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是我國開發式扶貧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抓手。易地扶貧搬遷涉及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有助于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打造美麗和諧宜居新型社區、新型集鎮、新型城鎮,最終達到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這要求我們在具體工作中要堅持“五個”基本原則,落實“五個”具體措施,強化“五個”效應評估。
一、堅持“五個”基本原則
(一)因地制宜,均衡配置。易地扶貧搬遷要結合自然地理人文資源稟賦條件,因地制宜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均衡配置產業要素之需和產業發展規模。結合搬遷規模確定情況,均衡配置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結合產業發展方式,均衡配置產業路徑選擇。
(二)統籌兼顧,協調推進。易地扶貧搬遷要根據實施項目規劃,確定工作年度計劃。結合產業發展情況和城鎮建設需要,協調推進。統籌安置區產業發展和群眾就業創業,確保搬遷群眾生活有改善,發展有前景。提升產業發展能力和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三)機會均等,共同發展。易地扶貧搬遷要注重機會公平配置,從改善搬遷群眾各種參與市場、就業、社保等方面入手,堅持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服務均等化,促進與搬遷地居民或農民共同發展,促進城鄉或不同區域協同發展。
(四)就業驅動,轉型發展。易地扶貧搬遷要把創業就業驅動放在重要位置。從落實就業創業政策措施入手,結合本地實際,在創業就業規模、分類、市場環境、資金、資本參與等方面建立相應創業就業激勵制度,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方式轉變,通過依靠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升計劃,提供政策支持。
(五)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易地扶貧搬遷后,要加大生態修復力度,推進農村環境治理。堅持發展與保護并重,優化空間功能布局,統籌處理好資源、環境、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完善自然資源保護機制,構建綠色經濟體系,形成生態人居體系。
二、落實“五個”具體措施
(一)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提升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產業競爭力。發展產業是保障搬遷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旨在提高搬遷群眾收入水平和增強搬遷群眾生產生活能力。一是充分利用特色優勢資源、先進實用技術、農業科技服務、特色優勢產業,通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致富帶頭人及互助資金帶動和幫助搬遷群眾發展生產、增加收入,通過積極承接產業轉移,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安置區域自我發展能力。堅持與產業扶貧相結合,重點扶持農戶自辦的合作社及合作社自辦的加工企業,扎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持工作。二是協調推進農業優勢產業帶、特色產業帶和高水平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發展鄉村特色生態農業,依托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少數民族風俗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三是根據人體稟賦條件,綜合發展勞動密集型+小規模經營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土地利用型產品+適度規模經營戶+社會化服務組織現代化農業,結合相關政策和技術水平提升,適時進行調整經營,促進產業差異化競爭。四是大力發展互聯網+農產品、互聯網+物流和農村電子商務,支持適應鄉村特點的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商品集散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設,進一步強化產業銷路選擇,提升產品銷售實效,推進農業生產資料下鄉,農產品進城。五是加強扶貧政策的指導作用,吸引外來和鼓勵本地高素質農技人才進入農業領域,推廣農業科技水平,提高農業產品質量。六是搭建多層次、寬領域、廣覆蓋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服務平臺,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農業新業態。
(二)因技施策創業就業,提升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一方面搭建創業平臺,完善專業化、網絡化服務體系,增強創業創新信息透明度,積極開展創業座談、創業培訓,豐富創業平臺和形式。支持安置區域優勢產業集聚發展,深入推進農村種糧大戶、致富帶頭人、農村知識青年創業富民行動。因地制宜圍繞農產品深加工、鄉村旅游、農村服務業等開展創業,發揮社會資本、小額信貸、中小金融機構作用,為創業提供支撐,增強搬遷群眾創業發展能力。另一方面加強對搬遷群眾農業工業服務業生產方式方法技能技術培訓,加大培訓投入,統籌使用各類培訓資源,以就業為導向,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大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和貧困戶教育培訓工程實施力度,引導企業扶貧與職業教育相結合,鼓勵職業院校和技工學校招收易地貧困家庭子女,確保貧困家庭勞動力至少能掌握一門致富技能,實現靠技能脫貧。同時加強管理,創新培訓方法,適時組織搬遷群眾進行培訓,加強監督,既培訓國家有關政策,又通過農民講師、種植大戶、專業技術人才等,傳授先進經驗和技術,提高產業科學化精準化管理水平,增強搬遷群眾就業能力,增強搬遷群眾生產生活能力。
(三)嚴格執行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提升土地使用價值。充分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及時組織拆除舊房,復墾舊宅基地、舊村莊。一方面建立增減掛鉤項目庫,分別作為此項目的“拆舊區”和“建新區”。按照城市圈層分類,建立了不同所有制土地的市場同價機制,合理科學交易。高標準、高質量進行村莊整治,農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強對土地利用變更情況監測監管。另一方面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建立健全農村產權流轉市場體系,探索農戶對土地承包權、集體土地收益分配權的自愿有償退出機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防止閑置和浪費,同時不折不扣完成好退耕還林、林地、荒山的確權工作,保障土地權益。
(四)加快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戶籍轉移力度,同步跟進社會保障政策。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制定切合實際的戶籍轉移政策與措施,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履行同等義務。一方面從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入手,構建利益分享和資源分配機制,促進勞動力市場、教育機會與醫療資源等公平分享;另一方面完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公平可持續性的養老保障制度體系,充分利用好大數據、大健康產業等平臺,更好發揮社會救助兜底功能作用;同時注重搬遷群眾的社會融合和社會適應工作,強化城里人與城外人的本地化身份,在社會政策投入上,以包容發展為基礎,吸收多元文化,升華文化價值。
(五)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落實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跋癖Wo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建設,把保護生態優先放在突出位置,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在引導綠色生產的同時,倡導綠色生活方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從改造和提升人居環境開始,以人為本,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社區集鎮城鎮空間布局,提升社區集鎮城鎮綜合治理能力。同時重視節能環保、家政服務等就業導向型綠色產業,增加就業,拉動內需,為實現結構優化的綠色經濟奠定良好基礎。充分調動市場和社會的積極性,設置好實現綠色發展的組織制度和治理模式,確保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實踐中。
三、強化“五個”效應評估
(一)經濟效應評估。易地扶貧搬遷后,從增加群眾收入、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優化產業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土地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產業發展路徑、產業差異化競爭水平等方面進行動態衡量。實地調查、摸清底細,厚值產業發展優勢,促進產業集聚差異化競爭性發展。
(二)整合效應評估。易地扶貧搬遷后,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保障房建設、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創新農業經營體制、農村發展活力、綠色城鎮質量、人文城鎮質量等與易地扶貧搬遷相關方面進行綜合分析。以此全方位掌握“三農”發展情況,推動小城鎮發展與疏解城市中心城區功能相結合、與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與服務“三農”相結合,為各項工作合力推進提供實證依據。
(三)溢出效應評估。易地扶貧搬遷后,從促進產業集群成員盡量沿產業鏈縱向互補化分工合作、產業協同提升、高技術水平轉化、積極培育產業致富帶頭人、聘用高素質人才、物流、商流等方面進行評估。促進區域內人、財、物、信息等要素的合理流動。加強對區域內人口、土地、能效、投資等數據的分析和監測,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決策依據,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協調推進。
(四)社會效應評估。易地扶貧搬遷后,結合就業入學、醫療社保、住房保障、社會融入、身份地位、社會角色轉變、社區管理等工作。從擇業成本、就業方式、人口素質、居住環境、社會化服務管理水平等方面進行測量,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落實各項社會政策,提升城鎮化質量。
(五)生態效應評估。易地扶貧搬遷后,從生態系統土壤保持措施、水源涵養功能變化、水資源總量、環境綠化工程成效、退耕還林還草生態修復工程、坡改梯工程改造、植被覆蓋率、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愈等方面進行效應分析,構建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人居、生態文化和生態制度五個方面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效評估指標體系,促進人與自然經濟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5-12/07/content_5020963.htm。
[2]《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06/content_5039947.htm。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6-01/27/content_5036698.htm。
[4]《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EB/OL],
http://www.dangjian.cn/jrrd/201605/t20160520_3372903.shtml。
[5]《長三角城市群借上海自貿區“溢出效應”推動轉型升級》[EB/OL],
http://www.cssn.cn/jjx/jjx_gdxw/201404/t20140404_1057959.shtml。
[6]《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貴州省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zgov.gov.cn/xxgk/zfxxgkpt/201601/t20160125_369404.html。
[7]周飛舟,王紹琛,農民上樓與資本下鄉:城鎮化的社會學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15(1)。
[8]中國金融40人論壇課題組,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對若干重大體制改革問題的認識與政策建議[J],中國社會科學,2013(7)。
[9]王春光,論城鄉經濟發展機會的一體化,中共中央黨校學報[J],2016(1)。
[10]周應恒等,我國種植業經營主體發展趨勢,華南農業大學學報[J],2015(4)。
[11]王廷中,中國十三五時期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展望,遼寧大學學報[J],2016(1)。
[12]陳云松,張翼,城鎮化的不平等效應與社會融合,中國社會科學[J],2015(6)。
[13]李強,楊艷文,十二五期間我國社會發展、社會建設與社會學研究的創新之路,社會學研究[J],2016(2)。
[14]張瑩,劉波,我國發展綠色經濟的對策選擇,開放導報[J],2011(10)。
[15]劉偉,牟紹波,產業集群溢出效應模型的構建與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7)。
[16]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J],生態經濟,2015(8)。
作者單位:貴州省畢節市威寧自治縣委黨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