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生死大救援過后, 華北平原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11 月 6 日, 河北省保定市蠡縣一男童聰聰不慎落入白菜地中 40米深的枯井中。在接下來的4天4夜里, 有關方面共調動了100多臺大型機械和超過500人的力量進行營救, 但悲劇還是令人痛心地發生了。
對于吞噬聰聰生命的機井, 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是經常出現旱情的北方地區, 鉆井取水是保證農業灌溉的主要方式。在有些地方的農田里甚至平均每50畝就需要一眼機井。這些機井的理論使用年限僅為10到25年。也就是說, 隨著時間的流逝, 相當一部分已經進入老化期。水枯了, 機井就廢了, 有的人就把噴頭移走, 剩下光禿禿的井口。這些廢棄的枯井有些被填埋, 有些蓋上一塊蓋板, 甚至還有一些直接廢棄、 雜草遮掩, 很難被察覺。事實上, 在農村枯井 “吃人” 事件并不少見, 僅2015年至今媒體公開報道的意外墜井事件就有29起, 其中近8成是兒童, 近4成最終未能搶救過來。
枯井 “吃人” 悲劇多發, 首先與農村枯井未明確納入部門監管有著直接關系。以農業大省河北為例, 據報道, 該省已有的機井管理辦法和制度主要針對的是未廢棄的機井。1981年, 河北省出臺了 《農用機井管理暫行辦法》 規定, 要求機井的管理需由固定專人負責, 實行管理責任制。1999年施行的《河北省水利工程管理條例》 則規定, 機井及其附屬設施均屬于受保護的水利工程, 各級政府水利主管部門負有監管責任。但對于廢棄機井, 則沒有條文涉及。而在縣鄉一級, 也大都未將農村枯井明確納入監管范疇, 鄉村枯井搞不清該歸誰管理的現象極為普遍, 這都為悲劇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其次, 枯井 “吃人” 悲劇多發還與農村社會結構轉型有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農村家庭收入日益多元化, 村莊內部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些村集體已不再或已沒有能力承擔農田水利等安全監管職責, 村里沒有水井管護專項資金, 也沒有專門管護人員。無論是灌溉用水, 還是廢棄后的機井如何處理都成了農民自己的事情。雖然按有關規定, 農村機井實行誰投資、 誰使用、 誰管理的辦法, 但是監管的缺失導致枯井處理隨意性大。除此之外, 在一個常駐人口大多由老人和兒童構成的村莊里, 很難形成一種類似于 “用水協會” 的公共組織去普查全村的廢棄機井并善加管理。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之下, 鄉村水井等類公共設施報廢后 “無人過問” 也就成了常態。
第三, 農田水利建設欠賬帶來的負面效應。農田水利設施本是農業生產的必備要素, 然而包產到戶后原本由集體承擔的一部分水利設施建設開始由農戶自己承擔。由于受經濟條件限制, 分散的農戶很難形成系統的水利建設規劃, 只能采取打機井、 挖坑塘等辦法臨時并且零星地解決灌溉用水問題。這些年來隨著地下水位的不斷下降, 一些農村地區機井越打越深, 有的已經需要打到上百米, 投入則需要上萬塊錢, 對于農民來說是筆不小的開支。這種分散負擔水利設施建設的情況同時又極易形成短期行為,為了節約成本, 機井平時無人管理, 村民們大都是用水時再想辦法, 實在抽不出水來就會重新選址, 或者請人打一口更深的井, 以致廢棄機井不斷增多。農民打井卻不填埋廢井, 大多也是從經濟上考慮。在土地產出并不高的情況下, 很少有村民愿意主動去花費成本封井。另外一些農民之所以選擇不填埋枯井, 還抱著有一天再出水的想法。
政府無明確監管部門, 村級集體力量薄弱, 村民自身又無適當處理廢棄水井的動力, 存留在鄉村大地上的大量枯井便不可避免地處于責任主體不明, 無人維護和監管的真空狀態之中, 折射出來的正是當下鄉村治理的困局。
而枯井 “吃人” 則以極其悲傷的方式,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了 “城市的歸城市, 農村的歸農村” 這樣兩條腿走路的二元治理結構弊病。事實上, 這樣的二元治理結構在農村的局限并不僅見之于遍布田野的那一口口數量龐大的枯井, 還見之于村莊那隨處可見的廢棄的坑塘、 多年未加修繕的防洪堤壩, 以及沒有安裝紅綠燈的大路口等等。雖然很多身處其中或者深處其外的人已經意識到危險隨處可見, 卻由于長時間的累積, 使得這種公共安全的缺失似乎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
只是隨著社會轉型的加速, 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 老人和兒童留守的農村更加容易陷入諸如 “枯井吃人” 這樣的公共安全缺失的危險境地。近年來農村頻發的惡性安全事件也使得這一問題更加凸顯。
很顯然, 轉型期的鄉村社會更加需要社會治理的跟進, 這首先就需要各地政府進一步轉變思路, 在基本公共安全治理上,不分城市還是農村, 都一視同仁地納入服務管理范疇。針對農村分散、 地廣人稀等特殊性, 還需盡快建立一套全新的管理體系和治理模式, 以確保對農村進行的公共安全治理行之有效。這就包括要健全長效的責任和管理機制, 明確農村相關領域安全監管責任。比如農田內的水井打好后可以移交給鄉鎮政府進行管理, 由其定期對水井進行安全巡查, 并撥專款保證廢井填埋的各項費用等; 比如建立村、 鎮、 縣信息溝通機制以及長效巡查舉報機制等, 防險患于未然。村級也要發揮宣傳提醒等作用, 增強村民安全防范意識以及打井人的責任意識, 全方位減少事故的發生。
當務之急是要排查農村普遍存在哪些安全隱患: 還有多少枯井掩匿在田野中未加標識或者填埋?還有多少廢棄的坑塘沒有圍欄防護?摸清真實情況并及時進行填埋處理, 或者加強防護措施, 消除安全隱患。
除此之外, 在一些農村地區, 水井打一口、 用一口、 枯一口、 廢一口的點狀布局, 以及缺乏整體規劃思維的農田水利建設也是時候進行反思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