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午餐不許飲酒的規定,在湖南省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已執行好幾年,但省委第八巡視組巡視永州藍山縣期間,發現個別鎮政府在工作日的公務招待午餐上了酒,店方打“正”字計數,并不顧忌。 (中國紀檢監察網站 5月7日)
細讀本則新聞,有這樣幾個關鍵點首先值得提出:2012年底,省紀委、省委組織部等就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嚴明工作紀律改進機關作風的暫行規定》,嚴禁工作日午餐飲酒;所城鎮在2014年至2016年2月,共安排工作餐上酒的有35桌;午餐上酒的理由,組織村干部開會,開展村民工作,上級到鄉鎮檢查……;在工作餐接待菜單上,店方打“正”字計數,并不顧忌。看到此,過中緣由大概已略知一二。并非上級部門沒有禁令,店方能毫無顧忌的以“正”計數持續兩年之久,沒有某某的授意行嗎?說白了,店方打“正”字計數,不外乎是連同公款消費者與監管部門“藏貓貓”“打擦邊球”,確實是工作的需要,是為了躲避監管的工作需要。
“無酒不成席”。一直以來,吃飯飲酒儼然成了朋友聚會、招待上級約定俗成的潛規則。好似飯桌上要是少了酒,就缺少了一種飯局氛圍。誠然,我國酒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酒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但問題是,對領導干部而言,按照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反“四風”要求,在工作日期間不準飲酒的紀律是條“鐵律”,是起碼的“底線”不容觸碰。這個對于店方而言,開門迎客或許有所不知,但對于地方政府的領導干部來說,難道也不知曉?筆者猜想,店家的幫忙“打掩護”畫“正”字,也許是看在盈利的份上。那么我們的違紀者呢?如此任性而為吃喝,是為了“要想馬兒跑,不怕馬兒吃草”,還是難以遏制自己“舌尖上的腐敗”?真不好說。總之,店方打“正”字計數,是把“雙刃劍”,既傷害了公信力,也踐踏了規章制度。
有道是,規章制度無論多么強有力,缺少了不折不扣的執行,等于一紙空文。而不可否認的是公款吃喝一直以來是一大頑疾,屢禁不止。在一些地方,少數干部在工作日期間飲酒總會以冠冕堂皇的工作為理由,要么以應對上面,上級來檢查工作,不敢有絲毫怠慢,選擇飲酒成為“匯報”工作的最佳方式;要么以面對下級,如若不盛情款待,就會落下“與群眾不能打成一片”名聲,工作就不好做為說辭。為此,工作餐上酒,工作“聯絡”了,“感情”交流了,“酒癮”過足了,對上對下關系也處理“融洽”了。未曾想,轉變作風也就會變成一陣風,政府公信力的信任也將被群眾徹底拋棄,“正”字也被公款吃喝的嘴嚼“歪”了。
“己不正,焉能正人”。拒絕舌尖上的腐敗,唯有令行禁止,只有用嚴格的執行保證制度建設實際效果,防止制度變“軟”、變“松”;只有對心存“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打擦邊、鉆空子的現象,嚴格問責,絕不姑息;對違反制度的行為,加大問責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同時進一步健全與完善財政預算制度,通過嚴密財政預算設置及嚴格財政預算實施檢查,使掌握權力者無法再鉆財政預算疏漏的空子。否則這種看似“工作酒”就會給社會傳遞一種近乎畸形的信號——只要是為了工作,公款吃喝無罪,就算是醉酒也有理,不外乎畫個“正”字而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店方打“正”字計數,再證干部工作日飲酒雖是件小事情,但卻洞穿了作風這個大問題。不得不說,它的失控與地方政府有責任,監管部門有責任;與上級部門有責任,參與飲酒的人有責任,單位的領導也有責任。亡羊補牢為時不晚,雖然最后根據省委巡視組有關要求,結合該縣實際,當地縣委以緊急通知的形式下發規范全縣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飲酒等行為的“六個嚴禁一個一律”。但筆者以為,下發通知的同時,還得規范權力,當權力有了嚴格的制度與法律約束,方能堵住吃喝的嘴。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