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上指出,在很多地方開設政務大廳,雖然辦事效率有所提升,但很多事情具體怎么辦,老百姓還是“看不大明白”。“今后,要通過‘互聯網+政務服務’,將辦事的各個環節在網上全流程公示,既方便老百姓,也約束了公務人員的行為。”(9月15日 中國政府網)
親身經歷過的人都知道,老百姓現在到政府辦事,沒有個一趟兩趟辦不下來,找這個簽字、找那個審核,為了蓋章跑斷了腿、磨破了嘴不說還不少得罪人。現在有不少這樣的城市,大部分路口都找不到指明附近辦事機關的路牌、路標,辦公大樓里看不到每個樓層的分布圖,搞得群眾跑上跑下到處找。其實,安個指示牌,給群眾行個方便,并不是什么難題,花費也不大。可有些人就是看不上這樣的小“政績”,不愿伸手彎腰解決群眾的小麻煩。往小了說,這是城市功能的缺失。往大了說,是干部為民意識的缺位。
公共服務資源的配置,取決于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要,且必須以方便群眾為原則。可隨著互聯網科技的快速發展,公共服務的配置也應當做出調整。政府官網和公共場所的LED電子屏應當實時播放最新的政務信息和群眾關切的問題,而不是作為領導動態和廣告泛濫的傳播者。為什么一些地方還沒有執行到位,說到底除了資金和技術制約,還有一種惰政思維在里面。
有位官員算了一筆賬:政務電子平臺建設不是不可行,而是管理成本太大。需要購買設備、配置專門的管理人員、還要定期組織學習培訓、設備升級等等,當前很多地方政務信息平臺管理者都是兼職,這難免會有不到位的地方。可是,筆者認為:為民服務就不要有成本觀念,我們的干部思想需要升級,因客觀條件,公共服務一時不到位尚可理解;只要以問題為導向,樹立“勿以善小而不為”思想,才能一步步消除“最后一公里”的阻塞。
當前,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信息資源共享和網上辦事的普及已經勢不可擋。而我們的政府則需要早作打算在信息平臺上做好配套,加強后臺的技術完善,不僅要提高處理政務事項的能力,更應該通過網絡平臺來感知群眾冷暖、應變社會輿論。用大智慧來“趕趟”信息社會帶來的變化。
李克強總理說過,只有充分運用“互聯網+”,才能讓政府服務變得更加“聰明”。讓群眾和企業“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需要我們的政府擺脫被動,發揮主動性,抓好每個細節,從根本上解決好“信息短路”的煩惱。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