一。從世界范圍上看,只有解決了大范圍的貧困問題,才能夠從根本上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而習近平反貧困思想為全球更有效地進行減貧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有利于廣大發展中國家結合本國實際,借鑒習近平反貧困思想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更有效地解決本國的貧困問題,將有力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

2.從歷史維度看,脫貧攻堅及其偉大成就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和政治制度優勢的最生動體現

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偉大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的989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困擾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中國脫貧攻堅創造了歷史上最好的減貧成績。

脫貧攻堅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重要體現。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習近平反貧困思想為消除貧困提供了行動指南,體現著社會主義的根本價值追求和奮斗理想,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精神所在。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黨中央向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其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脫貧攻堅正是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一初心使命的重要體現。

脫貧攻堅是堅定“四個自信”的重要實踐。中國特色減貧道路的巨大成就,印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在新的偉大實踐中所作出的正確選擇。中國減貧的巨大成就,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彰顯。中國共產黨百年反貧困的實踐和成就,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引領性,新時代脫貧攻堅正是堅定“四個自信”的重要實踐。

脫貧攻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一直以來,擺脫貧困既是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新時代脫貧攻堅,脫貧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明顯加速,脫貧地區發展步伐顯著加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建設呈現革命性變化,社會事業長足進步,整體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在脫貧攻堅偉大斗爭中鍛造形成的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脫貧攻堅精神,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強大動力和精神財富。新時代脫貧攻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物質基礎,提供了精神動力。

脫貧攻堅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底氣。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踐中,中國積累了重要經驗,收獲了深刻啟示。這場波瀾壯闊的偉大斗爭再次證明,中國共產黨所具有的無比堅強的領導力,中國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顯著優勢,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所積累的堅實國力,是中國人民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面對百年之未有大變局的重要底氣。

二、以理論視野和大歷史觀理解鄉村振興的時代特征

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擺在了治國理政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關于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明確了鄉村振興的歷史戰略定位、前進方向、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主要方略、保障體系等。近年來,《鄉村振興法》即將頒布實施,中央2018年以來每年的一號文件均明確指出,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

1.習近平反貧困思想指引新時代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的事實表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科學理論指導、走中國特色鄉村振興道路

習近平關于鄉村振興重要論述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科學指引。黨的十九大以來,圍繞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等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一系列深刻闡述。同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落地,制定多個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中央文件,發布了鄉村振興五年規劃等一系列政策。這些重要論述和戰略部署深刻地把握了時代發展趨勢和農村發展規律,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科學指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從全球發展角度上看,城市化成為各國鄉村建設普遍追求的目標。但中國有著特殊的國情,農耕文化基于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中。這就決定了中國的鄉村振興道路必然是區別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鄉村振興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長期主政地方的實踐積淀和對中國“三農”工作的深邃思考,反復強調指出,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這實際上正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中國化的具體表現。

中國鄉村振興的理論創新是全球發展理論的重要貢獻。與歐美和日韓的鄉村建設趨向于城市化的道路有所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依據國情選擇了一條與歐美、日韓國家不同的道路。相應的,這就需要構建一系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理論和方法,以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支撐。從理論構建和方法創新角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將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城鄉發展理論,同時為全球發展理論作出貢獻。

2.以大歷史觀看,推進鄉村振興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全面推進需要遵循其發展規律

鄉村振興是中華民族五千年農耕文明的時代賡續。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的鄉土生產、村莊生活孕育了源遠流長的古代農耕文明。農耕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色。換言之,中華文明根植于厚重的農耕文化,廣闊的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因此作為鄉村振興的目標和保障,鄉風文明被擺在了重要的位置?!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要求“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背后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對農耕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助于在新發展階段豐富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特殊作用。

鄉村振興是國家民族發展的普遍規律。鄉村振興并非中國特有,而是世界城市發展的必然一環。鄉村振興是中國城市化快速推進背景下多戰略并舉的一部分。鄉村衰落與拯救是個世界性難題。從大歷史觀看,中國的鄉村振興不是孤立存在;從國內外實踐看,中國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從數量上看,不是所有鄉村都能振興,投入需要有重點。二是從內容上看,鄉村振興需要發展實現質的升級,而不是把目標定位在要留下數億農民。鄉村要富裕起來,就必須提高農村的勞動生產率,農業人力投入繼續下降。美國和日本從事農業的人口比例均已不足2%。三是從時間上看,鄉村要真正實現全面振興,需要打一場持久戰,要有歷史耐心。

鄉村振興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路徑探索。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貫穿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主線,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中國共產黨明確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目標和價值追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對鄉村振興戰略作出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五大戰略部署,強調中國鄉村振興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也就是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質量興農之路、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走鄉村善治之路、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中國特色鄉村振興道路必將為農村居民智力體力的充分發展提供良好的內外部條件,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路徑的有益探索。

三、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轉移的理論實踐邏輯

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都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部署,是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化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后,我國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夯實了向共同富裕邁進的基礎。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個歷史過程,脫貧攻堅是這一過程的階段性任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必要舉措,也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明顯的實際性進展”的必然要求。

1.從理論邏輯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都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同屬于邁向共同富裕的兩大關鍵步驟,是補齊發展短板底線思維的實踐要求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具體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叭绻诂F代化進程中把農村四億多人落下,到頭來‘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不符合我們黨的執政宗旨,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實現了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仍然不忘中國農村數億人口的發展問題,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三農”工作重心轉向以鄉村振興為總抓手推進農村建設,生動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組織和支持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發揮人民群眾主動性?!薄耙鹬貜V大農民意愿,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精準扶貧的根本宗旨就是確保黨的各項政策能夠精準落實到每一個貧困群眾,做到脫貧“一個不能少”,讓貧困群眾最大限度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幫助他們融入共同發展的主流。無論是打贏脫貧攻堅戰,還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都需要堅持群眾主體,依靠群眾力量,激發內生動力。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是邁向共同富裕的關鍵步驟。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共同承載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縮小區域、群體、城鄉發展差距的使命,是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重大戰略舉措。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優先任務,鄉村振興則是脫貧攻堅的延續和發展,兩者從根本上都是為了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是補齊發展短板底線思維的實踐要求。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社會主要矛盾,“補短板”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諸領域重要的方法論和基本要求。脫貧攻堅瞄準發展滯后的貧困鄉村,補齊貧困群眾的民生短板;鄉村振興覆蓋整個鄉村,重在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促進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及不同群體之間生活水平差距的持續縮小。二者均以補齊發展短板的底線思維作為指導實踐的重要準則。

2.從實踐邏輯看,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是統一發展進程的持續,既要繼承,更要創新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是一個歷史過程?!包h中央決定,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要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對現有幫扶政策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調整節奏、力度、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薄懊撠毠匀〉脛倮?,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習近平總書記這些重要論述,為確保平穩有序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遵循和指引。

要從歷史延續的視角看待“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其工作體系、工作方法、工作內容和工作主體都有繼承性,需要根據新的要求進行創新性發展。在工作體系上,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確保平穩有序,逐步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工作方法上,要逐步實現從精準、特惠到共享、普惠有效銜接。在工作內容上,要將精準扶貧的“五個一批”有效銜接到鄉村振興的“五個振興”,促進鄉村全面發展。在工作主體上,要從脫貧攻堅時期聚焦幫助貧困群體轉移到鄉村振興戰略覆蓋全體農村居民。

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加強理論構建和歷史擔當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國家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在“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戰略下,深化農業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高質量發展,都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地域廣闊及發展差異性,也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出了新挑戰,這些時代背景決定了鄉村振興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脫貧攻堅的實踐證明,打好鄉村振興持久戰,加強頂層設計、抓好基層落實,是兩個最關鍵的環節。

1.完善的頂層設計需要堅實的理論支撐

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重要論述是鄉村振興理論研究的前提基礎和主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深入闡釋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和深刻內涵,提出了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論斷,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加強新時代鄉村振興重要論述的研究,深入分析新時代鄉村振興重要論述和共同發展理論的理論淵源、實踐基礎、理論內涵、精神實質、理論創新、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對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道路,有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加強鄉村振興理論研究,就是要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際等層面出發,深入研究闡釋鄉村振興重要論述的形成淵源、實踐基礎、理論內涵、精神實質、時代價值、世界意義;分析論證鄉村振興重要論述的理論創新和貢獻,及其對新時代“三農”工作的實踐指導。通過系統、全面、深入的研究,進一步呈現鄉村振興重要論述的科學性、內容的豐富性、邏輯的嚴密性和實踐的指導性,為這一重要論述的深化研究提供學理基礎,為學習宣傳這一重要論述提供成果支撐。

比如,如何理解鄉村振興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簡單而言,新階段的“三農”工作主要通過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包括糧食問題、農村生態、人居環境等問題都是鄉村振興議題,解決這些問題當然需要以鄉村振興為總的抓手。但在新形勢下,鄉村振興總的抓手更加強調鄉村發展的整體性,強調鄉村與城鎮的良性互動、融合發展。從國家整體協調發展看,鄉村振興必須著力于如何促進不同地區不同行業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發展。鄉村和城鎮的融合發展,必然需要以鄉村振興作為總的抓手來推動。

構建鄉村振興理論體系是中央及有關部門做好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等工作的共識。理論上的清醒正是領導力、組織力、執行力的基礎。鄉村振興理論體系的構建將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鄉村發展領域的創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論述闡釋、鄉村振興彰顯政治制度優勢、城鄉融合發展,以及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重大內容,都是鄉村振興理論研究的聚焦點著力點。

2.打好鄉村振興持久戰需要全黨全社會的歷史擔當

鄉村振興的歷史擔當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這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歷史擔當。二是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只有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才能持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讓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共享發展成果,在現代化進程中趕上來、不掉隊。這也是中國共產黨歷史擔當的最好體現。三是鄉村振興是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最基礎的實踐。中國共產黨自始至終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前10年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關于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為世界范圍內消除絕對貧困、實現和平發展作出歷史性貢獻。同樣,中國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致力于探索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創新理論、積累經驗,為全球鄉村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這正是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體現的正是中國共產黨大國情懷的歷史擔當。


(作者系國務院扶貧辦中國扶貧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北京大學貧困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二区不卡 | 久久免费视频观看网站 | 色依依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精品视频中文 | 亚洲欧美综合国产精品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