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某地村長利用扶貧中的權力脅迫本村貧困婦女的事件,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與社會大眾的普遍關注。這一起孤立的個案,雖然主要是村干部個人品質問題導致,此案件所暴露出來的扶貧機制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卻值得沉思。(3月23日,新華網)
這則消息一出,讓人震驚卻又似乎不可避免。目前,扶貧工作是全黨、全國的一件大事,是關系到能否順利建成全面小康的一個關鍵。扶貧工作要求做到“精準”, 那到底如何 “精準”,才能發揮攻堅成效,才能避免出現上述問題呢?
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的關鍵,這直接決定了扶貧工作的成敗。在農村由于大量農民外出打工其收入狀況難以掌握;此外部分農民對扶貧態度冷漠,缺乏主動性;一些村落普遍貧窮,難以準確識別貧困戶;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人為了享樂,懶惰致貧甚至裝窮,使得精準識別工作變得困難叢叢。只有撥開云霧、多措并舉,切切實實的“走下去”、“常進家門”、“算好賬”,才能練得“火眼金睛”,做到精準識別。
精準扶持是“精準扶貧”的精髓,“授之以漁”,變“輸血”于“造血”,為貧困群眾尋找到項目、資金的同時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不同的家庭情況、貧困者本身的身體狀況、性格、喜好等制定精準的扶持方案,要堅持扶貧與扶能、扶志并舉,方能取得最精準的扶貧成效。
精準退出是“精準扶貧”的重點,只有做好這“最后一公里”才算扶貧工作的完結。必須要剔除為脫貧而脫貧,為摘帽而摘帽的思想,不搞“嫌棄脫貧”、“被脫貧”、“數字脫貧”,去真真切切的了解貧困群眾的經濟收入、生活水平,才能掌握貧困群眾的精準現狀,扶貧工作才能取得扎實、長久的成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