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海近日出臺戶籍制度改革意見,目前中國出臺戶籍制度改革方案的省份已達29個。梳理各地方案可見,各地普遍提出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不少地區降低了落戶門檻,放寬了落戶條件。(中新網4月29日)
戶籍自創建以來,就有農業戶籍與非農業戶籍。從當時歷史狀況看,戶籍區分制利于政府管理,方便群眾利益分類分配,是一項順應時代需要的舉措。
改革開放后,城鄉之間人口流動頻繁,尤其大量農民流入城市謀發展,城市建設留下他們深深的烙印。有些農民靠本事在城市里發家致富,甚至買車買房,卻始終逃不過“農民”的身份烙印。其中,戶籍成了制度的圍墻,隔離了他們甚至他們的子孫后代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醫療、養老、失業等待遇,城鄉兩級分化嚴重。
鄙人以為,管理社會秩序的制度執行不能因循守舊,適當時應該作出調整。譬如計劃經濟時代的“糧票”制,改革開放后仍被延續,辦理流動關系復雜繁瑣,很不方便人才流動,后來就被廢止。
放眼當下,城市里的“外鄉人”中超半數是農民,或農民的子孫后代,農村里則多是老弱病殘及少部分青壯年。這種現象證明,城鄉互通無礙,農業戶籍和非農業戶籍的區分對現實管理無過多意義,反而可能成為新型社會管理的障礙,戶籍管理要便民利民就必須改革創新。
所以,取消農業與非農業戶籍區分制是必然,是社會管理的進化,法治的進步。接下來,需要更多精力做實戶籍改革后的系列管理,尤其做好戶籍無差別化后,如何確保城鄉居民教育、醫療、養老、失業等公民待遇的再平衡。如此,消除城鄉差別將邁入嶄新的階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