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支持農民工、大學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員返鄉創業,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廣袤鄉鎮百業興旺,可以促就業、增收入,打開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新局面。
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民創業創新,早在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關于切實做好當前農民工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大力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和投身新農村建設”;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又出臺了《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要求“以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的提升、擴散、共享為紐帶,加快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返鄉創業格局,全面激發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熱情,創造更多就地就近就業機會。”
當前,我國農民創業創新的熱潮正在形成。據統計,到2015年底,全國農民累計創辦2505萬個中小微企業,近5年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累計已超過450萬,有54.3%的返鄉創業者通過新媒體了解信息、政策法規并進行營銷推廣,現代要素投入明顯增加。但同時也應看到,融資難、用地難、吸引人才難、創業風險高等問題,仍然阻礙著農民在創業創新之路上快步前進。推動農民創業創新,需要幫助農民打通以下四大關卡。
一是打通人才關,幫助農民組建創業團隊。獨行者速,眾行者遠。農業創業錯綜復雜,所要求的能力涵蓋技術、管理、營銷、財務等各方面,遠不是單個創業者自己能夠大包大攬的。現實中,由團隊創辦的農業企業在存活率、成長性等方面也顯著高于個人創辦的。應大力培育農民創業創新人才隊伍,利用現有培訓資源網絡、遠程傳輸、遠程教育服務平臺和培訓機構,對正在創業及具備創業創新潛力的農民開展培訓指導,幫助他們組建具有競爭力的核心創業團隊,幫助他們選對人、用好人、留住人。
二是打通融資關,幫助農民籌措創業資金。阻礙很多農民投身創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難以憑借一己之力拿出數目不小的啟動資金。應在返鄉創業較為集中、產業特色突出的地區,探索發行專項中小微企業集合債券、公司債券,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應進一步提高返鄉創業的金融可獲得性,擴大抵押物范圍,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開發符合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需求特點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加大對返鄉創業的信貸支持和服務力度。對符合條件的返鄉創業人員,可按規定給予創業擔保貸款,財政部門應按規定安排貸款貼息所需資金。
三是打通服務關,幫助農民控制創業成本。應努力搭建各類農民創業創新平臺,及時為創業創新農民提供市場行情、設施設備、項目指南等方面的信息服務,幫助他們解決技術人才和市場銷路等方面的問題。依托各類投資貿易洽談會和展示展銷會,全方位組織開展農民創業創新項目洽談、投資融資、市場推廣、產品展銷、技術交流、人才招聘等服務,盡可能幫助農民減少企業運營成本。
四是打通保障關,幫助農民防范創業風險。創業之路永遠與風險相伴。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創業創新始終面臨著自然、市場和質量安全三大風險的挑戰。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我國農業災害呈現多發頻發重發態勢;隨著農業市場國際化發展,農產品價格和流通的市場風險與競爭日益加大;隨著農產品市場的不斷規范,國家加大了質量安全監管力度。應對這些新變化,需要建立有效的規避和分散風險的農業支持保護機制,提高農民創業的抗風險能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