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其目標是實現民族復興和共同富裕、改善鄉村居民的福利和發展。因此,必須厘清鄉村人口變遷的具體特征及其對鄉村振興目標的影響,以更精準地落實黨的現行農村政策。
當前,農村人口變遷主要面臨兩個挑戰:一是人口外流,二是農村老齡化加速。從2000年到2018年全國鄉鎮總數減少了約28%,村民委員會數量減少了約26%,而人口減少了約33%,到2024年人口減少幅度達到43%。另外,基于2010年對江蘇、安徽、湖南、河南、四川五省下轄203個村、7317戶、28021人的整村調查發現,約47%的人口已遷移出村莊或在村居住時長不足3個月。即便在家居住10個月以上的人口中,從事農業工作的人口占比僅為34.44%,且以36歲以上群體為主(現年齡已普遍超過50歲)。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遷,60歲以上老年人口多留居農村,青少年部分隨遷,部分由祖輩照料,鄉村人口老齡化態勢加劇與青壯年勞動力持續流失,將使未來鄉村人口減少進一步加速,無疑對鄉村振興產生影響。
1、人口變遷對產業振興的影響
人口變遷對產業振興的影響可分為三方面: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農村人口和勞動力減少有利于實現規模經濟和現代化,代際更替推動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因此從長遠來看,人口變遷對第一產業發展有利。農村人口外遷后,第二產業的發展依賴集聚效應與區位優勢,人口流向集中化是必然趨勢,其發展前景在于能否融入當地產業鏈和市場。對于第三產業來講,第三產業發展與人口相對集中有關,依賴資源優勢、當地市場和集聚效應,發展需因地制宜,而非盲目發展農家樂等分散業態,應當重點關注人口集中后的家政服務等與老齡化需求匹配的產業。
2、人口變遷對生態宜居的影響
人口變遷對生態宜居的影響:短期挑戰與長期潛力。短期內人口流出將導致其他生產要素替代勞動力,如化肥、農藥的過量施用,加劇生態壓力。但長期來看,要素更替促進了技術進步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最終可能有利于生態。從生活和生態的關系來看,短期內,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因人口密度下降而上升,在有限的資金約束下難以滿足人們需求。但從長期來看,人口的集中居住有利于降低宜居成本。當前正處于人口變遷的過渡階段,人口福利與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的矛盾嚴重,協調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任務依然艱巨。
3、人口變遷對鄉風文明的影響
精神文化供給面臨規模經濟和公共服務均等化難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受人口密度和人口結構的影響。人口密度降低使文化活動和公共服務開展成本增加,人口結構變化導致需求不同,進一步影響公共服務數量、質量以及均等化。過去鄉村文化設施和活動主要面向青壯年群體,隨著人口變遷,老齡人口占比增加,如何調整文化供給,使其符合老年人需求,是當前鄉風文明建設的一大挑戰。老人、病人看護服務既是生活照料,更是精神慰藉,應當發揮公共產品和制度優勢。此外,提倡公共服務均等化應當明確是每一個人享受的公共服務數量和質量相等,還是每一個人享受公共服務所需要的支出相等。公共服務的資金來源應當明確,是完全靠上級轉移支付,還是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自籌。若依靠集體經濟組織,需界定成員資格與分配機制,以確保鄉村治理的可持續性。
4、人口變遷對治理有效的影響
人口變遷給鄉村治理帶來了組織與人才困境。人口減少尤其是青年人口的減少,使得鄉村治理組織可能缺乏足夠的年輕人才。部分鄉村出現家族內部循環任職現象,限制了鄉村治理的創新活力與發展視野,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的多元需求。當前我國的鄉村自治組織具有“政社不完全分離”的特點,在此情況下,鄉村自治組織主要面臨三方面的挑戰:一是村民自治組織具有管理集體經濟項目的經濟職能;二是戶籍在本村卻不在本村居住和戶籍不在本村的自治組織成員資格的界定;三是自治組織成員權利的界定。若政社不完全分離,在人口密度下降的背景下,則面臨一個村子幾套班子人員不足的窘境;若權力界定不清晰,而公共服務的資金又來源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則存在潛在的受益者利益沖突問題。因此,對于農村基層組織:第一,政治權、居民權與經濟權、收益權應當分開,農村自治組織與集體經濟組織的經濟關系也應當有所調整;第二,對戶籍在村但外流人員實行“優先股”模式,享受同等基本公共服務,保留收益權,但限制決策權;第三,將所有權與收益權分開,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權共有、不可分的基礎上量化分配土地收益。
5、人口變遷對生活富裕的影響
人口變遷在經濟收入、社會保障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影響鄉村居民福祉。人口減少,人均資源增加有利于提高勞動收入;勞動力轉移則有利于增加轉移收入;人口變遷有利于提高新生代人力資本和未來收入。隨著農村勞動力逐步參與社保體系,農村社保覆蓋率或覆蓋深度自然提高,人口變遷將有利于促進社保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短期內,由于人口密度下降,農村公共服務和精神文化活動可能資源投入不足,面臨規模不經濟。但長期而言,人口減少使得人均資金增加,隨著人口逐步集中居住將提高規模經濟,滿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6、展望
鄉村振興不能僅憑主觀愿望推進,而應尊重客觀現實與地域差異。依據鄉村振興的長期目標,各地需制定契合自身實際的發展戰略,摒棄一刀切的模式,探索差異化、階段性的發展路徑。地方政府應基于本地人口變遷特征與資源稟賦,實事求是地設定差別化的階段性發展目標,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推動產業興旺,進而實現生活富裕。在人口動態變化中,構建富有活力與魅力的鄉村新貌,逐步邁向民族復興與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
作者系南京農業大學鐘山學者特聘教授;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5年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